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观后感

时间:2024-07-15 14:13:40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人生大事观后感15篇【精选】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大事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生大事观后感15篇【精选】

人生大事观后感1

  昨天晚上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很精彩。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人生大事是死,其他的都不是事”,让我深感,生活中,我们所遭遇的'失恋时的难过、伤心,家人之间拌嘴的`烦恼,亦或是生活压力带来的恐惧,和“死”相比,都不是事儿。

  电影的开始情节是这样的,莫三妹(朱一龙饰演),他的职责是一份特殊的事业,开灵柩车,给火化场的死人穿衣、化妆,他的家庭条件很不好,父亲对他严格,谈一场恋爱,因为女朋友瞧不上他,没钱还干着这样一份职业,结果给他戴绿帽子。

  面临种种的压力,直接快要崩溃了,他有点牛氓,有点耍无奈。

  其实,后来他过上了快乐的生活,所遭遇的这一切,与“死”相比,不值得一提。

人生大事观后感2

  《人生大事》监制是导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的韩延。在采访中韩延就说:“我创作题材很简单,生老病死。”而本片导演是刘江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给电视台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做了十一年。(作为石家庄人的蛋壳君上学时很少看电视节目,所以对这个栏目剧没有看过,对导演并不熟悉)。时节目停播,导演重做职业规划,杀向了电影圈。平遥电影节的陌陌·平遥创投中他自编自导的项目以华北丧葬文化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为《人生大事》)入围。有了十多年生活剧的积累,加上韩延的监制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作为导演刘江江初次大荧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显得十分生动。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殡葬仪式,把生死轻松化的电影。对成人与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解做了现实和浪漫的处理,从意识上减少了谈论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影片剧情融入各种家庭矛盾、复杂亲情关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强了莫三妹与父亲、朋友、小文之间的戏剧冲突,有笑点有泪点,朱一龙和杨恩又之间的几场情感戏,笑点和泪点有铺垫和爆发点,精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反馈。因此对这部电影情节的理解没有人群限制,哪个年龄层次都会找到笑点和泪点。地域风俗与方言的差距虽与大多数人生活有些距离感,但人物性格的两极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尽管影片有种放大矛盾,强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让莫三妹与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礼体验真情可贵,前女友对象的死让两人关系和解,“死而复生”的转折和“失而复得”的'不舍无不让人笑中带泪,引发思考。虽然影片剧情围绕“死后”发展,但处处都在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毕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着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亲情的困扰、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压抑,面对这些年疫情防控隔离所见所闻的生死离别的无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绪的适时释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释怀。

人生大事观后感3

  周末去看了新近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可能是比较累的原因,虽然观影过程中有几次被感动得流泪,但当时还是觉得美中不足。

  首先是剧中有几个情节在意料之中,比如莫父之死,比如小文母亲的加入,又比如大家喜欢的大团圆的结局。,感觉有点可惜了这个现实又深刻的主题。

  正如木心说的:中国人有个情结,姑称之为“团圆情结”,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乎所以。

  《人生大事》选择了一个略显沉重又现实残酷的话题,死亡,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忌讳和回避的话题,电影选材很好,整体制作在水准以上,但个人感觉有点儿可惜了。

  今晚躺在床上又想起电影里的情节,突然意识到电影里另外一条线索,原来还是自己肤浅了。

  电影一开场,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出狱不久、莫得感情的丧葬师。邻居跟他开句玩笑,也要认认真真回怼过去的恶人。连跟自己的老父亲也是针锋相对,恶语相向。

  对待痛失相依为命的姥姥的“小文”,他也是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一副铁石心肠,分分钟把孩子吓得惊慌失措。

  但就是这样一个“恶人”,在收到女友发来的分手短信时,瞬间就会方寸大乱。发现实情后,也只会默默地对着照片流泪。

  在看到小文在舅舅家不被善待时,又不加考虑的想要承担起责任。

  他究竟是恶人还是好人哪?,背着主角光环的朱一龙当然是好人。那是什么导致了他看似矛盾、分裂的行为哪?

  是他的童年。

  父亲说丧葬这一行“没能耐的干不了,有能耐的看不上”,莫家几代人经营着这家叫“上天堂”的丧葬店,莫三妹的童年是在火葬场渡过的,五岁就开始帮死人穿衣服,而严厉的父亲对他却总是打骂从没有给过一句肯定。

  直到父亲离世,父子之间才达成和解。他像发了疯一样,拼着命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明白了这一层,也就明白了莫三妹身上的'冷酷、绝情、任性、洒脱都只是他的保护色。他还只是一个害怕受伤的善良的孩子。

  所以当小文的母亲要来带走她时,虽万般不舍,口出恶语,他仍然忍不住会心软。

  所以他才会在雨中奋力追着远去的汽车。

  所以他才会傻兮兮的问一个孩子“你不会把我忘了吧”

  何谓人生大事?

  是生老病死?抑或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这是影片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努力弥补小时候受到的伤害。

  谢谢你,温暖我。

人生大事观后感4

  人生两样苦,生离与死别,人生道路千万条,但最后指引我们成功的只有一条。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都要经历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出现。

  电影《人生大事》这部片子,不是让我们看 “透”死亡,而是看完可以让人很平心静气的看待生死,静下来,慢慢生活,慢慢思考,反而像是知晓“向死而生”的哲理,我们循序而“生” ,真正的去爱,去感受也付出温暖。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人生并没有太多的来日方长,总有那么一个人陪了你一程,却陪不了你一辈子。"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它们都是人生道路中不可少的部分。人生除生死无大事,在生活中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在磨难中成长,心愈挫愈勇,超越自我,于是,磨难变成了财富,成长中的痛,也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在逆境中坚强面对,磨难就会变成“金子”,你想得到的,都会在这些经历中凸现出来,然后成为现实,人生就会变得有价值。

  平常,人们都说“人生百味”。可我却观察到,百味中,多半都没有淡这一说法。淡,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它是平淡无奇,是孤独寂寞,是没有任何性格的人,感受着没有任何感觉的事,直至最后的死亡。

  人的一生,不该只尝一种滋味,更不该都是一种风味。现在我们经历的.,不管是甜还是苦,都是我们一生必须要尝的东西。

  只有当你渴时,你才能从没有任何味道的“淡”水里感受到丰富的味道。懂得了这点,一次又一次“挫折”的苦,就可以使你更加努力去克服。

  人生,就该酸甜苦辣咸淡,多味调和,才能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人生大事观后感5

  电影《人生大事》讲述殡葬从业人员莫三妹的自我救赎,从一个自己都瞧不上自己,靠做殡葬混日子混饭吃的人,到对殡葬行业的真心接纳和热爱的转变。现实中,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之民众对行业有众多误解,导致殡葬从业人员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工作中稍不注意就如临深渊,极容易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

  人们向来不愿提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白事葬礼,忌讳亡者亡灵。但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并不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而殡葬人员,是让逝者最后一程体面地走,给生者以安慰,每一位殡葬人员都值得尊敬和感激。无论是逝者,还是殡葬人员,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正如电影里,莫三妹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完成父亲最后的嘱托,不和常人葬礼那样的隆重,三妹也是煞费苦心,想到了将骨灰制作成了燃放的烟花,节俭而又不失华丽,转瞬即逝的浪漫,像极了我们的人生,绚烂过后什么也不会带走。电影里把离世的人比作天上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那我们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更值得被好好尊重。

  作为在殡葬行业工作十多年的我,对如何做好殡葬工作,有几点想法:首先要尊重殡葬行业,有敬业精神。从事殡葬行业,要充满信心、坚定信心,用自己的真心实意去热爱这份工作,并竭尽所能让别人也能理解这份工作。其次要多了解殡葬知识、文化和当地风俗,尊重地方风俗,不能相信封建迷信,更不能到处传播,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一种积极向上、明朗健康的方式服务群众。再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工作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携带私人情绪。要把逝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充满感情。要学会有效沟通,与逝者家属建立信任,多一些真诚,多一些服务。最后要通过互联网工具,文化植入,让更多的资源服务更多家庭,彰显行业的公益属性。

  殡葬行业不是冷冰冰的行业,是有温度的行业,殡葬从业人员也不是冷冰冰的人,是一群“种星星的人”。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在面对死亡时,才不会只有痛苦和悲伤,而会有星星入梦,温暖长伴。

人生大事观后感6

  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对此有多种看法:学业、婚姻、事业、生育……而电影《人生大事》给出的答案则是:死亡。

  全片主要讲述了人称“三哥”的殡葬师莫三妹为女友熙熙打架入狱,在刑满释放后的一次出殡中遇见了孤儿武小文,小文从此粘上了麻烦缠身的莫三妹,并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活难题,在经历一番啼笑皆非后,这对混迹于殡葬业的特殊的父女碰撞出奇妙的情谊,同时也改变了莫三妹对“殡葬”这一行业的感情和对生活态度的故事。

  “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呀,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的是惊叹号;还有的画的是省略号……”电影中老莫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是啊,“人生自古谁无死”,既然无论如何都要面对死亡,何不抓住一切时间,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或是精彩的“惊叹号”呢?时间不会为任何人驻足,但学习工作的成果、成长的经历等都是扎扎实实的收获,会陪伴着我们继续向前。

  影片中还有这样诙谐而又引人深思的一幕:婚庆店的老板娘训斥莫三妹将灵车停在她的店门口,还强硬地命令好奇的儿子小胖放下丧葬用的菊花去洗手,并呵斥抽了三妹的烟的丈夫也去漱口,只为嘲讽莫三妹从事的殡葬业是“晦气”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老板娘欺人太甚,但反观我们自身,又是否歧视过同莫三妹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从事“低端”“晦气”职业的人呢?在此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他们。例如殡葬师,他们让每一位逝者风光体面地离去,也用心体恤生者,向他们传递生活下去的勇气。他们是人间大爱的体现,人生驿站的送行者,他们有一个温柔的名字:种星星的人。他们都为社会提供做出了贡献,所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人们对某职业的刻板印象被歧视。

  人生大事,生离与死别。愿我们都能把握青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人生大事观后感7

  《人生大事》监制是导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的韩延。在采访中韩延就说:“我创作题材很简单,生老病死。”而本片导演是刘江江,2008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 . 给电视台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做了十一年。(作为石家庄人的蛋壳君上学时很少看电视节目,所以对这个栏目剧没有看过,对导演并不熟悉)。2017 年时节目停播,导演重做职业规划,杀向了电影圈。2019 年平遥电影节的陌陌 · 平遥创投中他自编自导的项目以华北丧葬文化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为《人生大事》)入围。有了十多年生活剧的积累,加上韩延的监制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作为导演刘江江初次大荧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显得十分生动。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殡葬仪式,把生死轻松化的电影。对成人与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解做了现实和浪漫的处理,从意识上减少了谈论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影片剧情融入各种家庭矛盾、复杂亲情关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强了莫三妹与父亲、朋友、小文之间的戏剧冲突,有笑点有泪点,朱一龙和杨恩又之间的几场情感戏,笑点和泪点有铺垫和爆发点,精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反馈。因此对这部电影情节的理解没有人群限制,哪个年龄层次都会找到笑点和泪点。地域风俗与方言的差距虽与大多数人生活有些距离感,但人物性格的两极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尽管影片有种放大矛盾,强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让莫三妹与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礼体验真情可贵,前女友对象的死让两人关系和解,“死而复生”的转折和“失而复得”的不舍无不让人笑中带泪,引发思考。虽然影片剧情围绕“死后”发展,但处处都在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毕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着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亲情的困扰、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压抑,面对这些年疫情防控隔离所见所闻的生死离别的无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绪的适时释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释怀。

人生大事观后感8

  该片以小文的一句童言无忌开始:

  还(此处念三声)

  我

  外婆!(此处拉长音5秒钟)

  随后通过殡葬师“三妹儿”(其实他是个爷们儿)与小文的人生不寻常邂逅,道出了身边寻常百姓在生与死的永恒话题中所展现的嬉笑怒骂。

  人活一辈子,疾病和意外像一辆庞大沉重而失控的马车,横冲直撞,冲向人群。令人无不忌惮。唯有来自家人和亲友的关怀、温暖和爱,才会给予一个人坚强活下去的信心。面对身边人的逝去,重新鼓舞起斗志,才会有笑声。

  近期,大学生的一段毕业感言深深触动了我。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生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博士研究生,讲述了一个故事。北大医学部胡传揆院长生前遗愿,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留给医学教学与研究。这件事充分诠释了老人家对医学的热爱与责任。生命是有限的,能够永存的却是人的精神力和品质。跨越生死,凝聚永恒,就像那群星闪耀又静寂有声的空中繁星。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感人至深的事例未必所有人都会效仿的,但是,伟大就是这么平凡,除了敬佩,就是敬畏。

  医学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它包含躯体的异常(physiological diseases)、心理的不适(psychological illness)以及社会角色和功能的失调和部分丧失(sociological sickness)。但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对疾病和死亡的认知,目前我国还一定程度停留在生物学角度的`认识和对待。对于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还有很多忽视和未知。比如死亡这个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社会缺乏针对个体从小到大的全程教育。死亡是不是只是生物学特征的全部消失呢?生命的终止会不会带来对生者的心理影响和社会适应的作用呢?

  该片用若干故事嘗試回答上述问题,虽不能覆盖,至少很用心,也试图用喜剧方式轻松这个话题。片中“三妹儿”的老父亲突然去世后,留下的临终嘱托: “你个伢啊,我走了以后,丧事一切从简。但要用一个真正体面的方式,把我的骨灰磕到它该去的地方。”观影当时,我只猜测,“三妹儿”会把父亲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因为“三妹儿”的二哥是为了别人,在长江里殉难的。但是,一句大姐的埋怨,激活了“三妹儿”的直觉。对于他的选择,我惊喜的泪目(只是内心层面,生物学层面我忍住了),此处不剧透 。挽歌或是哀乐,或许有诸多意义,在我看来,它是逝者爱的回声,该有的美好和缅怀,必须有!

人生大事观后感9

  因为疫情,我已经很久没有进电影院了。女儿知道我的喜好,当我提议要去看场电影,她欣然同意陪我一起去。我提前做了功课,最近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讲述的是一个殡仪服务人员的故事,票房口碑非常好,但是我担心十岁的女儿不一定欣赏得了。

  传统教育下的我认为,生活中的死亡是一个不吉利的词和话题。常人都害怕死亡,因为控制不了死亡,对于死亡总是避之不及。大部分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都没有关于死亡的认识,关于亲人的死亡就更加难以接受了。

  来到电影院,站在几幅海报面前,我提议看一部喜剧,女儿却执意要看《人生大事》。我想:自己选的待会别怪我。就像大多数家长一样,虽然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孩子需要的是我尊重她的选择。

  没想到《人生大事》给观众以心灵震撼。关于死亡的故事,却点也不令人可怕,甚至还很温馨感。那段折射父子之间角色的戏份像极了我们的生活:父亲想要儿子继承自己祖辈的行业,而儿子偏偏不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父母所认为有前途的医生、会计、从商等等,都是自己的梦想,但父母不能帮孩子选择梦想,孩子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大人觉得很好的东西,不定恰好是孩子想要的。

  《人生大事》唤醒了我珍贵的童年时光,奶奶的爱也是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当看到荧幕上幼小的女孩清晨从已经死去的外婆怀里醒来这一幕把我惊呆了,我泪水止不住地滴落。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最想回到奶奶还活着的2000年,那时候奶奶给我买的小笼包、油条、咸鸭蛋都是人间美味。

  《人生大事》让我看到亲人爱的力量。影片中所有的泪点围绕小女孩对外婆的爱展开。荧幕里的小女孩虽然野蛮无理,但她知道外婆终究是回不来了,每当夜晚她会不断重复播放外婆喊她吃饭、喊她回家的声音来重温外婆的模样,这个留有外婆语音的电话手表成了她与外婆的纽带,亲人的爱让一颗坚强的心变得柔软。

  故事在大团圆中结束。男主角的坚持让他收获的不仅是事业,更是家、团聚,现实中的我们更应该向他学习。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现在我们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很想放弃,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不放弃,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只要认真对待每件事,那就是最好的自己。

人生大事观后感10

  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会翻到最后一页,有的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上的是感叹号,还有的画上的是省略号。

  前段时间,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名为《人生大事》的电影。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它把死搬到台面上说,讲的是死的话题,但却没有让人感到恐惧。相反,这部电影总能让我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流满面。

  故事讲的是一个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孩一一小文,在外婆去世后误打误撞闯入了殡葬师莫三妹的生活。她不停地追问自己的外婆去了哪里,最终,莫三妹迫不得已说出了真相。当世上仅有的亲戚都不愿意收养小文时,莫三妹义无反顾得把小文领回了自己的家。

  当我看到小文坐在上天堂的门口用电话手表播放着外婆的声音时,我哭了,哭的不能自己。我听着外婆对小文的句句嘱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好像是我自己的外婆离世前对我说的一模一样。

  这部电影治愈了无数人的心灵,让无数人走出了失去亲人的悲伤。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原来每一个离开我们而去的亲人都会化作天上的星星守护我们,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在电影里莫三妹是播种星星的人,而小文是仰望星星的那一个人。

  人生,除生死并无大事,所以,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还能遇见。

人生大事观后感11

  殡葬一直是我们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但《人生大事》却用真挚的情感直面避之不及的忌讳,在市井烟火气的生活里用人情味将本无瓜葛的两人,完成了彼此间双向的救赎。正是这种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依靠的。羁绊,使电影虽不乏刻意的煽情,却仍旧令本自沉重的话题变得治愈感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鲜少会去讨论死亡,连同着涉足殡葬行业的人,也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不详之人。《人生大事》里作为主人公从事殡葬业的莫三妹同样不喜欢这个行业,只不过因为犯事坐牢,出狱后找不到工作,也为了能继承家里的房子,才迫不得已选择了子承父业,此时的他对这个行当既谈不上认可,内心更充满着抵触,这不仅是莫三妹的看法,电影里大众对殡葬从业者也大多认为是不吉利的。

  小文的出现,改变了莫三妹。电影里莫三妹安葬了小文过世的外婆,年幼的小文尚不能理解死亡,认为是莫三妹把外婆藏了起来,两人因此不打不相识,而莫三妹发现除了外婆,再没有亲戚愿意收养一无所有的小文,同为天涯沦落人,从未当过父亲的他居然动了收养她的善心,因为在小文的身上莫三妹仿佛看到了自己,电影也从这一刻起,将他们之间的羁绊衍生出了细腻动人的情感。

  收养了小文的莫三妹开始学着给女孩扎辫子,接送小文放学,还去参加家长会,通过生活点滴的凝聚,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脾气火爆的浪子,也能变成体贴入微的奶爸。莫三妹身份的变化也使他理解了父亲的'苦衷,而面对曾经嫌贫爱富,如今有孕在生的前女友来请求他能去给意外离世的老公整理仪容,此时的莫三妹心中更多的也只是同情,他逐渐明白了殡葬这一行的意义,体会到了这个职业同样能有着被他人尊重的地方。

  通过一波三折的剧情,《人生大事》看似说了很多事,但其实电影的主旨只是在阐明一件事——生死面前无大事。人一生总会犯错,生活也总会遇到挫折,但只要生命不息,那么我们便不应该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正如同电影中开始浑浑噩噩的莫三妹,最终懂得了如何去爱去尊重生命。不论是对故去的亡者,还是对在世的亲人,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是对故去亲人最好的慰藉。

  当然谈到剧情,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人生大事》并非完全的褒义,过多且不合时宜的支线剧情稀释了电影的主题,例如小文母亲的突然出现,看似意外,实则只是让剧情变得突兀,而电影又没有足够的铺垫和经历来支撑这一情感延续,最终只是显得画蛇添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电影对殡葬行业的聚焦,更像是电影的楔子,而缺乏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度。从这部电影虽然能看出导演能对人物情感以细腻的驾驭,却还不懂该如何取舍提炼。

  作为一部新人导演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人生大事》在我看来是瑕不掩瑜的,对每个人来说,死亡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向死而生,向阳而活,才不枉这人世间。

人生大事观后感12

  影片围绕殡葬师莫三妹和失去外婆的孤儿武小文展开。莫三妹在一次出殡中,遇到了武小文,小文的出现,也意外地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触点一:亲情是唯一最能打动人的情感。

  影片中孤儿小文因年龄太小,不知道外婆去世,一直吵着要拉走外婆的殡葬师莫三妹(三哥)将外婆还给她。“你外婆送火葬场去了,被烧了,变成烟了,飘到天上去了,不见了,消失了,你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了。”被小文纠缠烦躁的三哥告诉了年幼的小文,何谓死亡?那一刻,满心期盼着外婆能回来的小文,嚎啕大哭。我不由泪崩,经历过父母离世的自己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天人永隔的悲伤境地的,此刻的我感同身受。

  触点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年幼的小文在唯一陪伴自己的外婆去世后,被舅母当成了拖油瓶,舅舅只能将她暂寄养于莫三妹店中。从此,拥挤的殡葬店内,有了生气,小文吵闹、欢笑,晚上搂着入睡的布娃娃,能够播放外婆语音的手表,都成了莫三妹心头最重要的东西。后来,小文舅舅无力抚养小文,三哥因未婚不能收养,三哥的搭档夫妇俩收养了小文。小文到入学年龄了,莫三妹将她送到了学校。小文在学校闯祸了,莫三妹深深地鞠躬道歉;开放日,家长参与活动:莫三妹卖力地背着小文参加亲子活动,作为家长代表表演节目,在前面跳着最妩媚的舞蹈。殡葬业,这个被别人认为不吉利的行当,在小文的画笔中,三哥,成了种星星的人,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我们的人。长时间的陪伴,让这对不是父女却胜似父女的两人彼此有了深深的依恋。以至于当突然出现的小文的妈妈,和三哥商量,趁小文睡觉,接走小文时,熟睡中惊醒的小文不停地拍打着车窗,伤心不舍的三哥在车后狂追,这一幕父女分离的画面又成功地戳中了观影者的泪点。

  触点三:想奋起,何时都不晚

  电影开,莫三妹是一个被女友抛弃,又因与人打架入狱的二混子,出狱后继承了父亲的殡葬行当,却整日里浑浑噩噩。直到小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他有了生命中珍视的东西。他开始接受父亲的训诫,认真学习父亲多年的行业笔记,虔诚地送走逝者。

  触点四: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

  三哥的女友结交了新的男朋友,三哥气愤不过,打架伤人而入狱。出狱后,三哥再次纠缠于这段牵扯不清的感情,无奈,女友已怀孕,三哥退出,结束了这段感情。本以为再不会有任何交际的女友再次出现,求三哥为出车祸去世的.丈夫缝补好残缺的身体。善良的三哥退步了,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将逝者拼凑好残肢,处理好。“这是我们的儿子。”本已面目全非而今五肢健全,老人感激涕零。三哥长舒了一口气,用宽容自己的心去原谅一个人远比痛恨一个人要舒心的多。

  莫三妹的爸爸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总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写下的是句号,有的人写下的是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是啊,人生除死,无大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和勇敢。

人生大事观后感13

  电影题材新颖,打破了传统思维,关于丧葬一直都是中国人忌讳的沉重话题,给人第一反应就是感觉晦气和选择逃避,更不会有人想用这个题材呈现出来让大众观看,这无疑是冒险的和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拍好的电影,正是因为沉重的话题,用常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出来,达到发人深思,正确面对死亡作用。

  电影中名叫小文的小女孩,一个人生初途丧亲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是死,也没人告诉她人死后到底会去哪?没有人跟她解释这件事,还是在小文不断的追问下,三哥情急之下的随口说了:奶奶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在夜深不眠夜仰望天空,听着外婆在电话手表里留下的语音,星星成了小文对奶奶的寄念。另一个主角是一位刑满释放的殡葬师,名叫莫三妹,经营着父亲留给他的名叫上天堂的殡仪馆。从小就不断面对死亡的三妹和人生初途丧亲的小文的碰撞。三妹其实很小就跟随着父亲接丧事,小时候同样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会死亡,直到长大点才知道什么是死亡,又或者说是见多了,自然也就惯了。日复一日地工作,让他厌倦了这份工作,小文的出现,意外地改变了他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三妹面对糟糕透了的生活,小文面对失去至亲没人抚养的生活,互相成长,互相治愈。

  说到丧葬,身在中国是可以很深刻体会到人们面对这个话题只字不提。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的祖母去世了,在守灵的那天,大伯母把我抱回最里面的幕布里,我当时很小很小,四五岁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死,内心很害怕很恐惧,当时把我吓的话都说不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哭了,后面的记忆想不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睡前总有一个场景在我的脑海里过一边,白布盖着一位在我成长中占不多记忆的'祖母,几盏燃油灯燃起长长的火焰,长凳搭在蜡烛上白布下,就这样过了两年,这个场景才慢慢的从我的脑海里减频。那个房间是走都不敢走进去,再次走进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死”的经历,很深刻。我属于胆小类型的小孩,没人告诉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用自己的经历和时间知道了什么是“死”,每个人对“死”都有不同的看法吧。在面对“死”这件事,在我们的文化中,认为死是不吉利的,墓地也是不吉利的。墓地建在城市中会令许多人不满:活人怎么可以跟死人生活在一起呢?我们害怕墓地,更害怕死,甚至连说“死”字都成了一种忌讳。这种想法在人们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在我脑海里也是,我这样写出来,连我自己都有点觉得是不是有哪里不对,我是不是不该说这个话题。

  看过一篇文章是说西方国家看待死亡这件事,他们有一个万圣节,在那个节日里,会有很多人扮鬼,用坟墓装饰小院。在中国靠近坟墓的房子就有种不吉利的感觉,而西方国家他们会用这些警醒他们珍惜时间,在外国影视剧里,他们生活的社区周围常常有像公园一样的墓地,这些公墓大多绿树环绕,鲜花绽放,景色优美,并没有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许多的墓地甚至还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在城市中的墓地,不仅给人们寄托哀思的空间,也提醒生者要珍惜活着的时光。作家蒙田认为我们的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也许正是基于此。看着墓地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活得不再浑浑噩噩。

  其实好好跟小孩子解释,他们是可以接受的,无非大人们也没有正确的面对死亡,无法引导小孩正确的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

人生大事观后感14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例如将丧葬店安排在狭小热闹的胡同里,两边是婚庆店和理发店〔好似是〕,初看是这么格格不入,虽邻里间偶有摩擦,但最终也都接受并相处融洽,让我感觉它不再那么碍眼了;虽然葬礼贯穿了整个电影,哀伤的情感是逃不过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礼的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虽然有些戏剧性,如两个主角间的相互救赎、女友的离开、朋友的结婚等等。

  这些都让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可能我们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与其担忧未来,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顾,对自己负责。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探讨与死亡相关的电影,比方入殓师、寻梦环游记、百鸟朝凤等,虽然这部和它们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让我熟悉,而且现在我才发现它所表达的好似也都是为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入殓师讲的`是关于这个职业的故事,让人们探寻工作的价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认真对待,生活也应是如此;寻梦环游记是说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即当现实中没有人再记得你时你才算是真的死去,也是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值得被他人记住。

  电影结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呢?可能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吧。那我现在又在意的是什么呢?

人生大事观后感15

  成长的道路上有苦痛和磨难,它们都是人生道路中必不行少的局部。在磨难中成长,心愈挫愈奋,超越自我。于是,磨难变成了财宝。

  有人说:“辛酸的眼泪是培育心灵的洒浆”。是的,成长的痛,是人生最珍贵的经受,全部伤口的痊愈,最终会化成最瑰丽的玫瑰纹身。一个穿着破旧的男孩在特别出名气的农场主门前乞讨工作,场主给了他最繁重的工作——负责整个农场的杂务,而大农场里杂务多得令人难以想像。男孩用他的勤快,仔细沉着面对农场的杂务,在一天的劳累后,他还在油灯下读书,男孩是想用打工的钱上大学。后来,男孩被赶了出去。三十五年后,他已中选为美国总统。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蹉而蹴的。詹姆斯在磨难中成长,磨难造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心灵的坚韧,使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一位女作家说:“我盼望自己是一个弹簧,外界施加给我的压力越大,我就能弹得越高。”她的人生经受也是苦痛的。她只读过小学,14岁就跟着姐姐去采石场采石,因此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后来,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当效劳员、缝纫工、广告推销员。在城市中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交往的“心苦”。后来,她尝试写作,《知音》聘请编辑时,她去应聘,她说:“文凭是别人的财宝,我的财宝是我的苦难,假如没有这些苦难,我唯恐没有这么剧烈的`转变现实的士气。”她的士气、经受、才华使她成为了编辑。有人把苦难当作弹脚石,成天叫苦叫累,那是由于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苦难是怎样的。事实上,她们也不行能真正明白,那些内心深入最真实的东西,会鞭策着心灵走向很远很美的地方。女作家用她人生的磨难谱写了最美的乐章,人生的高度在磨难中更有弹性。

  磨难是人生中的珍贵财宝,要正视它,理智的应对,才能活出应有的人生高度。

  在逆境中顽强面对,磨难就会变成“金子”,你想得到的”,都会在这些经受中凸现出来,然后成为现实,人生就会变得有价值。

【人生大事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大事观后感06-12

《人生大事》观后感02-27

人生大事观后感06-24

《人生大事》观后感05-23

人生大事观后感悟06-07

人生大事观后感(精品)03-23

观看《人生大事》观后感03-14

《人生大事》观后感1000字06-07

(精选)人生大事观后感15篇05-23

人生大事观后感11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