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27 11:21:4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1

  任时光流淌,唯记忆永存,唯爱与希望不会消逝。闭幕式上,无数浪漫的细节令人感动万分。留声机的指针一点一点走过,传唱出本次冬残奥会中那些恣意绽放的运动员们创造的奇迹。还有残奥会花束中多出的意为“坚强”的小蓝花、贯穿始末的'“24节气”等中国式浪漫、运动员们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感染力极强的笑容、“Beijing”样式的焰火……

  璀璨光芒的见证下,北京20xx冬残奥会落下帷幕,但这期间无限的爱与感动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会永远记得这个有奥林匹克的冬天!春天已至,带着爱与希望,我们一起向未来!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2

  北京冬残奥会精彩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以出色的战绩彰显竞技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一个个与命运抗争的身影,书写出震撼人心的动人诗篇。赛场外,无私奉献的保障团队是运动员们的“守望者”,用实际行动让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为世界注入积极的能量。

  老将战胜岁月,小将意气风发。中国残奥冰球队38岁老将于静是冬残奥会历史上第3位参加冰球比赛的女运动员,也是北京冬残奥会冰球项目中的唯一一位女将。不过她从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在冬残奥冰球赛场上一次次的'争抢、冲撞中,于静“巾帼不让须眉”。冬残奥高山滑雪选手张梦秋只有19岁,却不断刷新着中国代表团的纪录,本届冬残奥会斩获2金5银。这位美丽的姑娘5次站上领奖台都有着不同发型,“麻花辫”“爱心辫”“六小辫”,每次都让人眼前一亮,活泼又可爱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39岁的伊朗冬残奥单板滑雪选手塞迪盖·鲁兹贝在比赛中不断摔倒,又不断站起来,跌跌撞撞中向着终点前进,缓慢而倔强,在540米长的坡面回转赛道上,她是全场用时最长的选手,但当她冲过终点时,迎接她的是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冬残奥会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追逐梦想的舞台,也是全球残疾人交流共享、增进友谊的桥梁。冰球赛场外,中国队运动员与捷克队运动员握手互相致敬。残疾运动员与领滑员之间的默契,同样书写着同赴赛场、共迎挑战的动人诗篇。中国代表团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外籍教练卡佩里·达利奥被队员亲切地称为“老达”。在他的帮助下,中国队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雪山之巅,气象服务团队追风测雪,为赛事护航。白雪皑皑的群山间,时常能看到气象服务团队背着仪器穿梭、观测的身影。观测员不畏风雪、精益求精,前往现场测量风速、风向、能见度、积雪量、雪温、雪质等数据,全力得到精确的现场情况。

  雪山脚下,医疗保障团队妙手丹心。医生们多次演练针对残疾人的救助行动,更有滑雪医生在雪道飞驰,苦练3年只为4分钟内赶到伤者身边。运动员朱大庆在训练中摔伤,医疗保障团队立即给予伤者冰敷、加压包扎及悬吊制动处理,以便尽早消肿止痛。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如果运动员是一届运动会跳动的心脏,那么志愿者就是灵魂。”作为北京冬残奥会保障团队服务工作的中流砥柱,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卢月双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韩语翻译志愿服务,她说:“尊重和友善,往往体现在细节,一句敬语、一个微笑,都会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我们的用心。”22岁的王梓博是一名残疾人志愿者,先天患有听力障碍的他在助听器的帮助下,成为国家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助理,他亲眼见到同事将残疾人观众一次次引导至无障碍观赛区,产生的共情让他内心颇感温暖。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12-30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03-23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03-08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03-17

观看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体会04-29

观看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02-26

北京冬残奥会的闭幕式心得体会通用02-20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04-29

北京2022冬残奥会的“细节感”温度满满心得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