路遥《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16 12:33:32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路遥《人生》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1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取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xx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路遥《人生》读后感2

  看完路遥的《人生》,好像看了一场人生的闹剧——加林从被走后门的三星顶替了教师,回到农村,当起了农民,到自己走后门被揭发,又重新回到农村,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只不过他弄丢了巧珍,一个金子般的姑娘。

  最开始读《人生》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开篇的环境描写让我联想到高中阅读理解时候遇到类似的题目,脑补出好多经典答案:像什么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利于渲染xx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被高考支配的恐怖感再次涌现出来,并且坏坏地想,如果我是出题老师,一定要敲黑板,画重点,告诉他们这是要考的,让这些小家伙们享受一下我们当年的待遇……

  真正将我带入故事的是高玉德劝儿子说:“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这大概就是经历了风霜,明白屈伸的人才能说出的话吧。儿子从一个前途光明的教师到位置被人顶替,只能委屈回乡。如果是热血的青年一定想着如何报复回去,但是高玉德不是,他很清楚自己和村子里的“大能人”“二能人”的差距,他清楚如果报复回去,只是一时痛快,但是以后儿子的路将会更难走,所以他不仅不能告人家,还要笑脸相迎……看到这里,其实很心酸,这是一位父亲为了儿子以后的生活而屈服,而低头,这也是小人物的悲哀吧……这位父亲应该也是很多中国父亲的反射吧,当年的他们也曾是意气风发的热血男儿,但是经过岁月打磨后,他们懂的了内敛,在为孩子未来打算的时候,他们低下了头……

  读《人生》的时候,觉得作者是个妙人,在男主人公失意的时候安排了巧珍,让这么一个单纯可爱的姑娘去温暖他,两个人的感情干净又美好;在他得意的时候安排了黄亚萍,让他享受罗曼蒂克的爱情却又让他承受着对巧珍感情不忠的内心折磨。这个就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无论选哪一个都会有遗憾……巧珍乖巧懂事,可是选择了她就意味着自己一辈子都将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一辈子听着她讲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能与自己产生共鸣;选择亚萍,她美丽骄纵,与加林有着同样的见识,同时能给他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怎么选似乎已经很明朗了。选择亚萍,不仅能是自己的精神伴侣,而且能带着自己去更广阔的天地;而对于巧珍只能说抱歉了,毕竟她与自己不在一个文化层次,与自己没有精神交流……好像这样的理由足够说服一个知识分子放弃以前的情人,去追寻他光明的未来……

  如果没有克南妈妈去检举加林走后门,一切会不会不一样。加林随着亚萍去了南京,借助岳父家的力量平步青云,但是他要忍受亚萍的骄纵和周围人的对他吃软饭行为的轻视。巧珍和她丈夫借着改革的东风发家致富,并且一直资助村里读书的孩子。克南重新认识了一个姑娘结婚生子,但他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敦厚老实。也许我想的太天真了。以前看过一句话“人们之所以讨厌后门的存在,是因为自己没有后门”,人们都想走捷径,都想不费力就得到一切。作者给了加林希望,又让它破灭……

  文章中父亲劝加林不要浮起来,可是对于一个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来说根本听不进去,我们都太渴望成功了,太渴望去大海而不是呆在小水塘里消磨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用错了方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寄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上,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其实有追求没有任何毛病,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要以怎样的方法去执行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加林的人生成也后门,败也后门。我们都看不起走后门的行为,却自己走着后门,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悲哀吧……

  通篇读下来,其实我最心疼的是马栓,巧珍的丈夫。那么喜欢巧珍,却看着巧珍和别人在一起。其实这一点和克南有点像,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和别人在一起,但自己连争取都不会。不过克南还好一点,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妈妈给他撑腰。而执着的马栓却在巧珍被抛弃的时候赶去提亲,照顾巧珍。读后感我觉得在感情世界里两个人的付出不对等,在她心里还惦记一个人的时候却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这是对马栓的不公平。在没有放下就开始另一段感情,总感觉是对对方的不负责任。

  但是话说回来,巧珍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姑娘,善良朴实。在感情开始的时候自卑自己不识字,所以一切以加林为主,感觉加林被她宠坏了,所以在面对亚萍的骄纵时才想起来巧珍的乖巧。怎么说呢,被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吧。而亚萍,她家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所以她喜欢的是加林的才华而排斥他的出身,她的爱不如巧珍纯粹。巧珍爱他的全部,他的才华,他的出身,他的一切……可惜加林还是错过了她,这个金子一样的姑娘。不过也幸亏他错过了,相信马栓会照顾好巧珍,而非跟着加林,让他一边享受着巧珍的乖巧,一边嫌弃着巧珍的粗俗。

  老实说,看不上加林这样的男生,在两个女生之间徘徊。在自己被人顶替的时候愤世嫉俗,而自己却也走着后门;想要跳出生活的禁锢,却又遵循着世界的游戏规则。可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无奈吧,痛恨着这个世界,却又顺从着它;想去外面的大千世界看看,却把自己的人生困在窄窄的生活圈里,跳不出,逃不开,躲不掉。

  真心佩服作者,一部《人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起起落落的人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反转。

路遥《人生》读后感3

  好不容易才放下手中的《人生》,已经没有再反复看上两三遍的必要。毕竟,再重来一次,高加林还是会选择爱上巧珍,还是会选择以走后门的方式快速走向城市,还是会选择离开巧珍,离开土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高大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人生的几个重要抉择,被深刻地记叙在《人生》里。《人生》——无愧人生!

  《人生》出自当代作家路遥之手。路遥用他独具匠心的创作力,以改革开放初期的黄土高原农村生活为背景,记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爱情、事业上的沉浮历程,以高加林在许多人生关键岔路口上的艰难选择,折射出那个时代,在西方自由思想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下,那一代青年的两难选择。最重要的是路遥先生在《人生》中设计的一个个人生岔道路选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要如何评价高加林这样一个背负了太多太多的角色。有人说他自私自利,有人说他忘恩负义……还是负面评价居多呢。但其实,高加林也还是一个上进有为的年轻人。毕竟,被撤销民办教师后的他,还没有消沉,还是一贯地追求着理想。只不过,追求理想的他,在人生岔路口上的选择,实在是少了一份底线。他所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离开土地!离开土地!所以,在有机会去城市的工作时候,他毅然地离开了土地,哪怕是通过走后门的方式,但他却忘了当初被村长高玉德黑掉了教师资格的无限心酸。在有机会去更广更远的地方的`时候,他又选择了离开爱他懂他的巧珍,跟随亚萍,追求一个连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现代生活。

  追求理想,固然没有错,加林错就错在丢失了本心,忘掉了乡民的至善、质朴的本性。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来自何方,那么就算他能走得更长更远,又有什么用呢?直到最后,他仍然是孤独的。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加林的根本就是扎在地里的,离开了土地,他飘飘无所似。而失去本心的他最后还是无奈地回到了土地,之前所做的一切也像一个一个梦,逝去了。

  在这个到处充斥著名利的社会,人们心中私欲无限膨胀,而那一份存留下的坚守却微乎甚微。前不久,某某高官贪污被落网的消息频频传出,我们叹息。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我们的选择总是被这样那样的诱惑摆动着。在利益面前,我们内心最后的阵地显得那么脆弱、无助。我不知道选择了这个或选择那个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坚守了内心那一道道防线,我们才是真正自己,而不至于变成欲望的傀儡。

  站在岔路口面前,远望,似乎每一个出口后边都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我会带着自己初心,坚持我的本性,为我的选择,义无反顾,追求自己应该拥有的人生。

  愿君勿忘初心。

路遥《人生》读后感4

  《人生》这部小说是我读了《平凡的世界》之后,看的路遥的第二部小说。一如《平凡的世界》语言,路遥的语言有着苏联文学的印记,景物描写刻画人心,时不时的对主人翁的命运进行点评。

  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人,我总是会困惑。高加林后来居然只能是这样的下场。按今天的我们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认为就算考不上大学,不当民办教师,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途径去城市,不一定要回到农村,但是当我看到行文末尾的时间。我就明白了,在那样的时代,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确实有某种先锋的味道,也在拷问着当时的时代。可喜的是,高加林式的悲剧越来越少了,面对现实的`无力感越来越少了。但是走后门的越来越多了。后门确实比前门威力大啊。而其中单纯善良的人儿也不见了。

  高加林和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故事,现在正在这个社会不断的上演。一个男人为了更高的事业,更了所谓的共同语言而抛弃糟糠之妻,放弃初恋的故事。但如果不是高加林的走后门的事情败露,他和黄亚萍会不会走到最后呢?因此在如今社会,也许高加林和黄亚萍才是真正的一对。但路遥在小说里面却是极力赞扬巧珍的,最后也让这段爱情添上了悲剧的色彩。高加林最后的爱情归宿究竟会是怎样?

  人生当中,无非是事业和爱情,再加上家庭。高加林在没有事业的时候,拥有了爱情。可当他失去事业,爱情难道也就不复存在?这个就是路遥在小说里面的追问,对于现实的追问。在小说中,路遥对高加林这个高中毕业之后,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这种现实的揭露。对这个事情的追问也一直追问到现代。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虽然现今的社会可以让我们继续留在城市,而不用担心重新面对土地,面对劳作,但是那种失落感怎么消除。如何来安置这些充满梦想的心灵。当高加林有能力,但是面对官二代,面对所谓的后门,高加林在道德和出路之间如何抉择。虽然时间过去了二十几年,但是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我们面前。

  在小说中,路遥对刘氏三姐妹进行了赞美,特别是刘巧珍,这个勇敢的女孩,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这当时,是要冒着多大的道德风险啊,但是我们美丽而可爱的刘巧珍却勇敢的去争取了,而当高加林说了要分手之后,她也坚强的承受着。所有的村子里的人都骂高加林,而她却坚持维护高加林,甚至高加林落难回乡,她居然求自己的父亲给高加林安排工作。而她和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她已经嫁作人妇。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巧珍要答应嫁给另一个农民的时候,后来,我明白了,也许在这里,才更能看出巧珍的伟大来。为了不增加高加林的内疚感,而把自己迅速的“处理”,用现代时兴的话,就是爱他,所以离开他,爱他就要给他幸福。

  整部小说读起来,人物很饱满,景物描写细致,让人进入很快。虽然小说在语言中,没有给读者“人生”的答案,但是却引领读者思考人生的答案。也难怪阿里巴巴的马云会被此书感染,奋而创业,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业。

路遥《人生》读后感5

  这是一篇因为看完路遥先生写的《人生》一书引发的感想。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爱情观,文章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定会被我们定义为“渣男”。因为当他从农村到城市里工作以后,遇到了曾经高中关系要好的女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表白后,经过综合的衡量,他选择了同那个把他从“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中唤醒的初恋农村菇凉刘巧珍分手。当他最后被迫回农村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还是那个对他百依百顺的刘巧珍,但是那时候的刘巧珍已经嫁为他妇。

  在现在这个时代,小说中的黄亚萍应该也会被定义为坏女生吧,她在已经有一个对她疼爱有加的男朋友的情况下去追求主人公高加林。或许作者其实这是想表达知识青年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吧。

  小说中的黄亚萍曾经的男朋友张克南是一个我们现在人说的“备胎”吧。

  小说中的刘巧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善良漂亮懂事勤劳,只是因为父亲没有让其上学而没有学识,但是她体现出来的品质让我着实的喜欢。

  有的时候人们因为孤单或者被感动,接受了另一个人,就如小说中的张克南高中时候就讨好追求黄亚萍,那时候黄亚萍倾心高加林,所以对他完全不在意,当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她和张克南在城市里,慢慢的在她孤单生病的时候被张克南的关心打动了,然后在一起了。但是当知道高加林到城市工作并遇见以后,她还是面对了自己的内心,主动表达心意。然后并与张克南分手了。和高加林谈起来恋爱。

  小说中高加林为什么受到两个女孩纸的欢喜,缘由是因为他有学识,刘巧珍喜欢她是因为她欣赏有学识的人,因为她想上学而不得。黄亚萍喜欢高加林是因为他们聊得来,可以谈天说地,可以有思想上的`共鸣。

  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当刘巧珍从农村去城市看高加林跟他聊天说到村里的事情的时候,高加林甚是烦躁,因为他根本不关心,他关心国际石油价格,而不关心村里谁又和谁闹了矛盾。

  当最后高加林要回到村里时候与黄亚萍分手时候,他说他更爱的是刘巧珍。

  小说中的高加林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当理想和爱情冲突的时候,他兼顾了理想。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优秀的品质,但是对于爱情的追求,文章中的刘巧珍,黄亚萍,张克南都是敢于追求爱情的人。只有高加林,他的选择兼顾了理想。

  爱情,工作,环境,思想。人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当你对于爱情迷茫的时候,就停下来想想,你想要的是什么?权利,地位,金钱,快乐,和谐?

  愿大家因为爱情而恋爱,因为爱情而结婚。

  不过在这之前,你要知道你是否能判别爱情和感动。

路遥《人生》读后感6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

  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人生》读后感7

  闲来无事,最近看了一本小说,路遥的《人生》。里面讲的是改革时期背景下高中毕业的高加林,在当了3年民办教师后被刚高中毕业的大队书记儿子三星顶替后重新当回农民的各种艰难选择。当高加林当回农民后,与大队里善良淳朴的巧珍相爱,但是后来他也通过关系再次离开了土地,在县委通讯组里成了一名通讯干事,同时也离开了巧珍,和一位已有未婚夫的高中同学黄亚萍纠缠在一起。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因工作得来不当被举报后再次当回农民。最后还是已嫁做他人妇的巧珍帮他找关系让他再次回学校教书。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其实,在当今社会,有关系又有本事当然比没有关系但有本事的人走的通畅!但是后者也无需怨天尤人,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做得更好,也就无遗憾了。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

  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做让自己问心无愧的选择。

路遥《人生》读后感8

  这是我从旧书店买回来后看完的第一本小说,买回的时间经历了几个月,由于自己的懒惰,拖沓到现在才看完。

  本人看书有一个习惯,在小说看到一两章后就会先去看看结局怎样。名著类的书籍从开始就已带上了悲剧色彩,现实主义的文学没有那么多欢乐。我不得不承认,这类小说并不是自己的阅读偏好,这些也都是逼迫自己看下去,浅浅带过,囫囵吞枣般。闲暇之余更愿意看些没有营养的快阅读文章和狗血小说。

  听到路遥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过这部小说,无论精装、平装还是怎么样的印刷,都是三册,怎样都改变不了的厚度。对于强迫自己阅读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阅读长度,之后毕业了在旧书店再看见路遥,便是这本《人生》。

  从市面上的通俗小说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结局。巧珍应该会等着高加林,在高加林再次被下放到农村时,重新与他复合。或者高加林从此走出县城,与黄亚萍就此落地大城市,巧珍成为他过去的一笔。小说从高加林的角度出发,那么理应考虑高加林作为“主角”的下场,可这毕竟不是市面上的通俗小说。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高加林为了前途与巧珍分手,和黄亚萍在一起并没有什么错。从他读书认字的那一刻起,他与巧珍的精神世界就已经不在同一个阶层,他对文学侃侃而谈,但巧珍只知家长里短,在高加林进入县城当上记者的那一刻起,与巧珍之间的.距离便已加宽。即使他内心对巧珍还依然存在着丰沛的情感,但这些情感反而更让他煎熬。如果他是一个足够自私的人,那在黄亚萍提出邀请让他去南京时就不会如此备受良心上的折磨,跑到桥洞下痛哭。桥洞下的痛哭,与黄亚萍相处时内心不时出现的停顿,更加体现了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但前途与情感的选择,他最终还是牵起了黄亚萍的手。

  被下放到农村后,巧珍这时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但巧珍还是去请求高明楼让给高加林继续担任教学老师。这更体现了巧珍的善良与真诚,与高加林形成明显对比,就像顺德老汉说的那样:“你丢失了一个金子”。

  印象最深刻的话是:“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是公平的,你应该抱怨自己”是啊,每个人都处在相似的环境里,有些人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样子,而有些人一直这般碌碌无为。抱怨环境吗?那为何同样的环境,人却百态?终究生活着的是自己。

  我们都不是什么高尚的人,很难在前途与爱情里做出最好的选择,如果是身边的人,在面临选择时,我们也很难劝解他,不要放弃那个赤忱的心,对你赤城的人。

  人生往往有许多选择路口,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错过的、未踏出那一步的、渐行渐远的,最终是否会后悔?停留在原地也是一种选择。在没有做出那一步之前,一切都是空白。伸手触碰得到的只管向前走就是了,而碰不到的,那是虚妄。

  小说最终章上写着并非结局,那最终的结局该是怎样,想要继续看下去。

路遥《人生》读后感9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路遥《人生》读后感10

  但生存偏偏要对高加林开打趣,由于社会的暗中,高加林被人从教师岗亭上刷下来,重新变为农人。

  高加林便是处在这个怪圈中的一分子,命运不停地戏弄着他抑或是因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则因而注定要被命运打倒。巧珍的朴实、心爱、百依百顺没能终极留住高加林,高加林离开了巧珍而投入亚萍的度量,高加林与亚萍的结合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旧情复炽更确切的说是高加林为他的'出息而作的铺垫。高加林与亚萍的恋爱远不如与巧珍的那般纯真,他注入了地位、家庭配景、学历在婚姻中所以使得这段婚姻变得不地道因而禁不起考验。

路遥《人生》读后感11

  我时常问自己,读这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我又注定无法成为作家,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读这些书干什么。直到多年之后再次拜读路遥的《人生》我才终于意识到,读书能给人带来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一个人气质和追求最根本的来源——却不一定会是最快乐的体验。

  我在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形象是如此饱满深刻地代表了像我一样的一类人。在乎自己那根本不值一提的面子,渴望一份体面又彰显身份的工作,以为自己的理想足够远大而对长辈的劝诫不以为意。很多读者也会抱怨高加林叔父的铁面无私和不近人情,可是这不正是你们所拥护爱戴的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吗?

  每个人都把恋爱谈得很浪漫,却将婚姻处理得很平淡。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这就是生活,这样,就足够了。回到家,有人为你开门、倒茶,慰藉你精神一整天的劳累……如果这样你都不知足,你又凭什么去追求你要的精神生活。

  知识又不能当爱情,智商和情商从来都不是互补的关系。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的生活,去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母亲说,正是因为你小时候书看多了,才把你变成了今天这样的愤世嫉俗,否则你本可以更加无忧无虑。每当她用无限悔恨的`语气说这些时,我总是默不作声。是知识成就了今天这样的我,也是知识让我失去了很多。是知识让我考虑事情不再只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让我过多地关注它可以带给我的好处和利益,让我不再那么简单而单纯。

  是的,知识改变命运,但它成就的不总是最好的你。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巧珍爱上了高加林,也是高加林对于精神生活的野心让命运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为路遥的人生感到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让我扼腕痛惜。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尽管他的书名起得颇有些大的漫无边际,但是作品里平时的语言和深刻的情节总能让读者在合上书卷后,波涛汹涌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作品似乎离不开那片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为生计奔波的最质朴的乡民,尤其是放到哪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少不了些许独特的人生体悟。那时的他还未到不惑,还很年轻气盛,还应该有很多的人生路要走,还应该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可是他却还是匆匆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从那以后,每当我的人生遇到坎坷,我总是会想起这两部作品,想想这里面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回想路遥透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感受到他寄予在青年身上的未来的希望。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人生》读后感1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这本书讲了高加林的部分青年生活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在村里面教书,虽然没有编制,但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相信,以他的能力,未来肯定能转正,摆脱农民的身份。但是好景不长,村支书高明楼的二儿子高三星高中毕业了,需要有份相对“体面”的工作,高明楼就凭借其村支书的关系,将三星替换了加林——加林失业了,他要重新变回农民的身份,这个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加林也非常的气愤,但碍于父母“如果揭发高明楼,以后在村里的日子肯定不好过”的想法及苦苦哀求,加林放弃了揭发检举的想法。

  日子终究要继续下去。在家里面闷了几天后的加林,终于走出家门、走进田里,开始劳作,为了让村民们看到自己的毅力、能力,中间很少休息,双手满是血泡。母亲为了减轻他的痛苦,蒸了一篮白面馒头让他拿去城里卖钱,但加林没有战胜自己的好面子,毕竟原来他可是干干净净、会打球、会读书的学生,现在成了农民!不幸的`是,千躲万躲,还是碰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在他们面前匆匆打了招呼后以自己去亲戚家匆匆告别。为了不再遇到其他同学,他选择去了图书馆,看书看得入迷,直到天黑才出来,馒头已经无法卖出去了,所以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碰到跟踪他一天的巧玲,这位善良的姑娘,将馒头送到城里姨妈家,谎称帮加林把馒头卖完了并把钱给了加林。这一举动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加林面对“二能人”刘立本家漂亮的二女儿巧玲,加之他已恢复农民身份,巧玲对他来说是非常好的伴侣,两人终于在一起了。在一起后,加林的生活也不再像之前一样灰暗,也逐渐的接受了农民的身份,他甚至可以一个人到城里拉粪,甚至在拉粪时可以当面与高中同学张克楠的母亲争执。生活逐渐好转,并且幸福。

  但一段时间后,远在他乡做高官的叔叔高高玉志即将返乡任职,打破了这份平静的美好。“能人”马占胜为了拍领导马屁,立即给加林在报社找了一份工作,加林远离村庄、远离巧玲,回到城里工作,有了城里户口,成为了城里人。他在报社里,努力工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是县里的一位才子。恢复城镇户口的他,重新赢得了黄亚萍的青睐,毕竟两人在高中时就非常聊得来,由于毕业后加林重返农村,才断了联系。勇于追求爱情的黄亚萍终于向加林表白了,并告诉他她父亲很快就回南京工作,如果两人在一起,可以一起回南京工作。一方面,加林和亚萍确实聊得来,自从加林到报社工作后,非常有成就感,觉得和巧玲没有共同话题,和巧玲不能聊政治、不能聊文学,只能聊村里面的家长里短,这不是他要的生活;另一方面,南京是个大都市,是加林向往的生活,于是,两人纷纷与原来的恋人分手,高调的在一起了。虽然期间加林的父亲、德顺爷爷上门劝告加林,但无功而返。

  但好景不长,张克楠的母亲举报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在加林满心憧憬去南京工作时,县委决定取消加林工作、城市户口。这一刻,他才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别人的恭维中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自己与亚萍再无可能,勇敢的向亚萍说出自己爱的是巧玲,与亚萍分手。

  但是,回到村里面的加林再也无法拥有巧玲了,他失去了一个非常爱她的女孩——在与加林分手后,迅速与他人结了婚,以减少悲伤。得知加林失去工作的巧玲,主动劝说姐姐一起去找村支书、姐姐的岳父——高明楼将村里新增的老师名额给加林,这一消息是由德顺爷爷告诉加林的,加林知道后趴在地上痛哭...

路遥《人生》读后感13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卷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人生》读后感14

  寒假过后看的第一本书就是路遥的《人生》,一起借的还有村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先后翻了一下,便被《人生》深深吸引了。作者路遥短暂的人生却写下了不朽的巨著,让我们了解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人、事、物……在看他的《平凡的世界》时,我就被他细腻贴切的描写震撼了。

  《人生》写的是一名青年高加林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命运的小船时而顺风顺水,时而遭遇风雨洗礼。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农村,做了三年老师后因村支书的'儿子毕业而中断教师生涯。痛定思痛后决心以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时候也得到了虽没有文化但心善真诚而且容貌出众的巧英姑娘的一片深情。如果生活就这样过下去也是一件美事,偏偏又因为加林叔叔的转业,成为当地劳动局局长,于是,命运的小船驶入了由人为的幸运造就的宽阔美丽的河流中。人最可怕的当道了另一处高地的时候往往会忘本,就像我们吃到一样从没有吃过的东西后,想着要吃到更多的没有吃过的东西一样,欲望在膨胀,人心在向更高处看齐。加林也不例外,成为记者后,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一段时间后和老同学播音员黄亚萍开始了罗曼蒂克的爱情,把一心爱自己的巧英抛弃在半路上……

  也只有当一切经历过之后,回想起来才能够部分明白生活的真谛,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沉浮,唯有善良、才学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财富。有金子般心的巧英听到加林被退了职,依然寻思着为回到农村后的加林找代课老师的工作。小说没有再写下去,留给读者更多的感叹与遐想。如果加林到城里以后,能够保持初心,与巧英结合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被举报而丢职的事。作为读者对加林没有走好这一步,没有把握好真正爱他的姑娘儿感到惋惜,心性可以高一点,但是做人的良知才是根本,德不配位就会使人跌倒。人生没有如果,在经历了一些风浪后,我们仍旧要有勇气去面对纷繁的生活,岁月积淀下了怒和哀,必定也会给顿悟的人以喜和乐。

路遥《人生》读后感15

  与朋友一起逛职工书屋,看到路遥的《人生》,学中文的她说这本书不错,于是借回来。读完后,我在想:路遥写的是谁的人生?最简单地理解,它是书中每个人物的人生。再深入点说,它是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农村青年的人生。可在我看来,它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很多代数不清的农村孩子的人生。

  那个年代,出生在农村,就是农民,是农民,就与土地、穷困、劳苦、卑微在一起,突破这个阶层的途径很少,也很难。跳出农门,吃上国家粮,哪怕去城里做个掏粪工,是多少农民孩子的梦想!考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兵,万里挑一选精英。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通,有关系参与招工无疑是跳出农门最省力的捷径!故事的主角高加林,虽然出生在高家村,但作为父母的独子,却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苦。父母供他在县城读完了高中,高考落榜后,作为“文化人”,他成为村里学校的一名民办教师。虽是一名民办教师,但可以不用在土地上辛苦劳作,还可以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三年民办教师生活中,他先后有两三篇诗歌散文在区报上发表,他还指望有机会转正。可不幸的是,村支书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也需要这么一个岗位,于是他被排挤,成为农民。

  高加林痛苦万分!不仅仅是因为从今往后要刨土担粪,而是此时的高家村已容不下他的渴望、欲望,或者说理想。

  一道道山梁是屏障,一座座山坳是圈笼。此时的高加林多么像《平凡世界》里望着铁轨想像着外面世界的孙少平。怒发冲冠也好,呼天抢地也罢,都无济于事!

  短暂消沉,他决心用最辛苦的农活折磨自己。此时暗恋他许久的“村花”巧珍,既心疼又窃喜,爱慕已久的“文化人”成为农民,不识字的自己终于有资格靠近。苦闷中的.高加林虽明知与巧珍结合意味着要当一辈子的土地“主人”,无望跳出农门的前景遇上24岁的青春,终于抵不住巧珍的美貌、温柔和体贴。于是,他们热恋了。

  天上有时也会掉“馅饼”!在新疆当军官的叔叔转业回县城任劳动局局长,副局长马占胜为讨好领导,出手造假帮高加林城里就业——搞宣传的通讯干事,高加林的强项!一夜之间,高加林绝处逢生,飞上枝上变凤凰!

  来到城里,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此时的黄亚萍与同学张克南的恋爱关系已经稳定,但高加林的来到破坏了这种稳定,黄亚萍对高加林的钦佩与旧情一起“燃烧”,于是,高加林动了克南的“奶酪”,抛弃了巧珍。克南妈——药材公司副经理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举报到纪委,高加林被打回“原形”。

  哑口无言!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

  回看《人生》,故事中有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迷茫与向往,奋斗与彷徨,但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爱情。

【路遥《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路遥《人生》阅读心得06-17

路遥《人生》读者阅读心得06-17

路遥人生读后感02-24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2-21

路遥经典名言11-05

路遥人生读后感7篇02-28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5篇02-25

路遥的语录39句12-25

路遥的语录36条11-26

路遥的语录39条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