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15篇【优】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1
我无法理解,1981年出生的瑞典作家弗雷德克里˙巴克曼,内心有多温暖、多悲悯,才把视线投向被丈夫背叛、被儿女遗忘、被社会嫌弃,当了40年家庭主妇已经63岁的布里特—玛丽。《清单人生》讲述的是主人公布里特—玛丽发现丈夫有外遇后,离开原有的人生轨迹、摆脱清单的桎梏,舍弃过去,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看了作者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出生于瑞典的专栏作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10岁以下的人群,他们是最不在社会既定法则、不被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人群,忽然想起曾买过他的另一本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听过有声读物,尚未阅读),是作者的处女作,那也是一个充满温情而感人的故事。作家在30岁时就创作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个作品,为他的敏感、幽默、善良、温暖而感动。
依旧利用碎片时间,在这一周有时间的夜晚读纸质书和在午休时间读电子书交替阅读的方式,读完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一些小小片段而忍俊不禁、因为某一些人物的苦乐人生而感慨不已、也为玛丽最终放下一切而独自踏上前往巴黎的决定而惊呼、赞叹,这一周,她仿佛成了我身边一位熟悉的人,当她的丈夫前往她离家后工作的小镇博格去接她回家时,我甚至以固化思维觉得她重新认识自己后,会回到原来的家,没想到,在一群博格人的支持下,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独自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为破茧成蝶、重获新生的玛丽而高兴。
童年与性格:玛丽的童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中,优秀的姐姐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一次家人出行,姐姐因为一场交通事故而离开人世,父母却更希望死去的是玛丽,小小的玛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讨好、敏感而坚强地活着,形成了她自卑、刻板、缺乏安全感却善良的个性。文中的前半部分,提到玛丽曾想出去工作,在应聘过程中,放弃了竞争将岗位留给了更需要工作的年轻母亲,为后文玛丽无私地帮助博格人进行了铺垫。这与之前读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涵解:无畏真实》和接下来要共读的《易中天中华史:祖先》预告中提到的有共同之处,童年时期的我们多半都是无意识的,快乐、难过、激励、伤害,都在黑暗的意识中流动、冲击,留下隐秘无形又难以磨灭的痕迹。今日和妈妈一起拍写真,聊起爸爸和妈妈的童年得到的父爱和母爱并不多,但爸爸和妈妈却给了我们最幸福的童年,给了我们最多的爱和安全感,让我们快乐而无虑地长大。在此,感谢爸爸和妈妈。
杯垫与清单:玛丽把咖啡杯没有配套杯垫视作不文明的行为,文中多次提到了杯垫,玛丽得知丈夫出轨离家出走,为了生计去劳动就业办公室申请工作,等待工作人员为倒了咖啡的塑料杯杯配备杯垫;在博格,玛丽甚至为孩子们的饮料罐下面都垫了杯垫;当博格的孩子萨米离世时,玛丽为每一位吊唁者都配足了杯垫。杯垫是玛丽对安全感的追求、是玛丽墨守成规的标识;再说说玛丽的清单,根据清单生活的女人,无疑是无趣而刻板,但为了照顾丈夫及他和前妻留下的孩子、玛丽放弃了工作、放弃了自我,按照她的清单生活着,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午餐、晚上6点吃饭,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尽心做好家务,去超市从不采购清单以外的商品。一位做了40年家庭主妇的女人,除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我想也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如“有书”解读:长大后,就是漫长的、大气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奉行谨慎自持、规避风险的人生信条,让我们不再为了纯粹的快乐大声欢呼,即便笑得出来,也总有一丝羞耻感挥之不去。
老鼠与足球:来到小镇博格后的玛丽,与二只老鼠做了朋友,为老鼠准备士力架,和老鼠聊心事,文中写到“老鼠吃掉了布里特—玛丽为它准备的晚餐,可并没说喜不喜欢这顿饭”、“老鼠过来吃完饭的时候,迟到了一小时零六分”,看来也不是只文明的老鼠,文明的老鼠也该在六点前用完晚餐;玛丽“还想告诉老师,希望它能找到共进晚餐的同类,因为她觉得老鼠不应该一只鼠吃饭,一只鼠的孤独意味着两只鼠在一起的机会被浪费,对人类来说也是这样”,风趣幽默,让人嘴角上扬,这既是爱干净的玛丽重生的信号,也蕴含着一些哲思。玛丽原本一点也不喜欢足球,足球夺走了玛丽和丈夫相处的时间,但来到博格后,从玛丽被足球击晕、到为孩子们洗球衣、当他们的教练、为他们进球而欢呼以及最后在工作和足球场的选择中,毅然放弃了职位益,为博格的孩子争取到了足球场。足球,是属于玛丽的另一个重生的信号。虽然玛丽仍一无所有,但63岁这一年,玛丽收获了博格人对她的尊重,收获了认识自我、重新开启新生活的勇气,为这样的玛丽而鼓掌。如80岁开始学画的摩西奶奶说的:“总有人说,现在已经晚了,但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是今年在“有书共读”APP领读下的第三本书,还好仍跟上“有书共读”进度,但回头想来,读书不该是功利的,不该因为阅读而阅读,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快乐、与作者的思想连接、主动思考沉浸于阅读过程而阅读,加油吧!姑娘,让阅读带我去到更远的地方。
《人生》读后感2
读一本书,不求让自己变得深刻。
在看《外婆的道歉信》的时候,对于布里特·玛丽丝毫没有好感,甚至有点讨厌,直到看到她帮助爱莎向警察隐瞒了呜撕的存在,才有一点点的改观,老太婆没有那么坏,后来了解到她毫无存在感的前半生,直觉得可怜。当看到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布里特·玛丽,暮年有了出发的勇气,告别熟悉的一切,重新上路,我就知道《清单人生》对我而言就是故事的延续。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博格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足球让所有人产生了联系,对于足球的热爱,让博格这个破败的,甚至没有像样足球场的小地方变得熠熠生辉,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只是因为布里特的到来开始变得生机勃勃,有了色彩,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同时博格的人也改变了布里特,这个固执,别扭,按清单生活的老太婆,终于打破自己的常识,听从内心。
在这么特殊的时刻,让我读到这本书,开心的'时候哈哈大笑,心疼的时候潸然泪下,一直不相信感同身受,相同的经历才会共情,感叹于作者细微的描述,让那种相通感觉跃然眼前。
《清单人生》是布里特的自我救赎之旅,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有勇气,能带领自己走出困境和低谷,和错的挥手告别。
《人生》读后感3
一本好书是可以让人细细品味,每一页都会散发出阵阵书香韵味。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成长·感悟人生3》的书,它那一个个激励着人们的小故事让我感悟至深。
看书前,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又温馨的插画:一位老人回头看着自己走过的路,地上的脚印还依稀可见。非常符合书名。
这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生命芳华、浮世彩绘、真爱琉璃、人间暖情、梳理心灵、智慧流光、品茗得失和善心清泉。每一个故事背后都一个令人叹为观止、五彩缤纷的美景,你能感受到不同的风味。
我第一篇看的是智慧流光中的'《人生三愿》,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可是他背后折射的而是一种社会现状。
一位中学生被老师布置了一个采访父亲的作业,问题是:“你最想实现的三个愿望是什么?”,这位中学生的父亲的回答让这位中学生惊讶万分:第一:吃得下饭、第二:睡得着觉、第三:笑得出来。当我读到这里时也很奇怪,难道这位爸爸没有自己的梦想吗?这可是要交到学校的作业呀!这三个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小细节而已,这也能成梦想吗?可是,下文给了我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答:“实现这三个愿望时最不容易的”
现在,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上、家庭上、学习上、社交上等一系列的压力将每个人弄得精疲力尽,要想每天达到“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确实不容易,学生可能还好,可是家里的大人呢?他们需要支撑这个家庭,照顾晚辈。
读完这篇文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最简单的快乐不外乎能吃能睡能笑,往往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的。
这本书中还有像这样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哲理故事,它们就像闪烁的智慧星星,当你阅读完并真正读懂它想告诉你的人生哲学时,这些星星自然会被收入你的智慧流光中,这就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人生》读后感4
高尔基先生曾说过: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细细品味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颇深。在我看来,书籍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资源,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人们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桥梁。
我们的生活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不可能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都尝个遍,更不可能对所有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最终得出科学的理论,毕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一来,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站在教师岗位的人来说。殊不知,一位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来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那就阅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精华,进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这个暑假对于我来说是忙碌而又充实的,在完成暑假任务的同时,也掏出不少时间细细品读了《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作为新教师的我,相比之下,无论是从教学经验还是方法理论都不如其他教师。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作为年轻教师的.成长策略:
一是大量阅读,仔细咀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
读书人的气质。现在大多的教师的阅读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深人探索,自觉反思。在实际工作中,你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地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自我反思。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及时捕捉你所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我个人经验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远未完结。
第四,团趴合作,真诚交流。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真诚的分享和交流,对于彼此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巨大的价值。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会使得我们对问题认识更加全面和深人,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通过在团队的分享和交流,我们的认识深化了,我们的内心丰富了。有分享和交流的内在需要,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这也是教育的倦怠感产生的真正根源。
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有了前进的明灯,加上日后自己的践行,相信可以为自己的精彩教育买下伏笔。
《人生》读后感5
《极限人生》是爸爸在暑假中推荐给我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这本书曾让我几次热泪盈眶,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人类忍耐的能力、求生的能力、求知的欲望竟然可以达到如此极限!小说主人公“石痴”的原型就是作者朱彦夫本人。他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山村,因家贫如洗,一天学都没有上过。1947年,“石痴”参军,先后参加过100多次战斗,身上负了10多处伤,立过3次功,先是在淮海战役中伤了腿,既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冬瓜段”的朱彦夫仍然觉得自己是战士,不能让国家和人民就这样养着。他开始拼命地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学会了吃饭、学会了穿衣、学会了装卸假肢等,还学会了认字写字。在群众的推举下当上了村支书,一干就是25年,带领村民很好地改变了小山村的面貌。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像朱彦夫一样,想着为社会奉献些什么,而不是索取些什么。主人公“石痴”是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致残的,是国家的'功臣,完全可以理所应当地让国家养着。但他觉得如果那样,还不如死了的好。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像朱彦夫一样,自强不息,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石痴”作战勇敢,在战斗中失去了双手、双腿,从部队复员后一度生活不能自理,后来,通过刻苦训练学会了自理。写这本小说时,作者先用嘴咬着笔写字,口水顺着笔杆往下流,因为没有手擦,稿纸全被口水弄湿了,字都看不清了……经过无数字的反复练习,掌握了用两只断胳膊夹着笔合力写字的本领,并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中国的保尔”。
“石痴”是人不是神,他的身上既有人性的优点,也有人性的弱点,他也曾在痛苦中徘徊过,也在失意中彷徨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挑战了人体的极限,挑战了人生的极限。
《人生》读后感6
“自我效能它指的是这样的信念:你自己能够给生活带去积极的转变。
自我效能跟自尊不一样,后者指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积极感受。自我效能是自信具备解决特定问题或达到特定目标的技术和能力。它通常会针对具体的情况:你可能在工作上有着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但对当众演讲或减肥的自我效能感却较差。
有强烈的动机但未能贯彻行动,以及成功把动机转化成持之以恒的`有效行动,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自我效能。有了强的自我效能,你更有可能采取有助于你达成目标的行动,哪怕这些行动很困难甚至痛苦。你还能更长时间地投入在疑难问题的解决里,不轻易放弃。但如果自我效能感低,那么不管你动机有多么强,都不大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因为你对自己改变生活的能力缺乏信心。”
《人生》读后感7
“抱怨是成功的天敌,抱怨是快乐的克星,抱怨是弱者的标签,抱怨是人生的毒药,如果你想收获幸福、充实人生,就必须赶走抱怨。” 《不抱怨的人生》一书中曾这样说到。
书中告诫我们,要停止抱怨、发牢骚、讲闲话的习惯;让自己不再抱怨,改变自己的语言、改变自己的思维,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不抱怨的人生》一书中对人们抱怨的原因、行为表现做了深刻的诠释。其中提到美国知名牧师威尔·鲍温的“紫手环运动”,来帮助读者减少抱怨的行为,让读者身体力行。书中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它用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告诉我抱怨所带来的危害。让我了解,并知道该以何种心态去对待、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它十分贴近自己的生活。正如书中一个个寓言中的主人公一样,对现实生活的抱怨,曾充斥着我的思想。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己的价值,结果也不出乎书中的结论。正如书中所言,抱怨不能带给我任何正面的东西,只能让我沉沦在郁闷的心境中,看不清前方的路。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十几分重要的。只有停止抱怨,不断奋斗,才能让我的人生多姿多彩。
面对同一件事,用不同的心态去处理,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与其悲观的去抱怨,不如努力的.去奋斗。正所谓: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鱼儿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跑到你的手里。只有结网,努力学会捕鱼的本领才可能捉到鱼儿。咱国家也有句老话,叫做“人生谁能无忧愁,抱怨不如多奋斗!”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繁杂琐碎,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是我们不停地抱怨,只能让我们的人生停滞不前。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拖垮我们前进的脚步。
当事实既定,无论你抱怨与否,事实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会改变。反而,抱怨会使自己陷入不开心的情绪,甚至于影响到朋友、同事与亲人。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免不了磕磕绊绊。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当挫折来临,我应该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我才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和不断的奋斗向前!
《不抱怨的人生》让我在心态的调整上有了更好的韧性,摒弃抱怨,让心灵洒满阳光。知足者常乐,明白要积极主动地对待工作、坦然的面对困难和逆境!正如书封面上所写的:成功=停止抱怨+改变自己(我认为改变自己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奋斗)!
《人生》读后感8
升入初中以来,最不爱看的大概是散文吧,它不如小说那样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更多的在于于细微的叙述中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可暑假,阅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淡品人生》这部散文集后,却让人记忆犹新,有一种萍水相逢又如重逢故友的感觉。
谈理发,作者认为理发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我深以为然,小时候,理发带给我的恐惧确实不小,常常理到后颈时,有一种十分瘆人的感觉,教你不由自主的想远离那理发剪,你却不能动,一动就要后悔,若不是稚嫩的我没什么审美观念,也足够我后悔好几回了罢理发时常有碎头发,天女散花般的,落在睫毛上,落在鼻孔下,教你不敢有太多表情,一张脸面如死灰。
“其中比较愉快的一段经验是洗头。”理发师的指甲,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标准,若不然,当那细长的指甲搔过你的发间,若是硌在了什么东西上,那滋味也不大好受。后来换了发型,为了自己的外貌,也只能咬咬牙,在理发店的椅子上撑过那黑暗的二十分钟,虽已习惯,但自幼的那份畏惧还是没有遗忘。
谈豆腐,先生有许多喜欢的吃法,凉拌豆腐、香椿拌豆腐、黄瓜拌豆腐……诸如此类,教人看了回忆起曾经风靡的《舌尖上的中国》,也引起诸多感慨。记得那次去外婆家,早上所吃豆腐花,取老豆腐,加淡汤盐须而成之,清淡中带着一股苦涩,却是叫人没了食欲,不禁想起从前放学路上卖的豆腐花,嫩豆腐加虾皮榨菜,盐须撒之,却是另一般风味,是儿时的念想,也是无数上班族的家常便饭。如今步入初中,却再也吃不到哪样的美味,但熟悉的滋味,不会被遗忘。
老先生将这一部分称为“萦绕在舌尖的'滋味,长留在心中的念想”,也许表达的就是乡愁罢。
纵观全书,作者以独特的见解解剖生活中的万物,文词精炼,平和淡雅,不刻意去买弄辞藻,却勾起了每一个人的回忆,如今忙碌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静下心来,欣赏黎明的薄雾吐朝阳,黄昏的夕日拥大地呢?我们有多少时间没留意窗外的星空了呢?
至少现在,你还可以珍惜,你还可以选一个闲暇的下午,躺在躺椅上,抿着一杯氤氲着雾气的清茶,纵观人生百态。
淡品人生,意蕴悠长。
《人生》读后感9
人生不就是这样,在一次次选择里被成就或者被戏弄。无论我们多么拼尽全力,总有一些无法控制的事情左右着我们。当回过头去看,或幡然醒悟,或悔不当初都成了最大的嘲讽。可是我们只能向前看,并且好好的活在当下,继续新一轮的拼尽全力。生命本就是无奈的坚守,需要我们在最渺茫的尽头寻找生的意义并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
人物的经典就在于他写出了所有人要面对的问题和必须经历的命运。年轻时,我们不能洒脱的说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因为当下的那个稚嫩而热情的自己对这个世界怀抱着多大的希望和勇气,做什么都是对的,至少证明我们爱过、恨过、失望过,可是后来生活的面目总得全部都展露在阳光下给我们这些热情过火的人看,最终我们都该醒悟、面对、认清,再去把稚嫩交给岁月,把热情交给理智。我们总得被现实打回原型,再次回望时,山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在充满疑惑和疲惫的.心里一次次的去寻觅和思考。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热情的很坚强,可事实是我们刚强的不能弯曲只能折断。伤过、痛过,一次次的去切肤之痛教会我们在原来的地方再长出一些智慧,生出一些柔软,这也许就是韧性。
当高加林看到昔日的家乡和亲友其实无比雄壮和亲切,当巧珍决然另嫁他人时,当黄亚萍明白自己更爱的是自己时,当克南敢于面对全部的自己时,所有的人其实才启程,所有的路其实才刚刚现出眼前。
不必为加林重回土地而扼腕叹息,不必为亚萍选择放弃而愤愤不平,不必为巧珍爱而不得而唏嘘不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来时的路为当下做了决定,而当下的决定不再有曾经的盲目。我们只需再次扬帆起航,莫问前程!
《人生》读后感10
从前,一只圆圈缺了一块楔子.它想保持完整,便四处去找那快楔子.由于不完整,所以它只能漫漫地滚动.一路上,它对花儿露出羡慕之色;它与蠕虫谈天侃地;它还欣赏到了阳光之美.圆圈找到了许多不同的楔子,但没有一件与它相配.所以,他将它们统统弃置路旁,继续寻觅.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配件,并开始滚动起来.现在它可以说是完美的圆圈,所以滚动的非常快,以至于难以观赏花儿,也无暇与蠕虫倾诉心声.当圆圈意识到因快奔疾弛而失去了原有的世界时,它不禁停了下来,将找到的配件弃置路旁,又开始漫漫地滚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某种奇妙的意义上讲,当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时反而更加完美,一个拥有一切的人其实在某些方面是个穷人.他永远也体会不到什么是渴望.期待及如何用美好梦想滋养自己的灵魂.他也会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一个爱他的人送给他某种他梦寐以求的或者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要珍惜已拥有的,常言道:知足者常乐."足"中正浸透着对已有一切的珍惜。
只有在珍惜中,生命的乐趣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只有在珍惜中生活才会溢满充实。只有在珍惜中心灵才能体会出身边的美丽。
也许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感叹天公不公,报怨事违背自己的意愿。何不放下对不可及事物的执着,而去珍惜已拥有的珍宝呢?珍惜亲情,亲人的关爱,那是世间最闪耀的珍宝;珍惜友情,朋友的友谊,犹如一泉甘露,是心灵里的一眼清泉,一池清凉;珍惜快乐,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快乐是生活的音符,是寒冬的一缕暖阳,是轻轻掠过心湖的`一阵清风;珍惜时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珍惜时间就是延长了生命,何不珍惜时间完成更远大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如此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又何须在欲望的歧途中苦苦求得恩宠。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更多,贪婪的要求只能带来无尽的欲望。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它使我们的生活之家多姿多彩。
《人生》读后感11
理想是一艘航船,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希望;理想是初升的太阳,将一盏明灯在我们心中点燃,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许多成功人士,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有今天的辉煌。张海迪正因为有理想,才谱写了生命的赞歌;邓亚萍虽然个子矮,但她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最终成了一代乒坛皇后;袁隆平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励志当农业学家,成了中国乃至全世界闻名遐迩的“杂交水稻之父”……这些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从小就有了远大的.理想,并且都有所成就,我从心底对他们产生了敬佩之情。
舒尔茨曾经说过:“理想就像星星,我们永远都到不了那里,便是像水手一样,我们用它指引行。”巴金也曾经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更坚定了我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我决心从现在做起,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我都要去采访,报道准确的新闻,帮助广大人民了解更多事情。我还要去外国采访,见识最广阔的世界,把我们的祖国改善得更美丽、发达。有了理想,我就要努力,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着目标努力!加油!我在心中暗暗地为自己打气。
理想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向天空,冲破云层,翱翔宇宙,成就辉煌!
《人生》读后感12
本文通过一只刚出生的小白兔的描写,描绘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以及大自然的残酷和美丽。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白兔刚出生的那一刻。 它体弱多病,面临着各种危险,但仍抱着一线生机挣扎着求生。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同样,文章也讲述了大自然的残酷与美丽。 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吞噬和竞争在自然界中很常见。 在小白兔身边,野狗的威胁时刻存在,生命的压力和危险时刻围绕着它。 然而,正是这种残酷的竞争,让大自然变得更加适应,让生命得以进化和延续。 而在这样残酷的自然竞争过程中,也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沉从文的《人生》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使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无论是生命还是自然,都追求平衡,而这种平衡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这样的平衡中,生命得以延续,自然界万物得以自然演化、生长。 与此同时,我们实际上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平衡与平静。 因为无论是生存还是成长,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来说,沉从文在《生命》这篇文章中确实做到了感染读者,让我们对自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必须在平衡和谐的基础上不断成长和发展。
《人生》读后感13
《幸福人生》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籍。通过主人公张小龙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描绘了现代社会的恶劣环境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真情和道德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张小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他却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不断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帮助他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收获了自己心中的幸福。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扭曲。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很多人已经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幸福人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奋斗和努力,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本书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真情和道德的力量。张小龙在生活中总是无私地帮助他人,即使自己也处在困境之中。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深深的.钦佩,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做一个好人。
《幸福人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性的美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怀着无私的真情和坚定的信念,追求自己的幸福,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人生》读后感14
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阅读、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师者前进的方向;它又像一本字典,能让人查到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告诉你经验和方法。它语言简练、易懂,能激发读者的种种思考。
寒假里我拜读了叶老的《教育与人生》一书,叶老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的人性化教育思想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叶老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人性化教育要以人为本,具体说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为本。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是整体的、发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能动性。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学生死读书,高强度地训练,课业负担过重,引起学生恐学、厌学甚至逃学、辍学,学生产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课堂上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通过接受教师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学习,作为教学受与者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由于教学质量的好坏通常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估,因而造成了过分看重分数,只注意少数成绩拔尖学生的教育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形成明显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做法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发生扭曲。叶圣陶在谈到中国教育改革时提出:教育本质的改革尤其紧要。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授众人的供养。
作为当代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落后的思想中摆脱出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针对教师怎样来教学生的问题,书中提到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叶老在他的论着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再讲,以后者为最有效,在学生接触后想知道的时候才讲,更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求创新、善创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环节中体现更为明显,教给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不仅要用语言讲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有效的不言之教。关于这一点叶老讲: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当然,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真正的了解学生,应该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活泼、兴奋、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外部转向内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指导、监督,他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己做的能力,就像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每次演讲时总要强调的一句话: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去做。要让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主行为,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学生乐于展现自己,乐于发展自己的舞台。全方位地营造一个学生的身心可以健康合理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人,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并愿意将其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
在《教育与人生》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叶老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品味叶老的教育思想精髓,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训的分量,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最新鲜的知识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有义务教会他们走出学校后如何适应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义务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他们,这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操。不仅如此,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也已经不容许我们留给自己停滞的理由,所以我们必须要不间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完善自己。
《人生》读后感15
《人生》是我高二唯一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是路遥的一部小说,像路遥的很多悲剧小说一样看完总会让人难受很久,但是悲剧的结局比美好的结局更让人记忆深刻,读完以后深深反思。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巧珍这个人物。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敢爱,热情,大方,为了她喜欢的加林,她不在乎村里人的目光,为了让加林不再苦恼,她愿意放手让加林高飞,即使高加林抛弃了她,她也没有怨恨他,“她曾想过死。但当她一看见生活和劳动过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看见土地上她用汗水浇绿的禾苗,这种念头就顿时消散得一干二净。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郎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瞧,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姑娘,她的生命充满的活力,她爱这个世界,“她觉得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了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与大地相比,自己的痛快何其微小。她还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姑娘,“经过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大动荡,她才似乎明白了,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现在只能接受现实对她的这个宣判,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于是,她嫁给了马栓!在结婚那天,妹妹巧玲曾对巧珍说了一段话“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这一段话点醒了巧珍,也点醒了看这本书的每一个人。 是啊,“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对于书中的巧珍如此,对于加林、亚萍、克南等所有人都是如此,当生活没有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反而给予我们磨难,生活的道路也出现的岔口,我们该怎么走,怎样选择?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2-21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6
《人生》读后感03-19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7
《人生》读后感02-01
人生读后感02-04
人生定位读后感06-08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4-26
《人生由我》读后感06-07
《人生》读读后感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