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4-07-18 13:01:3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悲惨世界》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1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由于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他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成了大富翁,并且当上了市长。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执法者却不放过他。他为了不连累无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离监狱的魔爪。然而当局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次舍己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这无疑是当时黑暗世界的悲惨典型,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麻木了,被金钱和权利冲昏了头脑。这本书中,冉阿让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来,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巨大,但那时的统治者的行为和本质,导致了整个法国人民的品质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让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弃恶从善,说明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也是为了救几个孩子而入狱的,但那无理荒谬的法律使他永远带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狱中的铁门锁上了他的自由,同时也锁上了他的良知。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试问当今社会能有几人像他那样用慈悲去对待一个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锁住冉阿让心中的那把锁。冉阿让的善良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他自身的改变最终并没能改变他的命运。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个巨人,他在误解中死去,却没有一句怨言。也许现在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怜悯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亲情来换取。在公交车上,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扶着扶手却无一人让坐。为什么呢?胆怯?不好意思?还是根本不当一回事?心里想着:别人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啊,好不容易坐一会,还要让她坐?那请大家想想,当你白发苍苍的时候,也无一人让坐,你是什么感受?老人们已经为社会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换了的却是这个吗?

  然而阿让的遭遇只是那是社会中众多穷困人民的一个,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但我不想看到“悲惨世界”在当今社会再度发生!

  一本书,一个大智慧。

《悲惨世界》读后感2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当我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强烈的感动油然而生,冉阿让从苦役犯变成一个品格崇高的人,这是一段多么艰辛而伟大的历程啊!

  书中主角冉阿让,他童年时,没有上过学,成年后做了园艺工人,帮助穷苦的姐姐抚养着七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一年冬天,家里饥寒交迫,冉阿让又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从此便开始了19年的苦役生涯。

  19年,冉阿让的内心渐渐枯萎,心灵也干涸了。

  出狱后,冉阿让因一张黄色通行证而受到欺压,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却被社会和身份鄙弃,无依无靠,但是卞福汝主教向陷入黑暗堕落的冉阿让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行动,所作所为感化了冉阿让,使他由恶转善,重拾光明,踏向崭新,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冉阿让,一个微不足道而又伟大的人,如果不是他心怀善念,又会有多少人重蹈他的覆辙,正是因为在社会中有这样的人,社会才能有序运行,不至于落入深渊。

  而冉阿让又为什么会有如此蜕变呢?我想答案出在他的感恩上,正是因为懂得用行动回报卞福汝主教带给自己的温暖,才能用这份感恩去报答、温暖这个世界。

  而在现实中心怀感恩的人很多,但是也有人选择以残酷“报答”恩人。老师授予知识,教予做人道理,但却有人因怀疑老师对待自己不公平,偏爱其他同学,选择以“刀”会师。近几年来医生被捅事件时不时发生,一群为人类做贡献,把人类从病魔手中夺回来,而劳累过度,甚至因公殉职的人,却因治病未能做到尽善完美而被社会中那么一些人仇视,造成了无数悲剧诞生,断送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回望雨果之作,我更能感受到冉阿让弃恶从善的可贵,要用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面对悲惨生活,要用对美好的珍惜,面对幸福生活。

  雨果就是如此,在本书中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腐朽与罪恶的社会,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字里行间,也蕴含了雨果对人类苦难的关心,对未来的信念,对美好的向往,传递出振奋人心的力量与光辉。

  感恩爱,是如此伟大,卞福汝主教拥有了爱,所以感化了冉阿让,冉阿让拥有了爱,所以他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蜕变成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人。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爱,让我们用爱点亮人生!

《悲惨世界》读后感3

  他活着,尽管命运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犹如昼去夜来,白日西沉。

  这是主人公冉阿让墓碑上的一首诗。

  《悲惨世界》由雨果历时三十余年完成,是他创作晚期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本书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中叶,法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人民现实苦难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贫民冉阿让因不忍姐姐的孩子挨饿,决定去偷面包,不料因此被捕,在牢里一坐就是十九年,工人芳汀受人玩弄而产下私生女儿,又为了抚养女儿而沦为娼妓;无家可归的贫民女孩珂赛特寄人篱下,受尽苦楚和折磨……

  在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无一不承受着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他们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悲惨世界》称得上是一部厚重的人类苦难“百科全书”。

  随着指尖划过书的扉页,我不禁被冉阿让的坚毅与善良打动;被主教卞福汝先生的善良感染;也哀叹芳汀的悲惨遭遇以及珂赛特的年幼丧母﹑寄人篱下。当芳汀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而将自己的两个门牙卖掉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痛恨资本主义对底层人民的无情压迫。

  我敬佩冉阿让,尽管法律和习俗的'压迫使他由物质的贫困渐渐走向精神的堕落,但他始终坚守着那份难以泯灭的善良。他历尽生活的磨难和精神的困苦,凭借卓越的勇气和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一度成为工业小镇的领导者,最终在精神上超越了自我,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贯穿于《悲惨世界》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这本书始终高扬着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高尚旋律。它将爱与仇恨演绎得淋漓尽致;将痛苦与贫穷通过鲜活﹑生动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将资本主义的罪恶揭露;同时也将善良的力量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被誉为“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说:“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的现实,《悲惨世界》是一部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透过雨果,透过《悲惨世界》,我对苦难,对人性,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悲惨世界》读后感4

  《悲惨世界》是法国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在暑假我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强烈的感动在心中油然而生。冉阿让从苦役犯变成一个品格崇高的人,这是一段多么艰辛而伟大的历程啊!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她的童年没上过学,成年后做了热心的园艺工人,帮助穷苦的姐姐抚养着7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辛。一年冬天,家里饥寒交迫,冉阿让又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从此便开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

  19年,冉阿让的眼睛逐渐干涸,心灵也干涸了。出狱后,冉阿让因为一张黄色通行证而遭到排挤,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却被社会和身份所束缚,成了无依无靠的人。当冉阿让在灰暗心理的促使下偷走银器时,米里哀主教并没有惩罚他,而是将银器连同两个烛台一起送给了冉阿让,教主真诚而恭敬的招待冉阿让,使冉阿让坚硬的心第一次感到温暖与光明。主教的仁慈一点点的感化了冉阿让,使冉阿让弃恶从善,开始新生活。

  当烛台照射出光芒时,爱的光芒也照进了冉阿让的心里。受到感化的冉阿让丢弃了心中的黑暗,冉阿让像米里哀主教那样用最诚挚、和善的心灵去对待每一个人。他开设工厂,将万千人从生活的窘境里拯救出来,他接芳汀入院治疗,将珂赛特救出魔爪,他独自抚养珂赛特长大,将她教育成一位善良的女子,他释放折磨自己的沙威,用宽容感化了一颗如石头般坚硬的心,他不顾安危,将受重伤的马吕斯救出战场,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选择自己承担痛苦......冉阿让每一个善良的举动,每一次承担的痛苦,都深深的感动着我,让我去思考,去回味。

  冉阿让是平凡的,然而,他用平凡铸就了伟大,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果没有冉阿让,将有多少生命陷入困境?将有多少悲剧重蹈覆辙?为什么冉阿让会有如此惊人的蜕变呢?我想,正是因为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动去报答米里哀主教曾带给自己的温暖,并将这份感恩之情储存在心灵最深、最柔软的地方,再用它们来温暖整个世界。

  当我了解了冉阿让的一生,走进他用生命谱写的篇章时,我感受到了他用爱与感恩带给整个世界的最美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真挚而感恩的心,就会拥有永恒的爱的赞歌!爱是如此伟大,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爱,让我们用爱去点亮自己的人生!

《悲惨世界》读后感5

  《悲惨世界》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有着恢弘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温情柔美的旋律;《悲惨世界》是一幅辉煌的画卷,浓墨重彩的展示着广阔的生活画面;《悲惨世界》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幻想带来的美好,揭示了贫穷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悲惨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抗争与执着融合在人性中的美。读完这本书,整个人陷入了一阵难以言谈的感动,我被冉阿让的伟大精神所深深的折服。

  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十分曲折:一位满脸胡渣,力大无穷的冉阿让经历了长期的监狱之苦,可出狱后,竟几乎没有人愿意理会他,在他深深的绝望时,一位贫穷的主教却给了他平等、关爱与心灵上深深的安慰,这让冉阿让重新走上正义之路、善良之路……在教主的感化下,冉阿让成为一个受人爱戴、勇敢、正义、善良的勇者、市长……冉阿让的平凡铸就了伟大,贫穷铸就了富裕……他毫无保留了展示了人世间最美丽的一面,展示了心灵的美好。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冉阿让,那世界上将会有多少生命离逝?将有多少悲剧重新上演?可见,冉阿让对于世界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谁改变了冉阿让呢?是那位贫穷的主教啊!那位主教用宽厚之心、关爱之心感化了冉阿让受尽折磨的心灵,洗净了冉阿让的灵魂,使冉阿让不再是坏人……是谁让冉阿让有这惊人的脱胎换骨的改变呢?是那位贫穷的助教啊!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冉阿让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事实证明,冉阿让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他用爱心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困难,人们会用两种心态去面对:第一种人受不了这种困境,常常会自暴自弃,消沉下去。而另一种人却乐观地去面对困境,积极的去改善困境,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要争做“阳光小达人”。

  《悲惨世界》带给我的不仅是灵魂的震撼,更是灵魂的共勉!从中我深刻的领悟到:人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伪装都是不必要的、多余的,都会被他人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往往会被征服。人要做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光明磊落,善良,宽容的崇高的人。善恶在于一念之间,一切的一切都将把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6

  巴黎的夜,雨果轻轻写下一个故事;长沙的雨,我再一次读起这个故事。它是强烈的,深刻的,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像无雨的夏日,像无雪的冬天。

  冉阿让是少有的,让我这样泪点极高的人感动了的人物。我想借一句泰戈尔的话送给他,如果他能收到的话——“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冉阿让,你寂寞么?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呆了十九年,在无人知晓的情形下过了十九年,在冷清静寂的房间里老去,你一定是寂寞的吧。那么长那么苦那么累的生活没有磨灭掉你的希望,你却在后来的富足幸福的胜利里那样快的老去。打倒你的,是寂寞吧。是亲人不理解的寂寞,是没有了对手的寂寞,是深深藏匿在心底里的寂寞,是历尽沧桑无所求的寂寞——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你有这样多的值得任何伟大的人歌颂的善良与胸怀,但是我只想说,我心疼你的`寂寞。与世界不同的人,必定是孤独的,因为高尚而孤独,因为孤独而更加高尚。

  作为冉阿让的故事背景,雨果用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黑暗的社会,并借卞福汝主教之口将腐朽的一面嘲笑的淋漓尽致。他说,“人的智慧确实了不得,讲虚荣连坟墓也不放过。”“上帝把空气留给人,法律却让人出钱买空气。我不想指责法律,但我要颂扬上帝。”“在精神的眼睛看来,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着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这样无边无际。”冉阿让毕生信奉的也是主教的一句话:“您离开那个痛苦的地方,如果对人怀着仇恨和激愤的念头,那么您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怀着慈善,温良而和平的念头,那么您就胜过我们任何人。”

  我敬仰冉阿让,敬仰卞福汝主教,更敬仰雨果—这样一位文学巨匠,是他让我知道,人,或许被误解被欺侮被追捧被追杀,或许犯过错伤过人,或许背着洗不掉的污点,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灭的,那就是灵魂。

  主教救赎了冉阿让的灵魂,冉阿让救赎了吕马斯的灵魂,雨果救赎了这个世界的很多灵魂。而他的灵魂,也必将在天堂以慈爱仁厚的目光注视着或善或恶或丑的人们,他的善良正直的心,也必将安静的放着濯净心灵的光芒,经世不息。

《悲惨世界》读后感7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享誉世界的代表作之一《悲惨世界》。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平民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狱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了人们的歧视,受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冉阿让再度陷入绝望之中,他决定报复这个社会。就在他实行报复行窃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住,以为将再次面临牢狱之灾的时候,奇迹出现了,这位善良的主教没有告发他,而是用他的仁慈之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几年后,他改换身份,尽全力帮助别人,想多做些好事来弥补从前犯下的罪过。但当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带着歧视、刻薄的眼光看他。最后,冉阿让奋不顾身地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利尤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终凄惨地死去了。

  “人间所有的勇气,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质,所有的神圣精神,他都具备。”这是在小说末尾,贵族青年马利尤斯知道冉阿让的身份后对他发出的评价。

  有时候,人犯错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如果能给犯错的人一束阳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从黑暗中走出来,那该产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醒良知;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只会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体现者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为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探沙威,他如鹰犬一样跟踪冉阿让,迫害走投无路的芳汀,如冷血动物,他最后的投河,标志着当时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随处可见: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拥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是的,爱或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或是严厉的批评,或是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爱或许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愿人与人之间少一点自私、贪婪和算计;愿我们每个人都像冉阿让一样怀着一颗博爱、宽容、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社会,去对待周围的人;愿人们的灵魂都是高尚、谦卑的。这样,不论你的出身、地位、学历、财产如何,你只要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就可以照亮身边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一个真正高贵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8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悲惨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文中人物众多,但我最喜欢,也最敬佩的便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就成了孤儿,长大后失业,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孩子而偷窃面包,被判苦役,中途三次越狱失败。他虽历经磨难,却仍有一颗善良的心,出狱后被米里哀主教感化而成为一个善人。他永远在背后默默付出,总是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个人,哪怕这个人与他素不相识,哪怕这个人与他毫无血缘关系,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仇人……。后来,他因救助别人暴露身份,重新遭到通缉,到处飘泊,受尽不白之冤,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临终时才得到亲友的理解。

  文中的画面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便是冉阿让明明有机会可以杀了一直在追捕自己的沙威警官,他却放了空枪,让沙威逃走,最后沙威警官自己投河自尽了。我看了以后不禁惊讶了,冉阿让竟然宽恕了追捕自己多年的仇人,真是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是冉阿让,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开枪杀了沙威吧!可冉阿让却放了他,这正应了明代学者薛日宣所说的:“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他的气量,他的宽容大度,让我更是钦佩几分。

  冉阿让的大爱无私更使他高大无上。他对“不会唱歌的小云雀”珂赛特更是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疼爱,珂赛特是他收养的孤女,和他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其实是出于对芳汀和珂赛特的怜悯。珂赛特是芳汀的私生女,芳汀把珂赛特托付给了开旅馆的一家人。芳汀天天省吃俭用,过得十分困难,只为了珂赛特能活得更好,但珂赛特的生活也不理想,天天被德纳第夫妇折磨。芳汀死后,冉阿让完成了她的.遗愿,把珂赛特接回了自己身边,从此,珂赛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人说,珂赛特是书中人物的一个亮点,她的坚强令人动容,这无可厚非。而我却想补充,珂赛特是何其幸运,因为她有冉阿让的付出,冉阿让的关爱,是冉阿让成就了她完美幸福的人生!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雨果不仅告诉了我们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还告诉了我们一些美好的东西:怜悯、宽容、善良。在生活中大家难免会犯错,当别人犯错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惩罚怪罪谩骂……,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宽容。一颗宽容善良的心,能够拯救一个犯错的人。同样的,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无比美好。

《悲惨世界》读后感9

  法国浪漫主义代表雨果创作了一部抨击人们心灵的著作――《悲惨世界》,一字一句都描绘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以及作者对那些贫苦的人民所寄予了真挚的同情。

  这部发人深省的名著以感人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处苦役十九年。值得庆幸的是,出狱后,一个慈善的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马德兰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了众人的嘲弄,她的女儿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尽管故事结局并不悲惨,但是文中小人物的自私,贪婪却令我憎恶,当中的每一句话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雨果通过这本书向人们诠释了: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真谛。《三字经》首先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他人的影响,使部分人的善良尽失,使这个社会变得残酷。旅店的老板德纳第利欲熏心,用珂赛特做摇钱树,不断榨取芳汀用血汗换来得为数不多钱,而她的女儿却得不到一丁点儿的照顾,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奴仆。更可恶的是,他为了钱竟然择手段,不惜使亲生的孩子受到伤害。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那股邪恶的、无可救药的贪婪之心。

  恰恰相反,冉阿让与他就不同了。冉阿让是个贫农出身的'穷工人,他当了19年的苦役犯,由于社会制度不公使他的风华正茂都因此付之东流。后来,他走上了正途。为救济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汤蹈火,倾囊相助。他用自己仁爱的火种点燃了一只又一只爱的火炬,将善良传递了下去。

  仁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真心付出,真情交融。如果你对犯了错误的人一份关爱,也许他能知错就改;如果你给残疾人一份呵护,也许他们会对生活更抱有希望;如果大家都付出了爱,世界就会少了些大炮轰鸣,多了些鸟语花香。爱和时间一样,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回的财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你关爱别人一点,不久,你将会得别人对你一生的爱。在这方面不要吝啬,因为爱是洗涤人心灵最好的药剂。

《悲惨世界》读后感10

  《悲惨世界》这个故事的精髓,并不在于它的主线情节,而是对每一个人物我深入的刻画。

  在读故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认为主角和英雄都是重要的角色,可是,那些反派虽然是坏人,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他不一定是坏人。

  你们一定已经注意到了一个人。这是整个故事当中最主要的反派之一。就是一直在追捕冉·阿让的警察。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个主要他出现的情节。

  记不记得冉阿让在救一个老人的时候,他抬起了马车。这个马车很重,没有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把它给抬起来。只有千斤顶才能做得到。人们已经去叫千斤顶了,但是如果等千斤顶来,老人可能早已被压死。这时,为了不让惨剧发生,然而让就把马车抬了起来。在众人一起的.帮助下,老人成功脱险。这时,这个警察就发现了破绽。这个警察当然是认识了冉·阿让的。而且他清楚,这世上,除了他也没有几个人能代替千斤顶。警察开始怀疑冉·阿让。

  大家一定为主角感到很担心吧,担心主角被他抓住。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坏人,为了抓住冉·阿让获取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代价。

  还有一次,冉·阿让带着珂赛特,他派了好多人一起追捕。这些人把这里团团围住,设下天罗地网,把冉·阿让逼进死胡同。

  太惊险了,我们的英雄主角差一点就被这个大反派抓住了。

  通过以上两处情节,我们知道这个警察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还有一处情节可以反驳我们对他所有坏的看法。他做了坏事,但并不代表他是坏人。

  一场恶战拉开序幕,整个故事也接近了尾声。这个警察毕竟是坏人,被抓住了。现在可不是冉·阿让落在警察手里了,而且恰恰相反,是警察落在了冉·阿让手里。冉·阿让是好人,他的善良不可否认,他并没有杀死这个警察。

  然后这个警察做了什么?感谢他的大恩大德?磕头认罪?赶紧逃跑?

  他没有那么做。他自杀了。因为他没能抓住一个犯人,反而被一个犯人抓住了。他感到耻辱,感觉自己失职了。

  虽然他做的坏事,但它也有敢作敢当、忠于职守的英雄精神。反派就一定是坏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11

  《悲惨世界》,顾名思义写的就是一个十分悲惨的世界。这世界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人的心里充满着恨。

  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因为一次偷窃而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苦役生活。当他想着要改过的时候,人们却歧视排斥他,让他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甚至当一位好心人告诉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长凳上时,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监狱冷冰冰的地板睡了19年,此刻睡那里有什么区别呢?”冉阿让的回答无疑让人感到更加寒冷。是啊,这个世界给他的爱太少,留在他心里的,是满满的悲伤和愤恨。

  但幸好这时候,和蔼的神父出现了。他不仅仅没有像别人那样排斥冉阿让,还把他当成了朋友,哪怕当冉阿让偷走了他宝贵的银器。他的感化使冉阿让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就像一个一向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种子感受到了阳光,然后慢慢地开始发芽。

  冉阿让心里爱的种子就是这样被播种的。当他开始准备过另一段人生的时候,柯赛特出现了。她的.出现,无疑是冉阿让人生的转折。从孤零零的一个人,变成了形影不离的两个人,从为自我着想,到什么事都从柯赛特出发。柯赛特浇灌了冉阿让的心之种,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地长起来。

  柯赛特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冉阿让的功劳,更是她母亲的功劳。她的母亲芳汀深深地爱着她,但却没有潜力照顾她。只好独自一人在外工作来供养她。可惜她信错了人,德纳第夫妇根本没有好好对待柯赛特。之后他们更逼芳汀入绝境。是的,他们爱自我的家人,但那种爱是自私的爱。因为他们对柯赛特,对任何别的人都没有一点爱心。

  真正的爱,是像冉阿让那样的,用自我的力量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人。因此他才会拼命就马吕斯并同意柯赛特和马吕斯的婚事,默默地给予穷人们一些生活资助,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忍下心不去找柯赛特……

  如果说神父当时对冉阿让的爱是一种宽容的爱,马吕斯对柯赛特是一种情恋的爱,那么冉阿让对世界的爱,就是一种大爱。

  世上如果没有了这些感情,就只是一个空壳罢了。所以说,没有爱的世界,是个悲惨世界。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需要爱的人们,当我们享受别人的关爱时,别忘了用爱去滋润仇恨的心灵,用爱去拥抱本无情的世界。像神父那样,去宽容;像冉阿让那样,去付出。

  爱的世界不悲惨。播种爱的种子,让世界成为爱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12

  这本书主要讲了让·瓦让因偷面包而关进监狱。当他刑满释放后,遇到了善良的迪涅主教米里埃先生,他的做法使让·瓦让感到后悔。于是便化名马德兰,为滨海蒙特勒伊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推举为市长。偶然间救下了沦落为娼的芳蒂娜,并按照芳蒂娜的要求,赎回了她的女儿珂赛特。为了保护无辜的人,他又坦白了自己让·瓦让的身份。最后在珂赛特怀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这本书情节十分波折,从多方面描写了这个悲惨的`世界,并把每个人物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米里埃主教献身上帝和人类的精神可敬可佩;芳蒂娜的爱女之情令人赞叹不已;加弗洛什的机智顽皮使人忍俊不禁······本书围绕让·瓦让这个中心人物展开,也成了大革命时期法国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为书中穷苦人民的生活感到同情,更为让·瓦让的境遇感到可悲。让·瓦让只是因为饥饿才偷了一条面包,作为穷人,他宁可坐牢,也不愿怀着对这个社会的仇恨而死,这种精神,是普通人所无法拥有的。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人因饥饿而死,这就是法律的不公正所造成的。判刑,不但不能使人悔过,还会起相反的效果。但是,主教米里埃先生却使让·瓦让悔过自新。在让·瓦让偷走了他家银餐具后,他竟要让·瓦让把银烛台带走,还帮他逃脱了士兵的追捕。这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但却是使让·瓦让悔过最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瓦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教救赎了一个即将坠落的灵魂。让·瓦让化名为马德兰后,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心中的折磨,既想永远当马德兰为人民做贡献,又不希望一个无辜的灵魂因为自己受到法律的煎熬。主教对自己的教导,让他下定决心救出那个无辜的灵魂。这种精神也是普通人所无法拥有的。但是,他为了芳蒂娜的要求又逃出监狱赎回珂赛特,这更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

  维克多·雨果曾阐述:“只有由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坠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无益。”

  是的,希望我们能多看这类书,争当新时代好队员,让这些问题不在出现,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悲惨世界》读后感13

  《悲惨世界》是法国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描绘了1851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到1833年在巴黎人民举行七月王朝起义的法国社会生活。

  《悲惨世界》是一部探讨社会问题的作品,动笔于1845年,直至1862年才出版。冉阿让原是一个贫农出身的工人,偷了一块儿面包,被捕入狱十九年。后又有偷窃行为,但被米里艾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成了乐善好施的大富翁,并推为市长。可又因为暴露身份再次入狱。逃出后完成了女工芳汀的遗愿,救出她的孤女珂赛特。后又不断遭到通缉。后来,珂赛特与贵族青年马留斯产生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在一起。冉阿让老了,珂赛特大了。马留斯与珂赛特一起跪在老人的病榻前二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冉阿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悲惨世界》我已读了多次,每读一次我都会被深深的感动一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马留斯与一些年轻人的对话。年轻人说:“拿破仑扼杀了法国大革命养育的自由婴儿!”可马留斯却认为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马留斯说:“这个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什么是凭借个人力量改变历史更伟大的吧!”这时,一个一直未曾开口说话的青年,忽然镇静地对他说:“我觉得最伟大的应该是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这句话让马留斯感到无比惭愧,他默默的低下了头,好像被人当头打了一棒。从此,马留斯便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比起马留斯,我更欣赏那个青年。是啊!如果让大家都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又如何能谈上“最伟大”呢?比如说:你在某一方面有了巨大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你却连让一只你的笼中鸟飞回大自然都不愿意的话,你又如何谈得上最伟大?鸟儿也有它们的自由,你不能使他们自由,你谈不上最伟大。我们人也一样,在以前,许多有钱人家会找家丁如:女仆、园丁、管家……许多人都必须尽心尽力的伺候他们的主子,没有自由更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主子做主自己若不听话就随时可能人头落地。不过好在现在这些情况少了很多。一个人可以凭借个人力量改变历史是很伟大,但能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才是最伟大的!

  《悲惨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以冉阿让的一生充满牢狱与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作为主要线索来反映当时的情况的一本书,令我印象深刻!

《悲惨世界》读后感14

  星期五晚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老爸说:“老爸,我想看雨果写的《悲惨世界》,听创新的语文老师说《悲惨世界》是世界经典名著,值得我们看一看啊!”老爸听后问道:“是吗,是这样说的吗?”“当然!难道我会骗你吗?”我一本正经的说。“好,我们去买吧!Let“sgo!”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书店了。

  我们一共花了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翻开心仪已久的《悲惨世界》。光是封面就已经让我爱不释手了。

  我花了一个晚上将它读完了。小说的主人公有很多:冉阿让、芳玎、柯赛特、德纳第妈妈、德纳第······故事是这样的:冉阿让在监狱里蹲了十九年,刑满释放,但仍旧遭到别人的嫌弃,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但是他遇到了好心的主教,他收留了他。与此同时,芳玎将自己的女儿柯赛特寄养在狠毒的德纳第家,柯赛特在他家里遭受了很差很差的待遇,而且他们还时不时的找借口向芳玎要钱,而芳玎却全然不知。后来,冉阿让当上了市长,化名马德兰。过了一段时间,冉阿让暴露了,他只好去自首。他哀求沙威让他见芳玎一面,沙威同意了。但是,芳玎在沙威来临时吓死了。冉阿让被逮捕了,但他又逃狱了,他到了德纳第家,救走了柯赛特。他们曾在破旧的小屋内住过,后来又定居巴黎。他们经常到公园散步,从此认识了马吕斯。马吕斯爱上了柯赛特,他们在一次大战之后结婚,然而冉阿让去世了。

  看完《悲惨世界》,我时不时会想起就令我气愤悲伤的'片段:“这就是我的通行证,这东西害我处处受人撵。我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我在牢里念过书。你听听吧,‘冉阿让,苦役犯,刑满释放,因破坏房屋入内行窃判刑五年。四次企图越狱,外加十四年,一共十九年,是一个危险分子。’现在你们都知道了,还肯收留我吗?肯给我吃,留我睡吗?你有一间马房没有?”读到这一段,我想起冉阿让入狱的原因,那就是他偷了一块面包。他只是偷了一块面包,就判刑五年!如果是一个政府官员,他根本就不计较!那时的冉阿让没有钱,就像一个乞丐,人们不能“施舍”一点东西给他吗?警方在释放冉阿让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不计前嫌,不要在他的通行证上烙下他的“罪行”!

  读完《悲惨世界》,我真的感到雨果描述的世界很悲惨!

《悲惨世界》读后感15

  在《悲惨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宽容与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对主人公冉阿让偷窃教堂银烛台行为的宽容,挽救了冉阿让的一生。世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而博爱,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不再是那么的冷酷与悲惨。

  在《悲惨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宽恕了冉阿让后,冉阿让痛改前非,最终成为一位人人爱戴的好市长。合上厚重的书籍,我在感动于主教克利的宽容之余,心中一直在暗暗庆幸冉阿让的'幸运。主人公冉阿让的幸运在于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宽容和博爱,在于克利主教对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于克利主教对待错误的不同于世人的超凡脱俗的正确态度。

  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博爱却在逐渐地流失。在错误面前,人们津津乐道于法律的严惩,却不屑于人性的宽容;人们过分地追求名利,却将博爱抛到脑后;人们常常为蝇头小利而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人们经常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相比雨果笔下的主教克利,人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当主人公出狱后,还依然受到别人的唾弃,导致了冉阿让的心里只有愤怒和痛苦,所以,当主教想要去帮助他时,他虽然对主教充满了感激,却依然偷了主教的东西,但主教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将一些东西赠予冉阿让,我想,这其中还包涵了一颗仁慈和信任的心。后来,冉阿让变成了像主教一样的人,虽然帮助了许多人,但是还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认为是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讽他,而当这些人遭遇困难时,冉阿让却又无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如果,我是冉阿让,当打算重新生活时,却依然受他人唾弃时,我会自暴自弃,我会恨所有人,我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当我收到了主教的信任而变得善良,却被别人误会时,我想我不会再他们伸出帮助的手,当我自己处在危险中时,我想我不会再有救助他人的那颗仁慈的心......

  人性是伟大的,我们所渴求的信任,其实已深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信任也就在这一刻升腾,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放晴,驱逐出所有的悲伤,有温暖地阳光照耀着心灵。如每个人之间都充满信任,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而会充满欢笑与快乐。

  在举国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倡导主教克利的这种宽容和博爱。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对待错误的理解,丧失的正是人性博爱的温暖。世界必将因宽容而博爱。

《《悲惨世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悲惨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悲惨世界》读后感09-22

《悲惨世界》读后感03-29

《悲惨世界》 读后感03-17

悲惨世界读后感06-30

《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09-22

《悲惨世界》经典语录05-20

悲惨世界阅读心得03-20

高中《悲惨世界》读后感01-11

(集合)悲惨世界读后感04-06

悲惨世界读后感15篇06-30

《悲惨世界》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1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由于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他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成了大富翁,并且当上了市长。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执法者却不放过他。他为了不连累无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离监狱的魔爪。然而当局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次舍己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这无疑是当时黑暗世界的悲惨典型,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麻木了,被金钱和权利冲昏了头脑。这本书中,冉阿让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来,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巨大,但那时的统治者的行为和本质,导致了整个法国人民的品质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让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弃恶从善,说明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也是为了救几个孩子而入狱的,但那无理荒谬的法律使他永远带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狱中的铁门锁上了他的自由,同时也锁上了他的良知。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试问当今社会能有几人像他那样用慈悲去对待一个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锁住冉阿让心中的那把锁。冉阿让的善良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他自身的改变最终并没能改变他的命运。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个巨人,他在误解中死去,却没有一句怨言。也许现在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怜悯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亲情来换取。在公交车上,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扶着扶手却无一人让坐。为什么呢?胆怯?不好意思?还是根本不当一回事?心里想着:别人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啊,好不容易坐一会,还要让她坐?那请大家想想,当你白发苍苍的时候,也无一人让坐,你是什么感受?老人们已经为社会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换了的却是这个吗?

  然而阿让的遭遇只是那是社会中众多穷困人民的一个,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但我不想看到“悲惨世界”在当今社会再度发生!

  一本书,一个大智慧。

《悲惨世界》读后感2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当我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强烈的感动油然而生,冉阿让从苦役犯变成一个品格崇高的人,这是一段多么艰辛而伟大的历程啊!

  书中主角冉阿让,他童年时,没有上过学,成年后做了园艺工人,帮助穷苦的姐姐抚养着七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一年冬天,家里饥寒交迫,冉阿让又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从此便开始了19年的苦役生涯。

  19年,冉阿让的内心渐渐枯萎,心灵也干涸了。

  出狱后,冉阿让因一张黄色通行证而受到欺压,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却被社会和身份鄙弃,无依无靠,但是卞福汝主教向陷入黑暗堕落的冉阿让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行动,所作所为感化了冉阿让,使他由恶转善,重拾光明,踏向崭新,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冉阿让,一个微不足道而又伟大的人,如果不是他心怀善念,又会有多少人重蹈他的覆辙,正是因为在社会中有这样的人,社会才能有序运行,不至于落入深渊。

  而冉阿让又为什么会有如此蜕变呢?我想答案出在他的感恩上,正是因为懂得用行动回报卞福汝主教带给自己的温暖,才能用这份感恩去报答、温暖这个世界。

  而在现实中心怀感恩的人很多,但是也有人选择以残酷“报答”恩人。老师授予知识,教予做人道理,但却有人因怀疑老师对待自己不公平,偏爱其他同学,选择以“刀”会师。近几年来医生被捅事件时不时发生,一群为人类做贡献,把人类从病魔手中夺回来,而劳累过度,甚至因公殉职的人,却因治病未能做到尽善完美而被社会中那么一些人仇视,造成了无数悲剧诞生,断送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回望雨果之作,我更能感受到冉阿让弃恶从善的可贵,要用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面对悲惨生活,要用对美好的珍惜,面对幸福生活。

  雨果就是如此,在本书中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腐朽与罪恶的社会,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字里行间,也蕴含了雨果对人类苦难的关心,对未来的信念,对美好的向往,传递出振奋人心的力量与光辉。

  感恩爱,是如此伟大,卞福汝主教拥有了爱,所以感化了冉阿让,冉阿让拥有了爱,所以他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蜕变成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人。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爱,让我们用爱点亮人生!

《悲惨世界》读后感3

  他活着,尽管命运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犹如昼去夜来,白日西沉。

  这是主人公冉阿让墓碑上的一首诗。

  《悲惨世界》由雨果历时三十余年完成,是他创作晚期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本书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中叶,法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人民现实苦难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贫民冉阿让因不忍姐姐的孩子挨饿,决定去偷面包,不料因此被捕,在牢里一坐就是十九年,工人芳汀受人玩弄而产下私生女儿,又为了抚养女儿而沦为娼妓;无家可归的贫民女孩珂赛特寄人篱下,受尽苦楚和折磨……

  在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无一不承受着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他们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悲惨世界》称得上是一部厚重的人类苦难“百科全书”。

  随着指尖划过书的扉页,我不禁被冉阿让的坚毅与善良打动;被主教卞福汝先生的善良感染;也哀叹芳汀的悲惨遭遇以及珂赛特的年幼丧母﹑寄人篱下。当芳汀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而将自己的两个门牙卖掉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痛恨资本主义对底层人民的无情压迫。

  我敬佩冉阿让,尽管法律和习俗的'压迫使他由物质的贫困渐渐走向精神的堕落,但他始终坚守着那份难以泯灭的善良。他历尽生活的磨难和精神的困苦,凭借卓越的勇气和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一度成为工业小镇的领导者,最终在精神上超越了自我,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贯穿于《悲惨世界》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这本书始终高扬着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高尚旋律。它将爱与仇恨演绎得淋漓尽致;将痛苦与贫穷通过鲜活﹑生动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将资本主义的罪恶揭露;同时也将善良的力量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被誉为“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说:“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的现实,《悲惨世界》是一部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透过雨果,透过《悲惨世界》,我对苦难,对人性,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悲惨世界》读后感4

  《悲惨世界》是法国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在暑假我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强烈的感动在心中油然而生。冉阿让从苦役犯变成一个品格崇高的人,这是一段多么艰辛而伟大的历程啊!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她的童年没上过学,成年后做了热心的园艺工人,帮助穷苦的姐姐抚养着7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辛。一年冬天,家里饥寒交迫,冉阿让又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从此便开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

  19年,冉阿让的眼睛逐渐干涸,心灵也干涸了。出狱后,冉阿让因为一张黄色通行证而遭到排挤,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却被社会和身份所束缚,成了无依无靠的人。当冉阿让在灰暗心理的促使下偷走银器时,米里哀主教并没有惩罚他,而是将银器连同两个烛台一起送给了冉阿让,教主真诚而恭敬的招待冉阿让,使冉阿让坚硬的心第一次感到温暖与光明。主教的仁慈一点点的感化了冉阿让,使冉阿让弃恶从善,开始新生活。

  当烛台照射出光芒时,爱的光芒也照进了冉阿让的心里。受到感化的冉阿让丢弃了心中的黑暗,冉阿让像米里哀主教那样用最诚挚、和善的心灵去对待每一个人。他开设工厂,将万千人从生活的窘境里拯救出来,他接芳汀入院治疗,将珂赛特救出魔爪,他独自抚养珂赛特长大,将她教育成一位善良的女子,他释放折磨自己的沙威,用宽容感化了一颗如石头般坚硬的心,他不顾安危,将受重伤的马吕斯救出战场,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选择自己承担痛苦......冉阿让每一个善良的举动,每一次承担的痛苦,都深深的感动着我,让我去思考,去回味。

  冉阿让是平凡的,然而,他用平凡铸就了伟大,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果没有冉阿让,将有多少生命陷入困境?将有多少悲剧重蹈覆辙?为什么冉阿让会有如此惊人的蜕变呢?我想,正是因为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动去报答米里哀主教曾带给自己的温暖,并将这份感恩之情储存在心灵最深、最柔软的地方,再用它们来温暖整个世界。

  当我了解了冉阿让的一生,走进他用生命谱写的篇章时,我感受到了他用爱与感恩带给整个世界的最美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真挚而感恩的心,就会拥有永恒的爱的赞歌!爱是如此伟大,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爱,让我们用爱去点亮自己的人生!

《悲惨世界》读后感5

  《悲惨世界》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有着恢弘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温情柔美的旋律;《悲惨世界》是一幅辉煌的画卷,浓墨重彩的展示着广阔的生活画面;《悲惨世界》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幻想带来的美好,揭示了贫穷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悲惨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抗争与执着融合在人性中的美。读完这本书,整个人陷入了一阵难以言谈的感动,我被冉阿让的伟大精神所深深的折服。

  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十分曲折:一位满脸胡渣,力大无穷的冉阿让经历了长期的监狱之苦,可出狱后,竟几乎没有人愿意理会他,在他深深的绝望时,一位贫穷的主教却给了他平等、关爱与心灵上深深的安慰,这让冉阿让重新走上正义之路、善良之路……在教主的感化下,冉阿让成为一个受人爱戴、勇敢、正义、善良的勇者、市长……冉阿让的平凡铸就了伟大,贫穷铸就了富裕……他毫无保留了展示了人世间最美丽的一面,展示了心灵的美好。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冉阿让,那世界上将会有多少生命离逝?将有多少悲剧重新上演?可见,冉阿让对于世界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谁改变了冉阿让呢?是那位贫穷的主教啊!那位主教用宽厚之心、关爱之心感化了冉阿让受尽折磨的心灵,洗净了冉阿让的灵魂,使冉阿让不再是坏人……是谁让冉阿让有这惊人的脱胎换骨的改变呢?是那位贫穷的助教啊!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冉阿让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事实证明,冉阿让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他用爱心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困难,人们会用两种心态去面对:第一种人受不了这种困境,常常会自暴自弃,消沉下去。而另一种人却乐观地去面对困境,积极的去改善困境,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要争做“阳光小达人”。

  《悲惨世界》带给我的不仅是灵魂的震撼,更是灵魂的共勉!从中我深刻的领悟到:人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伪装都是不必要的、多余的,都会被他人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往往会被征服。人要做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光明磊落,善良,宽容的崇高的人。善恶在于一念之间,一切的一切都将把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6

  巴黎的夜,雨果轻轻写下一个故事;长沙的雨,我再一次读起这个故事。它是强烈的,深刻的,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像无雨的夏日,像无雪的冬天。

  冉阿让是少有的,让我这样泪点极高的人感动了的人物。我想借一句泰戈尔的话送给他,如果他能收到的话——“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冉阿让,你寂寞么?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呆了十九年,在无人知晓的情形下过了十九年,在冷清静寂的房间里老去,你一定是寂寞的吧。那么长那么苦那么累的生活没有磨灭掉你的希望,你却在后来的富足幸福的胜利里那样快的老去。打倒你的,是寂寞吧。是亲人不理解的寂寞,是没有了对手的寂寞,是深深藏匿在心底里的寂寞,是历尽沧桑无所求的寂寞——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你有这样多的值得任何伟大的人歌颂的善良与胸怀,但是我只想说,我心疼你的`寂寞。与世界不同的人,必定是孤独的,因为高尚而孤独,因为孤独而更加高尚。

  作为冉阿让的故事背景,雨果用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黑暗的社会,并借卞福汝主教之口将腐朽的一面嘲笑的淋漓尽致。他说,“人的智慧确实了不得,讲虚荣连坟墓也不放过。”“上帝把空气留给人,法律却让人出钱买空气。我不想指责法律,但我要颂扬上帝。”“在精神的眼睛看来,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着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这样无边无际。”冉阿让毕生信奉的也是主教的一句话:“您离开那个痛苦的地方,如果对人怀着仇恨和激愤的念头,那么您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怀着慈善,温良而和平的念头,那么您就胜过我们任何人。”

  我敬仰冉阿让,敬仰卞福汝主教,更敬仰雨果—这样一位文学巨匠,是他让我知道,人,或许被误解被欺侮被追捧被追杀,或许犯过错伤过人,或许背着洗不掉的污点,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灭的,那就是灵魂。

  主教救赎了冉阿让的灵魂,冉阿让救赎了吕马斯的灵魂,雨果救赎了这个世界的很多灵魂。而他的灵魂,也必将在天堂以慈爱仁厚的目光注视着或善或恶或丑的人们,他的善良正直的心,也必将安静的放着濯净心灵的光芒,经世不息。

《悲惨世界》读后感7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享誉世界的代表作之一《悲惨世界》。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平民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狱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了人们的歧视,受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冉阿让再度陷入绝望之中,他决定报复这个社会。就在他实行报复行窃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住,以为将再次面临牢狱之灾的时候,奇迹出现了,这位善良的主教没有告发他,而是用他的仁慈之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几年后,他改换身份,尽全力帮助别人,想多做些好事来弥补从前犯下的罪过。但当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带着歧视、刻薄的眼光看他。最后,冉阿让奋不顾身地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利尤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终凄惨地死去了。

  “人间所有的勇气,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质,所有的神圣精神,他都具备。”这是在小说末尾,贵族青年马利尤斯知道冉阿让的身份后对他发出的评价。

  有时候,人犯错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如果能给犯错的人一束阳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从黑暗中走出来,那该产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醒良知;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只会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体现者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为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探沙威,他如鹰犬一样跟踪冉阿让,迫害走投无路的芳汀,如冷血动物,他最后的投河,标志着当时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随处可见: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拥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是的,爱或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或是严厉的批评,或是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爱或许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愿人与人之间少一点自私、贪婪和算计;愿我们每个人都像冉阿让一样怀着一颗博爱、宽容、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社会,去对待周围的人;愿人们的灵魂都是高尚、谦卑的。这样,不论你的出身、地位、学历、财产如何,你只要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就可以照亮身边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一个真正高贵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8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悲惨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文中人物众多,但我最喜欢,也最敬佩的便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就成了孤儿,长大后失业,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孩子而偷窃面包,被判苦役,中途三次越狱失败。他虽历经磨难,却仍有一颗善良的心,出狱后被米里哀主教感化而成为一个善人。他永远在背后默默付出,总是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个人,哪怕这个人与他素不相识,哪怕这个人与他毫无血缘关系,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仇人……。后来,他因救助别人暴露身份,重新遭到通缉,到处飘泊,受尽不白之冤,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临终时才得到亲友的理解。

  文中的画面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便是冉阿让明明有机会可以杀了一直在追捕自己的沙威警官,他却放了空枪,让沙威逃走,最后沙威警官自己投河自尽了。我看了以后不禁惊讶了,冉阿让竟然宽恕了追捕自己多年的仇人,真是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是冉阿让,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开枪杀了沙威吧!可冉阿让却放了他,这正应了明代学者薛日宣所说的:“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他的气量,他的宽容大度,让我更是钦佩几分。

  冉阿让的大爱无私更使他高大无上。他对“不会唱歌的小云雀”珂赛特更是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疼爱,珂赛特是他收养的孤女,和他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其实是出于对芳汀和珂赛特的怜悯。珂赛特是芳汀的私生女,芳汀把珂赛特托付给了开旅馆的一家人。芳汀天天省吃俭用,过得十分困难,只为了珂赛特能活得更好,但珂赛特的生活也不理想,天天被德纳第夫妇折磨。芳汀死后,冉阿让完成了她的.遗愿,把珂赛特接回了自己身边,从此,珂赛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人说,珂赛特是书中人物的一个亮点,她的坚强令人动容,这无可厚非。而我却想补充,珂赛特是何其幸运,因为她有冉阿让的付出,冉阿让的关爱,是冉阿让成就了她完美幸福的人生!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雨果不仅告诉了我们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还告诉了我们一些美好的东西:怜悯、宽容、善良。在生活中大家难免会犯错,当别人犯错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惩罚怪罪谩骂……,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宽容。一颗宽容善良的心,能够拯救一个犯错的人。同样的,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无比美好。

《悲惨世界》读后感9

  法国浪漫主义代表雨果创作了一部抨击人们心灵的著作――《悲惨世界》,一字一句都描绘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以及作者对那些贫苦的人民所寄予了真挚的同情。

  这部发人深省的名著以感人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处苦役十九年。值得庆幸的是,出狱后,一个慈善的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马德兰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了众人的嘲弄,她的女儿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尽管故事结局并不悲惨,但是文中小人物的自私,贪婪却令我憎恶,当中的每一句话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雨果通过这本书向人们诠释了: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真谛。《三字经》首先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他人的影响,使部分人的善良尽失,使这个社会变得残酷。旅店的老板德纳第利欲熏心,用珂赛特做摇钱树,不断榨取芳汀用血汗换来得为数不多钱,而她的女儿却得不到一丁点儿的照顾,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奴仆。更可恶的是,他为了钱竟然择手段,不惜使亲生的孩子受到伤害。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那股邪恶的、无可救药的贪婪之心。

  恰恰相反,冉阿让与他就不同了。冉阿让是个贫农出身的'穷工人,他当了19年的苦役犯,由于社会制度不公使他的风华正茂都因此付之东流。后来,他走上了正途。为救济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汤蹈火,倾囊相助。他用自己仁爱的火种点燃了一只又一只爱的火炬,将善良传递了下去。

  仁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真心付出,真情交融。如果你对犯了错误的人一份关爱,也许他能知错就改;如果你给残疾人一份呵护,也许他们会对生活更抱有希望;如果大家都付出了爱,世界就会少了些大炮轰鸣,多了些鸟语花香。爱和时间一样,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回的财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你关爱别人一点,不久,你将会得别人对你一生的爱。在这方面不要吝啬,因为爱是洗涤人心灵最好的药剂。

《悲惨世界》读后感10

  《悲惨世界》这个故事的精髓,并不在于它的主线情节,而是对每一个人物我深入的刻画。

  在读故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认为主角和英雄都是重要的角色,可是,那些反派虽然是坏人,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他不一定是坏人。

  你们一定已经注意到了一个人。这是整个故事当中最主要的反派之一。就是一直在追捕冉·阿让的警察。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个主要他出现的情节。

  记不记得冉阿让在救一个老人的时候,他抬起了马车。这个马车很重,没有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把它给抬起来。只有千斤顶才能做得到。人们已经去叫千斤顶了,但是如果等千斤顶来,老人可能早已被压死。这时,为了不让惨剧发生,然而让就把马车抬了起来。在众人一起的.帮助下,老人成功脱险。这时,这个警察就发现了破绽。这个警察当然是认识了冉·阿让的。而且他清楚,这世上,除了他也没有几个人能代替千斤顶。警察开始怀疑冉·阿让。

  大家一定为主角感到很担心吧,担心主角被他抓住。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坏人,为了抓住冉·阿让获取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代价。

  还有一次,冉·阿让带着珂赛特,他派了好多人一起追捕。这些人把这里团团围住,设下天罗地网,把冉·阿让逼进死胡同。

  太惊险了,我们的英雄主角差一点就被这个大反派抓住了。

  通过以上两处情节,我们知道这个警察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还有一处情节可以反驳我们对他所有坏的看法。他做了坏事,但并不代表他是坏人。

  一场恶战拉开序幕,整个故事也接近了尾声。这个警察毕竟是坏人,被抓住了。现在可不是冉·阿让落在警察手里了,而且恰恰相反,是警察落在了冉·阿让手里。冉·阿让是好人,他的善良不可否认,他并没有杀死这个警察。

  然后这个警察做了什么?感谢他的大恩大德?磕头认罪?赶紧逃跑?

  他没有那么做。他自杀了。因为他没能抓住一个犯人,反而被一个犯人抓住了。他感到耻辱,感觉自己失职了。

  虽然他做的坏事,但它也有敢作敢当、忠于职守的英雄精神。反派就一定是坏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11

  《悲惨世界》,顾名思义写的就是一个十分悲惨的世界。这世界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人的心里充满着恨。

  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因为一次偷窃而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苦役生活。当他想着要改过的时候,人们却歧视排斥他,让他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甚至当一位好心人告诉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长凳上时,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监狱冷冰冰的地板睡了19年,此刻睡那里有什么区别呢?”冉阿让的回答无疑让人感到更加寒冷。是啊,这个世界给他的爱太少,留在他心里的,是满满的悲伤和愤恨。

  但幸好这时候,和蔼的神父出现了。他不仅仅没有像别人那样排斥冉阿让,还把他当成了朋友,哪怕当冉阿让偷走了他宝贵的银器。他的感化使冉阿让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就像一个一向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种子感受到了阳光,然后慢慢地开始发芽。

  冉阿让心里爱的种子就是这样被播种的。当他开始准备过另一段人生的时候,柯赛特出现了。她的.出现,无疑是冉阿让人生的转折。从孤零零的一个人,变成了形影不离的两个人,从为自我着想,到什么事都从柯赛特出发。柯赛特浇灌了冉阿让的心之种,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地长起来。

  柯赛特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冉阿让的功劳,更是她母亲的功劳。她的母亲芳汀深深地爱着她,但却没有潜力照顾她。只好独自一人在外工作来供养她。可惜她信错了人,德纳第夫妇根本没有好好对待柯赛特。之后他们更逼芳汀入绝境。是的,他们爱自我的家人,但那种爱是自私的爱。因为他们对柯赛特,对任何别的人都没有一点爱心。

  真正的爱,是像冉阿让那样的,用自我的力量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人。因此他才会拼命就马吕斯并同意柯赛特和马吕斯的婚事,默默地给予穷人们一些生活资助,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忍下心不去找柯赛特……

  如果说神父当时对冉阿让的爱是一种宽容的爱,马吕斯对柯赛特是一种情恋的爱,那么冉阿让对世界的爱,就是一种大爱。

  世上如果没有了这些感情,就只是一个空壳罢了。所以说,没有爱的世界,是个悲惨世界。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需要爱的人们,当我们享受别人的关爱时,别忘了用爱去滋润仇恨的心灵,用爱去拥抱本无情的世界。像神父那样,去宽容;像冉阿让那样,去付出。

  爱的世界不悲惨。播种爱的种子,让世界成为爱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12

  这本书主要讲了让·瓦让因偷面包而关进监狱。当他刑满释放后,遇到了善良的迪涅主教米里埃先生,他的做法使让·瓦让感到后悔。于是便化名马德兰,为滨海蒙特勒伊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推举为市长。偶然间救下了沦落为娼的芳蒂娜,并按照芳蒂娜的要求,赎回了她的女儿珂赛特。为了保护无辜的人,他又坦白了自己让·瓦让的身份。最后在珂赛特怀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这本书情节十分波折,从多方面描写了这个悲惨的`世界,并把每个人物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米里埃主教献身上帝和人类的精神可敬可佩;芳蒂娜的爱女之情令人赞叹不已;加弗洛什的机智顽皮使人忍俊不禁······本书围绕让·瓦让这个中心人物展开,也成了大革命时期法国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为书中穷苦人民的生活感到同情,更为让·瓦让的境遇感到可悲。让·瓦让只是因为饥饿才偷了一条面包,作为穷人,他宁可坐牢,也不愿怀着对这个社会的仇恨而死,这种精神,是普通人所无法拥有的。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人因饥饿而死,这就是法律的不公正所造成的。判刑,不但不能使人悔过,还会起相反的效果。但是,主教米里埃先生却使让·瓦让悔过自新。在让·瓦让偷走了他家银餐具后,他竟要让·瓦让把银烛台带走,还帮他逃脱了士兵的追捕。这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但却是使让·瓦让悔过最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瓦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教救赎了一个即将坠落的灵魂。让·瓦让化名为马德兰后,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心中的折磨,既想永远当马德兰为人民做贡献,又不希望一个无辜的灵魂因为自己受到法律的煎熬。主教对自己的教导,让他下定决心救出那个无辜的灵魂。这种精神也是普通人所无法拥有的。但是,他为了芳蒂娜的要求又逃出监狱赎回珂赛特,这更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

  维克多·雨果曾阐述:“只有由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坠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无益。”

  是的,希望我们能多看这类书,争当新时代好队员,让这些问题不在出现,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悲惨世界》读后感13

  《悲惨世界》是法国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描绘了1851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到1833年在巴黎人民举行七月王朝起义的法国社会生活。

  《悲惨世界》是一部探讨社会问题的作品,动笔于1845年,直至1862年才出版。冉阿让原是一个贫农出身的工人,偷了一块儿面包,被捕入狱十九年。后又有偷窃行为,但被米里艾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成了乐善好施的大富翁,并推为市长。可又因为暴露身份再次入狱。逃出后完成了女工芳汀的遗愿,救出她的孤女珂赛特。后又不断遭到通缉。后来,珂赛特与贵族青年马留斯产生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在一起。冉阿让老了,珂赛特大了。马留斯与珂赛特一起跪在老人的病榻前二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冉阿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悲惨世界》我已读了多次,每读一次我都会被深深的感动一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马留斯与一些年轻人的对话。年轻人说:“拿破仑扼杀了法国大革命养育的自由婴儿!”可马留斯却认为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马留斯说:“这个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什么是凭借个人力量改变历史更伟大的吧!”这时,一个一直未曾开口说话的青年,忽然镇静地对他说:“我觉得最伟大的应该是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这句话让马留斯感到无比惭愧,他默默的低下了头,好像被人当头打了一棒。从此,马留斯便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比起马留斯,我更欣赏那个青年。是啊!如果让大家都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又如何能谈上“最伟大”呢?比如说:你在某一方面有了巨大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你却连让一只你的笼中鸟飞回大自然都不愿意的话,你又如何谈得上最伟大?鸟儿也有它们的自由,你不能使他们自由,你谈不上最伟大。我们人也一样,在以前,许多有钱人家会找家丁如:女仆、园丁、管家……许多人都必须尽心尽力的伺候他们的主子,没有自由更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主子做主自己若不听话就随时可能人头落地。不过好在现在这些情况少了很多。一个人可以凭借个人力量改变历史是很伟大,但能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才是最伟大的!

  《悲惨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以冉阿让的一生充满牢狱与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作为主要线索来反映当时的情况的一本书,令我印象深刻!

《悲惨世界》读后感14

  星期五晚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老爸说:“老爸,我想看雨果写的《悲惨世界》,听创新的语文老师说《悲惨世界》是世界经典名著,值得我们看一看啊!”老爸听后问道:“是吗,是这样说的吗?”“当然!难道我会骗你吗?”我一本正经的说。“好,我们去买吧!Let“sgo!”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书店了。

  我们一共花了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翻开心仪已久的《悲惨世界》。光是封面就已经让我爱不释手了。

  我花了一个晚上将它读完了。小说的主人公有很多:冉阿让、芳玎、柯赛特、德纳第妈妈、德纳第······故事是这样的:冉阿让在监狱里蹲了十九年,刑满释放,但仍旧遭到别人的嫌弃,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但是他遇到了好心的主教,他收留了他。与此同时,芳玎将自己的女儿柯赛特寄养在狠毒的德纳第家,柯赛特在他家里遭受了很差很差的待遇,而且他们还时不时的找借口向芳玎要钱,而芳玎却全然不知。后来,冉阿让当上了市长,化名马德兰。过了一段时间,冉阿让暴露了,他只好去自首。他哀求沙威让他见芳玎一面,沙威同意了。但是,芳玎在沙威来临时吓死了。冉阿让被逮捕了,但他又逃狱了,他到了德纳第家,救走了柯赛特。他们曾在破旧的小屋内住过,后来又定居巴黎。他们经常到公园散步,从此认识了马吕斯。马吕斯爱上了柯赛特,他们在一次大战之后结婚,然而冉阿让去世了。

  看完《悲惨世界》,我时不时会想起就令我气愤悲伤的'片段:“这就是我的通行证,这东西害我处处受人撵。我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我在牢里念过书。你听听吧,‘冉阿让,苦役犯,刑满释放,因破坏房屋入内行窃判刑五年。四次企图越狱,外加十四年,一共十九年,是一个危险分子。’现在你们都知道了,还肯收留我吗?肯给我吃,留我睡吗?你有一间马房没有?”读到这一段,我想起冉阿让入狱的原因,那就是他偷了一块面包。他只是偷了一块面包,就判刑五年!如果是一个政府官员,他根本就不计较!那时的冉阿让没有钱,就像一个乞丐,人们不能“施舍”一点东西给他吗?警方在释放冉阿让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不计前嫌,不要在他的通行证上烙下他的“罪行”!

  读完《悲惨世界》,我真的感到雨果描述的世界很悲惨!

《悲惨世界》读后感15

  在《悲惨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宽容与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对主人公冉阿让偷窃教堂银烛台行为的宽容,挽救了冉阿让的一生。世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而博爱,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不再是那么的冷酷与悲惨。

  在《悲惨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宽恕了冉阿让后,冉阿让痛改前非,最终成为一位人人爱戴的好市长。合上厚重的书籍,我在感动于主教克利的宽容之余,心中一直在暗暗庆幸冉阿让的'幸运。主人公冉阿让的幸运在于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宽容和博爱,在于克利主教对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于克利主教对待错误的不同于世人的超凡脱俗的正确态度。

  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博爱却在逐渐地流失。在错误面前,人们津津乐道于法律的严惩,却不屑于人性的宽容;人们过分地追求名利,却将博爱抛到脑后;人们常常为蝇头小利而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人们经常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相比雨果笔下的主教克利,人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当主人公出狱后,还依然受到别人的唾弃,导致了冉阿让的心里只有愤怒和痛苦,所以,当主教想要去帮助他时,他虽然对主教充满了感激,却依然偷了主教的东西,但主教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将一些东西赠予冉阿让,我想,这其中还包涵了一颗仁慈和信任的心。后来,冉阿让变成了像主教一样的人,虽然帮助了许多人,但是还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认为是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讽他,而当这些人遭遇困难时,冉阿让却又无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如果,我是冉阿让,当打算重新生活时,却依然受他人唾弃时,我会自暴自弃,我会恨所有人,我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当我收到了主教的信任而变得善良,却被别人误会时,我想我不会再他们伸出帮助的手,当我自己处在危险中时,我想我不会再有救助他人的那颗仁慈的心......

  人性是伟大的,我们所渴求的信任,其实已深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信任也就在这一刻升腾,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放晴,驱逐出所有的悲伤,有温暖地阳光照耀着心灵。如每个人之间都充满信任,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而会充满欢笑与快乐。

  在举国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倡导主教克利的这种宽容和博爱。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对待错误的理解,丧失的正是人性博爱的温暖。世界必将因宽容而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