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年记》读后感

时间:2024-05-11 18:27: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沙郡年记》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沙郡年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沙郡年记》读后感

《沙郡年记》读后感1

  瓦尔特·本雅明曾说,“必须想象自然事物的“灵光”。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美将拯救世界”。梭罗曾说,“只有荒野才是救世之主。”而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说,“土地应该得到人们的爱与尊重”。

  广西师大版的《沙郡年记》属“故藏”系列,沉稳的封面色彩,如大地般厚重。故藏取自“以故为新,因典入藏”之意,收录的也多是经过时间洗礼后的经典之作,像《禅定荒野》《中国现代小说史》《荣光之路》《美国地理史》等。

  我读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郡年记》最初是因为读过同系列的加里·斯奈德的《禅定荒野》,在他眼里,“荒野,是一个充满原始力量的地方,既给人启迪,又让人面临挑战。荒野就是万物一体。”他从禅味上解读荒野,非常新鲜。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郡年记》也是关于荒野,但是他更是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本人也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关系上思考与观察荒野。在1935自己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一座被废弃的农场之后,垦荒种地植树,多年后终于改善土地状况,让这个叫“沙郡”的地方成为“绿色”之地。奥尔多.利奥波德在这里,写下许多手记,将自己亲历的感悟分享出来,以大地的自然美感染读者,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沙郡年记,以十个月份的沙郡事件展现了自然的生态。这一部分文字非常优美,奥尔多.利奥波德笔下的一切动植物皆有性格,比如松树“喜欢谈天说地,或与邻居闲聊,留心倾听,我便能知道自己在城里这一周,这儿发生了什么”,甚至“每种松树都有自己的宪法”。人类眼里,植物静默不言,但他们自成世界,“他们逐年累积的智慧,让所有松林漫步者肃然歌曲默”。一物窥世界,荒野有智慧。在第二部分《随笔,地景特质》里,作者分享了各个州的生态,不知现在的情况如何,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的荒野在人为的破坏下勉力生存,于是作者反思“无所畏惧的生活,肯定是贪乏的生活”。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偶尔进行一次野地之旅,从而体会到这种特殊的自由的含义”。特珠的自由,意指新鲜,也是有犯错的自由。荒野求生的另一项自由,还在于远离文明的放纵与惩罚,也是纯粹自然的。《像山一样思考》一文中,展示了大山里的生物对狼群嗥叫声的回应:这声音本身“迸发出来的,是一种狂野不羁的'忧伤和对世间所有逆境的藐视”,对鹿而言,是“众生的末路”;对松树而言,预言了“午夜的混战和雪地上的鲜血”;对牛仔而言,预视着“银行债务的逼近”;对猎人而言,这是獠牙对子弹的挑衅。只有沉默的大山才明白,“那隐藏在这些显而易见又近在咫尺的,希望和恐惧背后的深意。”自然的关联在每一物每一动静之间。

  第三部分乡野情趣里,有着看似“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着富足的乡野”的悖论,这就像我们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一个物种濒临灭绝时,稍加忏悔就足以让我们心安理得。等到这个物种最终绝迹之后,我们痛哭一场就又重蹈覆辙”。过去的意识形态里会提“人定胜天”,会为人征服土地而洋洋自得,但如今,在荒野,人不再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人在荒野面前渺小无力。此时的人不能不重新定义土地的伦理,这也是作者在第四部分中提倡的观点,“原始荒野才是赋予人类事业内涵和意义的源泉”。

  作为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以自己的实践和工作手记,描绘了大自然生态,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妙场景。对土地的喜爱、尊敬,也让他重新定义土地的伦理。读这样的文字,是享受也是反思。

《沙郡年记》读后感2

  《沙郡年记》有一种力量,令人祥和安静的力量。这样的书,适合在某个午后品一壶麦茶,沐浴着阳光,慢慢读来。因为,它的意境如此美好。

  这本书是重新编撰后的新版本,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描述了他在远离都市的乡野间的所见所闻,在那个恍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他带着我们一起在时光中穿。一月去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二月去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三月去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四月在洪水后欣赏鸟儿的歌舞,五月期待高原湹募萘......在这样一年四季的变幻中,大自然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们与自然也更加亲近了几分。然而,这一年四季的变幻都比不过一棵橡树的年轮所带来的震撼:一道闪电将橡木的前世今生交付给我们,随着锯木声的持续,我们阅读着这片原野的一次次轮回重生,1927年颁布的森林法及伐木法,1924年密西西比河上简历的大型保护区,1922年的大冰雹......应该说利奥波德不仅是一位穷其一生致力于自然保护研究的生态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力的成功作家,比如用年轮来展露数十年来关于这片原野的方式就是如此特别又自然而然。

  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美洲大陆各地的地景特质,同时在这片土地上也发生了很多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发展结局,带动人们进一步持续思索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期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比如来自威斯康星洲沼泽的挽歌,世外桃源般的沼泽与鹤,因新农场主对于土地、植物、鸟类没有足够的接纳与尊重,过度地运用现代技术开垦这片土地,从而导致了土地的干涸与萎缩,最终酿成火灾,终至消亡。此类故事不胜枚举,也为人类敲醒了警钟,若不能接纳、尊重并试图和谐相处,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彼此的灾难。

  第三部分更多的来自于另一本从未出版过的杂文和游记《环河》,在这一部分我们跟随作者的视线再一次展开人类与大自然博弈的辩论,过度的环境开发令“大雁的音乐”消失,对水患的控制让蜿蜒崎岖的小溪改道,河流的改道让柳树枯萎,同样失去的还有树上栖息的鸟儿、树下摇尾的老牛、树旁静默的沼泽......因噎废食,是这个急躁的时代所付出的代价,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逆袭与报复从未停止。

  在最后一个章节,利奥波德做出了一些结论式的表述。千百年来的`历史让我们明白:大多数征服者最终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而当土地的所有者在为群体利益做无利可图的事时,他们往往会摊开双手耸耸肩,也许,“人”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人与自然的故事从未停止,人与自然的博弈也从未停息,在这个课题代代相传之时,大自然也正在日渐衰败消融,沙尘暴的肆虐、绿洲的消失、洪水的肆虐、动植物的灭绝、气候的极端化......在自然面前人们并非渺小无力,恰恰是过高地估计了人类的能力,才会在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中品尝自己的苦果。幸而有这样的作品存在,会让一代一代的人们了解曾经的故事,未来的未来,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沙郡年记》读后感3

  这是一个将所有见到的鸟儿都称之为"小鸟儿"的时代,是一个用拙劣的诗文来表达植物学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当代人只会叫嚷"大自然太壮观"的时代。

  ——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年记》

  小时候,有时爸妈会在周末骑上自行车带着我去"四河头"郊游。对于聊城人来说,"四河头"就代表着山清水秀,是春游的最佳去处,常常有一家人铺上毯子在河边野餐。大人喝着酒吃着甜瓜,小孩儿们则凑到一起追青蛙、逮蜻蜓,用纱网捞蝌蚪和小鱼,运气好还能在芦苇丛里看到几只黑水鸡。偶尔在树上发现一只啄木鸟,回学校都能和同学炫耀好几天。

  那个年代,大人还没这么忙,小孩儿也没这么累。

  然而不知何时开始,世界突然改变,徒骇河的水一天天变得污浊,好多野生动物也都消失殆尽。于是,再没听说有人去四河头野餐了。

  其实,朋友圈刷了这么久,我发现现在的人早就不组织野餐了。估计是环境污染太久,野餐这种活动早就随着时代淡去了吧。可是,我们的下一代还有什么机会去亲近大自然呢。

  不亲近,又如何才能熟知。

  不熟知,又如何才能热爱。

  上学那会儿玩了两年鸟类摄影,脑补了一些鸟类常识,至少基本认识了北方常见的鸟类。

  正如开头引用的文章一样,在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的年代,我们学了那么多年的生物和地理,却连身边最起码的鸟或石头都叫不上名字,实在可悲。

  难道不是吗。

  在我们很多人的概念里,天上不是麻雀、燕子就是喜鹊,所有猛禽都叫老鹰;田里不是梧桐就是白杨,顶多认识个榆、槐;地上不是土就是石头,再无其他……真不知当年学那么多基因组合、背那么多洋流名称有个卵用。

  因为不熟悉,所以我们不热爱,至少没有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就像一个城市水泥森林长大的孩子,因为从没有体会过大自然带给人的快乐,也就很难体会森林尽毁、河流染色带来的痛苦,甚至不如游戏账号被盗带来的切肤感。

  在我熟悉了很多鸟类名称之后,我也成为了一个鸟类保护拥护者。因为我看多了这些小生灵的'美,就再也无法接受别人拿着弹弓对向它们。我有位领导说,他原来也是吃狗肉的,但从自己养狗以后就再也不吃了,我想也是因为熟知。

  因为熟知,才能热爱。

  在这个雾霾横行的季节里,李奥帕德六十多年前的呐喊更是那么的振聋发聩,只可惜还是无法唤醒我们这一代人。自然生态系统本来是自带免疫系统的,但在过度开发和滥用下,已经变得脆弱不堪,稍有风吹便是一场大病。就像一个胃病患者,再也伺候不起人类贪婪的嘴巴。

  李奥帕德呼吁土地伦理,希望从社会学的角度,用教育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几十年过去了,我觉得并不一定可行,尤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不会因为雾霾就减少开车,不会因为全球变暖就不开空调,恰恰相反,因为环境脏更要买车,因为变暖,空调温度要调的更低,如此恶性循环,击鼓传花。

  可惜这个花是枚点燃的手榴弹,炸在哪代人手里随它去吧。

  所以我觉得,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让人们熟知,因为唯有熟知,才能热爱。我们的地理、生物课不妨从身边教起,把身边常见鸟种、石种、树种、草种认全再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要自觉自省的坚持环保,实在有些难为人。

  就像李奥帕德所说——要重在"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感受力"。

  我们如今缺的就是这个。

【《沙郡年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沙与沫》读后感11-11

沙与沫读后感09-25

高级又沙雕的生日祝福10-09

沙画心得体会02-13

对毕业同学的沙雕留言大全06-15

曼珠沙华经典语录10-28

读《沙乡年鉴》有感12-29

沙钢新员工工作总结11-12

《琐记》读后感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