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15 06:59:4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精)论语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论语心得体会15篇

论语心得体会1

  一年的《论语》学习结束了,陈老师让我跟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成了好朋友,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也成了我们心中的圣地。自然,到山东祭孔,便是我们《论语》学习的心愿,也是我们最好的结业典礼。

  在陈老师和家长们的努力下,我们知本班终于祭孔成行。7月4日下午,我们坐高铁到达曲阜,先去了孔林,次日参观孔庙、参加祭孔大典,第三日我们参观了孟府后回到上海。

  在曲阜,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儒学氛围。在高铁出口,我们看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论语》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名言;在来回接送我们的.大巴车上,导游和司机对于孔子和孟子的话语都能整段背诵。

  在曲阜,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儒学知识。在孔林,有五千五百块石碑,其中最有趣的是孔伋,孔俚和孔子这三块石碑的排法,导游告诉我们,这种排列法叫“斜儿抱孙”,我还特地将其画了下来。在孟府,我们学习了“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的孟子故事。还认识了一个字“仉(zhang)”,这是孟母的姓氏,就像妈妈说的,要不是来这里参观,可能我会一直把这个读做ji。还是在孟府,有一颗流苏树,也叫四月雪,开的是白色的花。还有两颗石榴树,导游特别说,这是白石榴。花和石榴都是白色的,是希望孟府的后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在曲阜,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天气很热,很多同学宁愿不背水,也要把《论语》朗读本放在包里以便时刻温习,路上我们在陈老师和谢子聪的带领下,还进行了《论语》背诵的接龙游戏。为了保证当天祭孔仪式8点准时开始,我们早上5点半就起床,整个仪式非常严肃庄重,我们每个知本班的学生从头至尾都保持着整齐的队伍,最后在《礼记礼运大同篇》的齐声背诵中完成了整个仪式。

  陈老师问我们,愿意跟哪位孔门弟子坐同桌。如果让我选,我希望能和颜渊成为同桌。为什么呢?因为颜渊排在“孔门十哲”之首,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我的榜样。见贤思齐,这也是我这次祭孔最大的发现。

论语心得体会2

  第一段:引言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文献,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曾多次深入阅读《论语》,对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和启示。今天,我希望可以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感悟,探讨《论语》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他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他提倡以“仁”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仁爱之心,以此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仁者”。

  第三段:教师的'角色。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教师角色和责任的思考,他强调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自立、自强”而非仅仅是提供知识将其传授。教师需要成为学生身旁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需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激励。

  第四段: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他在教育实践中也有很多具体而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例如,他强调教育应该依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确定,还提出“说一次、练十次、思百次”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断练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他的“克己复礼”、“观察力”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第五段:结论。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古代智慧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研究,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教育上的启示。《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修身”的教育理念,以及他提出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巧,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同时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成为学生成功的榜样和引领者。

论语心得体会3

  根据总部统一学习“《论语》心得”的要求,我分社按照已上报的学习安排计划再次对“《论语》心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仔细听、用心记;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场面热烈。起到了再次学习“《论语》心得”成效,同时个人收益颇丰。现将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查找、总结和剖析如下:

  一、个人优点方面

  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继续查找个人此优点中仍存在的不足,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是否每一项工作都作到了,还有待完善,以后继续发扬此优点。

  二、个人缺点方面

  1、性格急、脾气暴:作为一个年青的城信人,有一点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固然是好,但是如不能克服和改正的话,对个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不能起到积极和有利的作用。通过此次学习,对此缺点进行剖析,认知到此缺点的危害,就像“《论语》心得”中所讲的“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主动的克服。

  2、说话不讲方式:同样是一句话,有可能使人笑,也有可能使人烦,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服务至关重要的`今天,更要注重自己的说话方式。此方面要多像老同志学习,多像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力争使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能形成和谐的氛围。

  3、个人业务不全面,加强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城信社上班,由于个人认识不到位,只对所从事的业务进行了学习,对其他相关的金融知识学习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全面学习,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重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对管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次学习和对优缺点的深层次剖析,充分认知到目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知到自身仍要继续加强的地方。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以此学习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身仍存在的缺点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

论语心得体会4

  有幸在这次班主任培训中,更加系统的接触到了《论语》。名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全书共16000字左右。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位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也要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我们要做到“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在论语中,我读到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都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我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看到了古人的谦逊有礼,以及学习的态度。人无完人,看到他人的优点、闪光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终将踏上铺满鲜花成功的道路!我读到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困难和挑战,只有坚持才能顶峰相见。我读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学会不断改变自己,才能够突破自我,战胜自我!我读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保持对于学习的态度,学生具有向师性,我们要言传身教。自身做好示范性。我读到了“我得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读完论语全篇,是学习的开始而不应该是学习的结束,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使命。

论语心得体会5

  论语心得——“礼”

  说到“礼”字,很自然我们会想到“礼貌”、“礼节”等词语。“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在儒家看来,礼是个体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切的根本,我们万事都要以礼为先。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他们的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变为恰当而求恰当,用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如果一个君主以礼治国,大到国家政治格局不会动荡,小到百姓生活不会出现偷盗之事。正所谓“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应该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应当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臣子应当尽心尽力,忠心爱国,为国家大业出谋划策。臣子上朝时,君主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时应呈现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因呈现出正直而恭敬的样子。等到君主来的时候,因呈现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详的'样子。这便是君臣之礼,臣对君恭敬,君对臣赏识。共同为国家大业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后,自己这才出去。这是对长者的尊敬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不与长者计较,对长者保持尊敬,虚心向长者学习,让自己品格得以升华。这便是礼。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不再是君主制国家。但在那个时代,礼制非常重要。君与民之间的礼,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君与臣之间的礼,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民与民之间的礼,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然而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礼已经逐渐淡化,邻里之间没有往来,对待亲人态度冷漠,对待老者态度敷衍。这都是我们应该修正的行为。我们应该懂礼,用礼,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献的精神报效国家!

论语心得体会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着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

  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

  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论语心得体会7

  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夫子以往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我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资料,就打破了原先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我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能够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此刻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适宜。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心得体会8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读论语不仅只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修养。作为教师,我始终坚持读论语,通过与孔子的对话,我收获颇多,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真谛和使命。

  论语中孔子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这些品德和道德修养将伴随学生终身,帮助他们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

  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教育学生。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他还提出了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环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育人。

  论语中孔子提到了教育者的修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才能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该保持学生的积极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表达得非常深刻。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提升人的修养和尊严。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在于培育他们成为有道德和品质的人。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通过读论语,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德行,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把握好教育给予学生的机会,以激发其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论语心得体会9

  诵读《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论语》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仁爱、孝道、忠义等。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如勤奋、谦虚、诚信、孝道等,这些精神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我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魅力和魅力。《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同时,《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如仁爱、孝道、忠义等,这些道德规范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我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哲理和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仁爱、孝道、忠义等,这些思想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我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结起来,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我相信,这些心得体会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心得体会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与摸索吧!

论语心得体会11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宏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绚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唯恐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才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安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示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当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当存有嫉妒之心。假如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当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准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进展日新月异的今日,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伴侣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专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假如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欢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很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苦痛的事情,假如他们读了这句话肯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信任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心得体会12

  第一段:介绍论语课的背景和重要性。

  论语课是学生们在大学期间经典文化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记录,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接触论语,我们能够对儒家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段:学习论语的收获和启示。

  学习论语让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品德的重要性。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孔子以身作则,他的为人和言行一直在影响和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之辈。他对待他的学生和朋友始终保持着真诚和谦虚,他的智慧和待人之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论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我们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三段:学习论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学习论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我来说,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是一个难点。古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古人的思维方式也与现代人有所差异。然而,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讨论,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古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我学会了注意古文中那些“义理”,学会了和阅读注释以理解古文的意思。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文的内容和意义。

  第四段:在论语课上的思考和感悟。

  论语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于古代思想的理解,还有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审视。通过学习孔子的言论和行为,我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尽量做到和善、真诚和谦虚。论语课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对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第五段:对论语课的期望和展望。

  通过学习论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修养。我也期待能够把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用于实际,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我相信通过学习论语,我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结。

  通过论语课的学习,我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古代文化和思想,更是对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思想和之道,以期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13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绝不从不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古时候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权利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老百姓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为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行业标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人性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已经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附庸国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宣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便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坚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亲戚朋友尊亲戚,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其要求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条例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太师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谷,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毛茛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拉开帷幕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分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性。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竞技状态拘束,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可持续性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思想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历史形像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时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论语心得体会14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论语心得体会15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教师作为社会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的重要工作者,阅读《论语》对教师个人修养和教学理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的成长路径上,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对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第二段:人格修养。

  教师身为学生的榜样,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大启发。例如,孔子的言行体现了诚实守信、仁爱至善、礼待他人等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榜样,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始终秉持真、善、美的理念,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段:教育理念。

  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教师启示良多。例如,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明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思考的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另外,《论语》中的“教而不授”也要引起教师的深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知识。

  第四段: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师生关系亦可作为教师进行反思的对象。孔子提出了“身言不相闲”的观点,即日常言行要与所教言行相一致。这对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此外,孔子也提到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明教师应与学生保持亲切而平等的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桥梁。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五段: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论语》给予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引。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即通过温故知新,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结论:

  教师读《论语》从而体悟到其中的精神内涵对于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育理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格修养,教育理念的明确,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职业发展的思考,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阅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影响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论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体会10-03

《论语》心得体会09-12

《论语》心得体会03-26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07-08

论语阅读心得体会06-14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06-10

读《论语》心得体会07-13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06-03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03-25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