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

时间:2024-08-22 07:53:5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庄子》读书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子》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书心得

《庄子》读书心得1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句话很有名: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说,由于空间限制,不能跟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样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跟夏天的虫子描述冰天雪地,由于教化或者领悟能力的限制,不能跟见识浅薄的人讲解大道理。

  因为时间、空间和教化的影响,无论是多么博学的人都会有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但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为了了解这些不懂的事物,也就有了突破这些某些限制的想法,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梦想。

  突破限制、摆脱束缚,脱胎换骨,不但需要有想法,而且需要有极大的毅力,甚至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就如同凤凰每五百年一次的涅槃一样,突破限制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比如佛陀,身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十七岁娶妻,十九岁生子,以后能接掌一个小国家,可以看到一条幸福快乐的人生路就铺在他的面前。可当他看到百姓的生老病死后,就产生了一个更伟大的想法:解脱。为了这个这个想法,佛陀放弃了荣华富贵,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更与当时的各大教派斗争不止,这才使佛教有了一席之地,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学说,传诸后世。

  比如项羽,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志向高远,在抗秦过程中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为了摆脱暴秦的统治,带领子弟兵南征北战,最后自刎乌江。以生命为代价去突破限制,项羽虽然失败,却仍不失为一个充满斗志的勇士。

  比如爱因斯坦,有个不知真假的小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了一个小板凳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了说,还有比你做的这个板凳更难看的吗?爱因斯坦拿出了另一个小板凳对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做的`,比这个难看多了。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板凳,也会有更精致的一天。

  比如孙中山和宋庆龄,当宋庆龄追随比自己年长二十七岁的孙中山时,遭到了宋庆龄父母的坚决反对,并把宋庆龄软禁起来。后来得知孙中山离婚的消息后,宋庆龄冲破软禁,离家赴东京嫁给孙中山,此后情深谊笃,互相扶助,虽不能同生共死,却也了无遗憾。

  比如六世仓央嘉措,从小聪明绝顶,青年时代地位极高,贵为西藏之王,却向往人世间最纯净的自由和爱情,在佛教世界里,他是一个不被接受的异类,在艺术的世界里,却是一个不可多得诗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和情歌,“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诗句直抒胸臆,自然流畅,传诵至今。

  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可以选择做井蛙、夏虫,也可以选择突破诸多的限制,见识到更多更广阔的事物,可以安稳度日、平平淡淡,也可以建功立业、笑傲江湖。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虽然结局不一定都是美丽的,但至少落幕无悔。

《庄子》读书心得2

  20xx年,我认真参加中心组学习,重视自身理论研习;认真阅读区委宣传部下发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因为今年是我工作岗位的转换之年,所以我特别注重在读书中领悟和掌握更多有助于科学思考的规律。今年除了阅读推荐书籍外,我还自己选读了一些书,其中一本是《庄子》。结合工作中的思考,有了些粗浅的心得,并立志在明年自身修养的磨砺和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下汇报其中两条心得:

  心得之一:在新一轮**机关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齐物”理念。

  庄子提出“齐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长短久暂高低贵贱,必须一视同仁。他用鲲鹏与斑鸠作比喻,认为虽然鲲鹏嘲笑斑鸠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斑鸠嘲笑鲲鹏沽名钓誉、迂阔空疏,但是大知大年与小知小年都有伟大而值得尊敬之处,同时他们都存在只有对方才能弥补的不足。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艰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头很低,也不会理解大鹏为什么要飞那么远。世界不能只有大鹏,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须“齐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贤,也不能只有平头百姓,所以必须“齐人”。

  **的发展即将迎来人才汇聚的时刻,伴随而来的将是思想的碰撞、方法的'矛盾和习惯的冲突。这是一个有利于转型的过程,但是对机关文化发展来说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机关文化向来平和,但随着这几年青年干部的增多,这种平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经过一年中大量的沟通谈话有所察觉),未来几年量变会加剧,新老思想、新老方法、新老习惯的交锋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提高。如果处理得好,机关文化会在平和的基础上体现一些诸如高效、进取的元素;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冲突破坏了最宝贵的平和。所以**机关的文化建设应该及时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主张从三方面着手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在机关内部广泛挖掘先进事迹,尤其是要大力宣传中层以下干部的点滴闪光点,鼓励每一位机关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精彩的人生,逐步构建一个机关干部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施行导师制,一方面切实帮助青年干部加快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干部更多地接触、了解老同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宽容;三是加强机关党总支和机关工会的工作,以党员学习为平台,经常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奋进,以工会为纽带,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提供快乐合作的体验机会,不断营造“齐物”、“齐人”氛围。

  心得之二:在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坚持“自我守持”。

  庄子描述了一个残疾圣人王骀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实,是否够得上一个美德的标志(符号),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容。王骀的圣明伟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乐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稳定的心里架构。庄子认为修养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无私无惑,无骄无赘,清可鉴人,明洁永远。有了或者过于注意自身的好恶,就会带来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给予自己的,也会是给予他人的。所以他认为有德之人必须“自我守持”。

  对于自我守持,不止庄子提出过,孔子也有中庸化、适度化、非极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说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以防干扰心智。老子也曾不遗余力地提倡虚静心态。这些年,我把庄子、孔子、老子等圣人们的守持说当成座右铭,不断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人。习惯于自我守持的党员领导干部才可能成为强大党的真正基石。归根结底,领导干部做事的“度”在于“爱自己”还是“爱群众”,“爱享受”还是“爱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不卑不亢、顾全大局;才能说话有理、交往有节;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可能出现不该定的事擅自定;不该管的事乱插手;不该办的事胡乱办;不该讲的话到处讲。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揽权、多揽事;不干扰,多支持;不武断,多协调,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犹豫地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庄子》的内涵丰富,以上两点只是我今年阅读它时得到启发的一部分,不全面也不够深入。但是我在读《庄子》时,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读书对于机关干部的益处——读书确实能够给到自己很多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启发,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增强,我将坚持下去,多读书、读好书,指导实际工作不断出成效。

《庄子》读书心得3

  编辑:山间溪流作者简介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目录

  溪流图书总库网络搜索技巧网页制作资料P.S.应用教程动画制作教程

《庄子》读书心得4

  五一长假到了,班里同学可能都出游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托人带来的《于丹庄子心得》(谢谢3J常常给我买好看的书),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说给大伙听听。

  我没有看百家讲坛,不知道于丹同学的口才有多好。仅从她写的书来看,于丹同学是个感受力极强而且聪明绝顶的人,她转一趟泰山后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认识上的升华(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贴的泰山游记,一定知道当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过后山,还看了冯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当时年纪小,糊里糊涂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没什么太多的感悟)。所以说,于丹她虽然没什么太多的磨难和阅历,但写的东西却也可以有说服力。

  特别是对《庄子》这种古文,多少年来,各种解读简直是汗牛充栋满坑满谷,还有英文译本。仅我家就有3本庄子的注释和解读。其中最著名的是钱穆写的《庄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爱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几页,就发现了于丹所讲的同样的故事,但于丹的语言生动新鲜,简单又结合现实。比如:神龟的故事、鱼干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兴的故事、怪鸟的故事、车马的故事等等,钱穆老学者在第7至第8页也讲到了啊!但就是不如于丹的'通俗浅显,同样的故事,讲起来就是不一样啊!不过,不可否认钱穆的书学术性比较强。

  于丹同学还把以往人们认为消沉、厌世、不争、低调、出世、隐士的道家学说转而变成作一个快乐、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论。当然,她也结合了儒家的入世学说积极的一面。总之,就像我DJ说的,“人不快乐,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书,让人心情的确好了一些,但人世间还是有很多烦恼要去除,这就看每个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这本书里的故事都一一讲给小宝听,她爱听极了。据说还转述给班里同学,同学竟追着她让她不断补充新的故事哪! 说到不足之处,于丹同学书中有些低级的错误,真不应该。比如第25页,把有视力、听力障碍的残疾人称为聋子、瞎子;对曹商获得车马奖励来由的叙述不甚文雅,同样的故事,钱穆就用词文明一些。

  先写这些,揍个数吧!

《庄子》读书心得5

  说实话,关于《齐物论》,我只读了一小部分。当然,要想读完这本书,我想还是个浩大的工程。即使是这样,我对《齐物论》还是颇有感触的。当然我认为读一本书要先学会读一个人。想要真正领悟《齐物论》的精髓,当然要先了解庄子的生平。

  据史料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便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而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土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些谬论。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很多大智慧。

  所谓齐物论,顾名思义就是包含齐物和齐论,这便是其主旨。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行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究底却是齐一的,这便是齐物;而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千差万别,但世界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与不同,这便是齐论。

  《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而且自己一生穷困潦倒,这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当然没有什么能超越阶级属性,一定的思想总是为阶级服务的`。所以用脚趾头想想也该知道那些诸侯所提倡的仁义肯定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又怎么会顾及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呢?这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促使先进的人们{当然包括庄子]摆脱愚民的政策的禁锢,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必大家早就知道这句话。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必遭到别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啊!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比别人好很多,别人只会仰慕你;而倘若你只必比别人好一点点,必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针对这一点,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两者似乎截然不同,但深思一番又是可以理解的。评定一个人的思想,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当时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些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就理解了庄子的出世观。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竞”,庄子在其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与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庄子认为想要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周梦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单方面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让人浮想联翩,感受到其思想的跳跃性。

  纵观《齐物论》,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乌托邦。他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是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庄子》读书心得6

  庄子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人们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暑假又读了于丹的《庄子》。

  第一次认识庄子是从一首诗开始的“庄生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只觉得诗挺特别的。后来才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弃了世俗社会的名利。

  假如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充满寓言和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都很穷,但他可以超越贫,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特别善于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嘲讽那些追求名利的恶棍。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往往令人瞠目结舌,令人惊叹。他看透了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死亡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个聪明人。虽然他是一个幽默而自我克制的人,但他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极其贫穷,到处求人,等米下锅德。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领域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一个大领域,你会看到自然的人才必须有用。站在一个小领域,你只能一辈子都很平庸。世界的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世界的小,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里,也在人的心灵里。比如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它不能自举”皮肤太薄,不能做容器。我觉得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认为它必须被切割成勺子而不是完全绑在身上漫游江海?有些人可以抗冻的家庭秘方,让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是世代漂洗为生;有人高价买了这个秘方,这样吴军士就不会被冻伤,在向越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身价翻了一番。

  因此,每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经常从世俗的角度来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内心要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

《庄子》读书心得7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是有限的,而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想去思考无限的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有了广阔的境界,才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才能用更广阔的思想去思考这个世界。庄子中举的例子就是以常人的思想无法去想象一个巨大的葫芦会有什么作用,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在小葫芦的作用,去套用思考大葫芦的作用,当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作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我们不也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思想去武断这个无限的世界,以为自己见识广阔,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不断扩大自己的境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人生、宇宙……

  于丹更多的心得讲到的是做人,没有扩及到世界观,也许不能在公众面前唯心吧,不过唯心和唯物可能都不全面,或者殊途同归,以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办法理解

  《庄子》读书心得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

《庄子》读书心得8

  灯塔狼烟点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一个孤独的山峰上看着梦中的仙境。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守规矩的。 巨鹏 如果没有六月的风,它怎么能爬90,000英里呢?尘埃 只是生物的兴趣而已。 所以你意识到你生命中最高的状态。 这意味着你是世界上一个自由的上帝。 但是有几个人在看你。 后世的.学者们无法赶上死去的风,只能拿着卷轴看着温胜义:你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避难所。 太荒谬了。他无法在你头上看到天空,但他说他不负责任。 后世的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但他们知道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受到限制。 那是几千年前的你。 这不是你要做的事。你怎么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出结论呢? 但你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的无所作为是战争时期最理想和最完美的境界。这与我们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一样。 我知道我的解释是多余的。你就是你。 月亮的守护神怎么能关心他的后代呢? 历史在东方蜿蜒而逝。你还在风浪中唱歌:没有自己的神,没有成功的圣人。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几个人。 古时候你庄子应该得到它。

《庄子》读书心得9

  在老庄哲学的脉络下,对幼儿的教育方法是向幼儿传达什么,即教育内容的核心是什么。众所周知,幼儿教育和人性教育是幼儿哲学教育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幼儿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一个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规范。此时幼儿必须遵守的是道德,“应遵守的内容为何?”“违反时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等都不能强制灌输给幼儿。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应使幼儿自己思考如何理解我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如何寻找相互间的连接点等,并使其能够自发主动去理解和行动。为此,在《庄子的世界》将试图通过老庄哲学中所主张的关系性的含义,确立幼儿哲学与人性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在中国哲学领域,可从儒家中寻求到人性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核心理论。先秦儒家在亲亲的理论中寻找道德理论的出发点。亲亲是将亲戚之间的亲密感作为道德情感的源泉,并以把家庭道德规范扩大到社会道德规范,构建道德共同体为目标。儒家的亲亲伦理基于人人皆有的血缘情绪同质感为出发点,所以具有能够适用于现实社会的效果和价值。虽即如此,由于判断亲密程度的基准为血缘的亲疏,所以可能会存在将其意义过分地单纯化的问题,甚至导致道德规范成为判断亲密程度的基准,而不是道德情绪。这在当代中国可以用费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来解释。

  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不能在社会关系中消除亲密因素,也不可以不以亲密关系为前提说明人与人的关系。而庄子也直视这一问题,赋予了亲密以新的含义,即可以理解为抛弃出于某种特定的个人情感,而追求自然的公平无私。另外老庄还赋予“亲亲”以孝悌等道德规范,以此批判不能妨碍或强制自然情感的相互交感以及据此而设定的人际关系。在形成了道德关系的情况下,幼儿必须思考自身行为与语言的真伪、行动与语言使用的意图和动机、行为与语言的使用对他人的影响是否具有妥当性等问题。

  通过《庄子的世界》,我们有必要对以上老庄幼儿哲学人性教育的基本框架是如何转化为教育内容的方法进行考察,且通过庄子关于在实际人际关系中寻求与他人之亲密的观点中得以确认。

  首先,庄子强调“德友”关系的设定。老子中强调的上德无德,在《庄子》中更加具体的`发展为为德不形。庄子通过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强调无法呈现出来的内在的德,将这样通过德与朋友结交的关系定义为德友。另外,作为这种德友关系设定的前提,庄子提出了以下三点:第一,情感一致,心意相投。所谓情感一致、心意相投是指心中没有任何顾忌,表现为相视而笑,情感一致,心意相投,遂相与为友。意味着彼此间毫不顾忌的亲密关系,是庄子对亲密的表达。这种亲密意味着受到对方与我的社会关系中所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制约的自由状态,所以这与儒家重视的亲亲在意义上不同。

  其次是情感不如率真。庄子将儒家强调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必然关系也规定为命,并明确了其重要性。但在关系的确定方式上与儒家关系不同,按照道家的思维方式,否定了儒家强调规范的方式,而是采取自然表达情感的方式。这种观点体现为庄子中的情感不如率真,即认为与伪装、控制情感相比,直率地表达感情的方式效果更好,价值更高。如果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人际关系中便不必表现出强迫的态度。这在真亲者和强亲者的区分中明确的表现出来。莫逆于心和情莫若率是对以人际关系中的自然情绪之交感与德为媒介的沟通方式的强调。道家反对儒家之亲亲原理过分规范化以及其固定性,用莫逆于心重新解释亲亲,主张真实情感的表达以及由此进行的交流比规范更为重要。这种特征也同样适用于幼儿阶段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设定,由此可以引导幼儿与德友建立关系的实践。根据以上老庄幼儿哲学的观点,幼儿能够摸索出以下几种道德性人格的涵养,这来自于老庄哲学中对德的说明。首先,善与信。在幼儿阶段,当与其他幼儿接触时,首先会产生如何做好的问题,还会产生如何行动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的问题。如果根据固定的规范体系行善和信,有时可能会出现规定的规范内容不能完全适用于幼儿所面临的情况。在老子看来,善与不善、信与不信这样的相反的规定都在规定中介入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或意图。正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各种相对的价值构成一个和谐、有秩序的整体,我们也不能被某种特定价值埋没,而忽视与其相对的价值。因此,老子认为,真正的善不仅仅固执于自身的价值,而是认可多种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推己及人,信也同理。具有这种善与信的人,在与朋友结交的时候,丝毫不会感到厌烦或无意义。而其之所以能够坚持这种态度是因为先不陷入固定观念,以真心对待所面对的人,将心比心。幼儿也能在自己的交友过程中充分理解对方的心情,不固执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

  最后,不争是争。幼儿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肢体冲突和精神冲突,具体化包括言语冲突、肢体上的冲突和小团伙孤立等。老子主张遵循自然的正常趋势与变化以及一切存在共存的世界观,因而不允许出现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或人为操纵的行为。在老子看来,以上所说的冲突当在有异于自己的特定观点或见解而坚持己见时发生,要避免这种冲突,老庄认为应该学会谦让,应该退让一步,不固执己见,根据正常的变化规律行事。

《庄子》读书心得10

  《庄子》是庄周所着的道家经典。它向人们阐释了“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两则故事“轮扁斫轮”与“佝偻者承蜩”给了我很大启发。

  “轮扁斫轮”讲述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在读书时,做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是什么。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他又问圣人何在。齐桓公解释圣人已死。轮扁就说:“那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就像做车轮,砍木材太快太慢都会失败,而其中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确告诉我儿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这些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虽然太过绝对,但却道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时的弊病。我们学习的过程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模仿从课本和老师所学,而不能领会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东西。比如写作,我们平时跟随老师学到许多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产生一篇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专注于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么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令读者叹服。韩愈的《师说》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数学,我们的知识只是简单罗列,它们带来的只有它们本身,没有更多。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是记公式——做题——记题型。诚然这是正确的,但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成功的几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经验,学会一个题型后,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问题了?由此,你寻找方法将越来越有针对性。渐渐地,当大多数人还在运用题型解题时,你已能够运用知识解题型了。

  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文科类型,一个模块学过后,要将视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识,找到各小部分的'联系,包括它们共同指向什么。这样你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理科类型,要让每个题真

  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提高解题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题型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知识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偻者承蜩”则记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如同拾取一般熟练,便问缘由。老人回答说:“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在竿上累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捕蝉失误率锱铢;累三丸不坠时,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坠时,再捕蝉就像拾取一般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熟能生巧”。这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时却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诵的,我经常不重视,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过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练习,我却常借口没时间而偷懒。当然,不练习就会生疏,知识不扎实。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少做点题也没关系。但就像上面说过的,很多能力都是练习培养的,这也许很漫长,见效慢,不过一定要耐心,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两个故事,从学习角度,分别给了我关于勤奋和技巧的启示。《庄子》正是这样一本书,无论你在什么位置,总能从这里得到启迪。我向你推荐这本书,希望你读后能收获良多。

《庄子》读书心得11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这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

  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

  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庄子》读书心得12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读书心得13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读书心得14

  翻开《庄子》一书,第一篇是《逍遥游》,而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故事,则是“鲲化为鹏”的奇谈怪论。不过庄子好像非常在意这样的故事情节,居然在《逍遥游》中反复说了三次。若想了解庄子,似乎不能错过这个寓言。

  首先,庄子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部宽阔,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大池。”这样的描述让人过目难忘,“不知其几千里也”根本是夸张到胡言乱语的`程度。庄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们的想象力,逼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无法意识清醒地询问:真有这样的鲲与鹏吗?它们又在何处?鱼真的可以变成鸟吗?

  学习《庄子》,至少已经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奥妙。所谓“不得已”,并无勉强、委屈、无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断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我就顺势而行,亦即“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因此,重点是:如何判断各种条件是否成熟?能够做到这一步则是“转识成智”的开始。

《庄子》读书心得15

  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他感到愉快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人。突然间醒过来,他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他自己。不知是自己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人呢?人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化”——“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

  这个人是庄周,这个故事叫“庄周梦蝶”。它的寓意是“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庄子》。

  这个年龄的我们早已经认识到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这一类披着科学外衣的宗教神学问题,难免会感到困惑、纠结,更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这一问题探求的渴望。庄子不仅能让你轻松下来,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伴侣。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庄子那里有所收获。正如叶适所说:“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喜好文学艺术的人,可以在庄子那里找到一些好词句和写作的技巧;寻找真理的人,可以在庄子这里体验得道的美妙和对人生的透脱理解;被世俗的忙碌搞得太累的人,可以在庄子这里得到精神上的休息;而想做坏事的人,也可以在庄子这里找到做坏事的理由。

  刚刚进入高中的我们,振翅欲搏,庄子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汇集不深厚,她就无力负载大船;风的强度不够大,她就无力承负起巨大的翅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若非厚海积之水,非阔天积之风,则鹏亦无知于众人矣!

  1942年金岳霖先生用英文所写的`《中国哲学》一文中这样评价庄子说:“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个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这种怀疑主义里,可以说希腊的明朗渗入了希伯来的美妙,希伯来的美妙软化了希腊的明朗,有幸接近这种理想的人会妙趣横生。怀疑主义并不使他尖酸刻薄,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

  所以,情感充沛而又不失理智的同学们,不妨读一下《庄子》。其中确实有太多的属于中国的最伟大的智慧。

【《庄子》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庄子读书心得03-03

《庄子》心得体会04-21

《庄子》心得体会03-09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最新11-08

读庄子心得体会04-01

读《庄子》心得体会04-14

读庄子心得体会02-21

庄子的名言01-22

庄子的语录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