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载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揭露了旧社会儿童悲惨的生活等。
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地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几天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五)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六)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七)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八)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九)“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
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3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今天,学习了李怀源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的谈话,触动很大。
回顾自己的教学,翻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实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太多。目标太多,不知道该完成那个,结果想面面俱到却造成面面俱不到。
时间就那么多,只得蜻蜓点水,于是大呼“时间都去哪了”。目标要舍得,有舍才有得。确实,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打乱教学,教师就会忽略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控制学生,因为一旦放手,就会完不成预设的目标。但实际上,课堂貌似很流畅,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反之,两到三个精心选择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二、表述不清,把握不清晰。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当是学生,即学生在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等等。反观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却不是很清晰。例如这是我设计的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一个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写法。”在这里,前半句话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后半句话却变成了教师要干什么。如果改成“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方法。”就好多了。
三、阶段性不强。
语文课都会有字词、朗读但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读,在低年级会是教学目标,“如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到高年级就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还把感情朗读还作为一个目标,不能一直学下去。
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进目标里,就是缺了什么一样,感情朗读成了通用的教学目标。但是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不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做为目标去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4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大量的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
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
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有经验的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上好课,必先学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语文能力还与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品质密切相关。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
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5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几天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
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五)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六)巧妙变换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七)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
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八)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九)“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 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6
学习任务群是20xx年教学大纲出台的新名词。新大纲提出了三个大方面,六个小方面的学习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通过六大任务群的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梁启超先生说:“语文应该一束一束地教,而不是一篇一篇地教。”学习任务群,既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传承,也是符合当前信息爆炸时代的新要求。马存友老师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立足于学习任务群,为我们进行了学习任务群的全面解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初步构建了学习任务群的三个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目标意识
马老师首先阐释了自己对于“群”的理解,所谓“群”就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组成的,几个彼此有着一定关联的人和物称之为“群”。马老师指出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教学的目的性,即通过什么的样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马老师为我们系统阐述了大单元教学的一般路径。紧扣课程目标,关注单元要求,探究文本特质,找出文本共性,形成单元任务群,组织进行教学。马老师解读课程,条目清晰,主题明确,方法合宜。如通过以上路径,马老师确定七下第三单元的学习目标为:
1、熟读课文,通过标题、详略安排、叙事角度的转换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精读细节描写、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揣摩人物的感情或思考蕴涵的道理,树立尊重小人物,做好小人物的意识,提升人生境界;
3、运用习得的方法策略,迁移运用到阅读其他作品中,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人。确定的单元目标既有整体内容概括,也有文本细节的聚焦;既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讲究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聚焦意识
聚焦单元文章,分析单元要求,根据文本特质,设置学习任务群。在讲座中,马老师聚焦任务群,解读设置学习任务群的标准有三点:
1、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学习任务情景;
2、要体现学科属性,即语文的任务;
3、要难易适中,具有挑战性、适切性;
4、打通学法活法,文本与生活,课堂内外,读写结合。
例如七上第六单元的学习任务群,马老师通过聚焦文本等,确定其学习任务群为:
任务一,快速阅读单元课文,根据你感兴趣的的程度给课文排序,并各用一句话评说四篇文本。
任务二,仔细研读《皇帝的新装》,分析其想象的荒诞性与合理性,以及童话的特点。
任务三,比较《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区分想象的类型,明确四种体裁在想象上的不同特点,发挥想象改写或自编预言。看似三项任务,却有明显聚焦,突出教学重点。文本聚焦点为《皇帝的新装》,能力聚焦点为想象,结合文本分析不同文本有着不同想象,如颠覆式想象、荒诞式想象、解释式想象、人格化想象等。如果马老师不深入文本作细致研究,是很难有这样深度的辨析和解读的。
王君老师说,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聚焦意识,要学会做减法。学习任务群的确立,只有拥有聚焦意识,才能讲明讲透一个能力点,足矣!
三、打通意识
王君老师青春语文的理念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作为青春语文人的马老师深谙此理。他的打通意识主要体现在七下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群的确立。
通过第三单元文本、单元要求等的研读聚焦,马老师确定其学习任务群为情境式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马老师设置某电视台推出《百姓之星》评选活动,特邀本单元人物嘉宾,开展以下活动:
任务一,假如让你代表“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去参选,请谈谈参选的理由,并说说你跟其他选手相比,你的优势在哪里?结合课文进行解说。
任务二,假如你是评委,文中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品一品,说一说。这种设置情景,打通生活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勾连了实际生活,实现了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8-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7-11
[荐]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6-18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5-08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2-28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02-23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01-20
【必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9-22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品15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