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3-06 15:25:0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深入领会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精彩论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读后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他们崇拜他的老师,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他兴奋不已——“我多棒”;老师一个爱抚的动作会让他骄傲自豪——“老师最喜欢我”;甚至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也会让他专心去上好这节课,这些老师与学生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们懂得如何去呵护这些幼嫩的心灵。但是,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里最差的学生:“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个毫无用处的人。”因而,对儿童的性格也产生悲剧的影响,儿童会“粗暴、甚至逃避,说谎话。”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

  苏霍姆林斯基还送给了每位教育工作这一个教育秘诀,那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我是一个勤奋的好孩子,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进步的喜悦。”这种喜悦伴随儿童成长,他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把他所有的欢喜、烦恼都告诉你,所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现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吗?作为老师、长者、智者我们要全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亲近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他们成长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也体会到,老师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学习劲头越大,自信心越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习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优秀的教师采取什么手段保证课堂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他们的秘诀在于预防,严格的课堂管理方案、亲切的态度和时时掌控的主动权。有效的纪律体系可以预防学生的规范行为!

  站着讲课是一个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不锻炼身体,你是没有办法坚持站着讲课的;每天站到教室门口面带微笑的迎接学生开始早读,是一种习惯;微笑,站立都是微小但过硬的基本功,必须得天天用心的去做,才能贯彻“你还好吧策略”!和学生相互之间每天简单的问候,上课学生才会“买你的账”。能让你轻松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一声真诚的“欢迎”,为你和学生一整天融洽的相处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喜欢那些欢迎他们的地方,而且,只有在积极健康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取得成功,想让他们成为快乐、成功的学生吗?那么,别忘了说上一声:“嘿,你好!”其实,学生成功时给学生一个拥抱,她们会感受到,她们是受欢迎的,被需要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朋友,背着人可以责怪,当着人要赞扬!”实际上,每一位老师拥有一间自己的“私人办公室”,而且这办公室就在离班级不远的地方,这样的可以谨慎行事,和孩子们私密的解决纪律问题……老师要做的,是走到犯错误的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和他低声的讲几句话。远离其他同学,一对一的进行谈话指导,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的“桀骜不驯,”相反,乖巧听话的很!做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修炼自己的脾气。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私下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做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其实,一个小小的赞扬“谢谢你举手”、“感谢大家的合作”、“你坐下来听听别人的答案”……会有神奇的效果。学生渴望我们的关注,会不遗余力地来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能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自愿的乖起来。注意好行为的老师遇到的课堂纪律问题,要比那些只关注学生淘气行为的老师少得多。正如高金英老师说的:“要变着法儿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即“夸”学生,只是惭愧没有高老师的情商,她夸学生的水平很高,我也一直努力的坚持学习,可有时“夸”的时候,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是时机不成熟,就是情感表达的不透彻。只读书,不写感悟,是没有收获的,每天坚持做到写几句话,这是自己对自己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细微的东西,自己会变得更很踏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我以前就读过郑杰校长的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最近又大体翻了翻,对其中的一篇文章《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些体会,也引起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虽然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可是也离不开自然本性。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一切怎么得来?要从劳动中得来,要有事可做,要去工作。工作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尤其是在工作时间里。你的物质基础从哪里来?是从你付出的自由代价中得来。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就须好好干,读后感《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每个人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是正常的,可不能贪多。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

  其次,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从狭义上说,音乐、美术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或引吭高歌,或挥毫泼墨,怡然自得。我们其他的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养几盆花,喂几条鱼,看看电视播出的小品和歌舞,用门外汉的眼光加以评头论足,不也轻松舒畅吗?林语堂写过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认为人应该享受生活,不能放弃活着的每一秒,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其乐乐,众乐乐,与人乐乐。”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第三,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我很佩服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的话令人闻所未闻,富有哲理,我怎么就没有呢?原来自己囿于旧的教育方法的束缚,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事务,再加上眼花缭乱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冲击,逐渐感觉迟钝,越来越不会思想了。其实,我们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最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应该做什么?我今天做得事情有意义吗?我怎样才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

  对我们而言,怎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人云亦云,而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做老师苦和累是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选择了应该无怨无悔。可我们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要开启大脑智慧的大门,高效率轻松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恬然生活氛围,在当前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用思想指导工作和生活,实现高质量的工作,诗一般的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建议,从中学习了不少,也懂得了不少。

  文中说到没有也不可能会有抽象的孩子,这一天建议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是缺少个别对待学生的教师。所谓个别对待不是不公平对待,而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曾说到,但是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一个50人以上的大班,如何让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显然就是不可能。那么这就涉及了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有说到兴趣在于对知识加以运用。在新课改中提到老师真正的本领,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异曲同工的。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能激发大多数的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发挥到最好的状态。这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学生的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备课的时候抓住让学生感兴趣的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力的源泉。让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另外我们知道在教学上不存在什么对于所有学生都试用的设计。所以再好的设计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而且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学习氛围和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厚度来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如果你的知识厚度达不到不到,那么你最好有两套教学方案。设计出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方案,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或者课后根据学生特点去引导他们学习。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教会学生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读书要从娃娃抓起,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抓住这一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有趣的书让学生去阅读。这里的阅读重质不重量。好的阅读使人明智,阅读教会人思考,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读的越多,他思考的就越多,对于知识的渴求也越多。

  在教育的问题上学习和创新都是不停歇的,学无止境,学生需要学习,教师也需要学习。看的越多,学到的越来,对知识的渴求就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郑老师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等这类智力因素的挑战和训练,而且倾听还是丰富情感的一种表现。

  我发现班级的中等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各不同,有的是性格内向,能跟着老师的指令行动,但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是因为经常做小动作,虽然回答问题很积极,但是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是缺乏想象力,思维狭隘……

  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中特别需要关注中等生,因为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倾听。

  全班集体交流时,一位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另外几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有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发表意见的同学声音越来越小了,甚至不敢说了。如果学生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举手示意:“老师,我要补充……”“老师,我有不同的建议……”也许对别人和自己是不是都是尊重呢。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不相同,可以说,孩子是一个世界。小学语文提倡小组合作,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们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能看到小组合作环节热闹非凡,看上去孩子们激烈的讨论问题,可近看却是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根本没有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所以,学会倾听也是互动评价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

  一旦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观点,因为学会了倾听,我们才可能通过倾听而学会别的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指导所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底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们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课,批改作业……可以说,用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怎么才能处理好时间,怎么才能进行终生备课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然,读书也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我们知识海洋里一滴水!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来寻找答案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一生之计在于少,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计划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可是在用心体会大师的这条建议后,自己也反思了很多。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都会写《学科教学计划》和《班级工作计划》,可是,写来写去自己的东西少了,应付的东西多了。根本没有静心去思考自己的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计划不能仅仅是一个“进度表”,更不能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它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规范性、指导性。制定好有效地规范的学期计划,我们学期的各项工作就更明确,目的性就更强,自然形成了教学新格局,才会为新学期的课程实施搭建一个比较高的起跳平台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和前辈交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点亮了迷途的夜灯。书中每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加以理论剖析,令读者叹服。其中有写到老师的时间哪里来,我常常苦于处理种种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好好读书写字,爱好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并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常感疲惫,并不是教学上任务重,而是没有时间去释疑解惑,或者说没有解得透,内心不轻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近,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

  因教育局人事调动,**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让家长理解教养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办、过度地溺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师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当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无心伤害了一个孩子的感情,或者讲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道歉,并及时改正错误。承认错误,然后就不用去想它了。这样做,你不但可以赢得同事、学生的尊敬,而且还可以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道理:错误,如果处理得当,反倒会成为学习和成长的良机。

  以上摘自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其中一条建议。

  其实你在课堂上所说的话,学生们的耳朵最灵敏。他能感受到你的欢欣、你的鼓舞,你的气愤、你的伤心,他亦能灵敏的感受到你的错误。只要你及时、大胆地承认错误,纠正错误,换来的不是学生对你知识底蕴的.嘲笑,而是对你承认错误坦率的尊敬。

  在一节语文复习课上,我跟学生复习到“尴尬”一词时,把“尴尬”的偏旁写成了“九”字旁,丝毫没察觉到自己写错了,还滔滔不绝地说:“尴尬这个词是九字旁,大家千万不要写错了哟!”就在这时,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指出了我的错误:“张老师,这个词的偏旁应该是尤字旁,老师你写错了。”此时的我别提多尴尬了,面红耳赤的站在讲台上。但是,我立即向学生们坦承了这个错误,并开玩笑说:“以后大家别和老师一样,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这回,老师真是着实尴尬了一番啊!”此话一出,同学们会心一笑。这一番话,除了加深他们对这个字的记忆外,更得到的是他们对老师品性的尊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你改正错误时,传授了道业,同样也解答了他应该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虚假时的态度,解答了他应用虔诚的心面对自己的错误······这些疑惑的解答,将会成就他们的坦承。一旦坦承培养成习惯,将会成就他们一生的坦荡。

  所以,为师者应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背负的责任心,也从侧面感染学生的品质。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所不同的是你面对错误的态度。你可以选择坦坦荡荡,磊落的承认;你也可以选择掩饰错误,良心受责。勇敢承认,获得经验,你在积累错误中不断吸取经验努力成长;掩饰错误,越抹越黑,你只能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前进。

  好的书籍让人看了爱不释手、倍感亲切,《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本书带着她特有的魅力,引导我们做更有魅力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大都心浮气躁,难得有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迫使自己坐下来,静下来,慢酌时光,细品香茗,文字一点点浸润了心灵,竟然发现,这样的读书时光是如此令人陶醉。

  从教20余年,总觉得自己能无愧于心,今天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才发现,教育是一门艺术,讲究了教育技巧会做得更好。书中讲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质量),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读到此处,我赶紧用笔标记,反思自己的教学,现实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了口号。在课堂上,我真正关注到他们的个体差异了吗?内心安慰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我只需要静待花开,但花开是静待就可以的吗?不禁汗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1,个别对待。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接受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万不可一刀切,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进行中考复习时,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可在基础部分,字词、病句、诗文填空的题目上多加练习,夯实基础。程度略好些的同学,就在阅读的技巧方法上提升,提高自己阅读水平,增大阅读量。喜欢写作的同学,可在作文上勤加练笔,培养写作能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提升的乐趣。

  2,点燃火花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一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进行脑力劳动,并从中得到快乐,这份快乐源于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也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赏识。王如意是班上程度较差的孩子,自习课上她认真地背诵《出师表》,课下一查却只背过了两段,很是恼火,却耐着性子去鼓励,去欣赏,我看到她的眼中闪烁着光亮,后来,竟一段一段的将全文背诵下来。想做的更好,想得到肯定,这是每个孩子内心的真实,那我们就去欣赏他们,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

  虽然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但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用技巧去关注、去引导,相信,我们学校的花园里定会花儿朵朵开,美丽处处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假期,作为新教师的我读了《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从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有多来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告诉新教师,年轻教师在踏入自己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虚心,持一点恒心。有了自信,就会让自己的潜能释放到最大化,有了自己的反思,加上自己的智慧,进而创造自己的精彩。告诉年轻教师自己面对的是日益成长的'学生,是日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全社会的拷问和关注,所以要多读书,多学习,从身边学起,从身边的老教师学起。

  本书还告诉我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轻教师要敢于坚持,要有一颗恒心,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本书在第一章指出了年轻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作者举了很多案例,具体讲述了一些新教师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例如身份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压力;新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等。在接下来的一章中,作者就新教师如何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要能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问题,要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要学会与同事友好相处,要尊敬领导;要让和自己相处的孩子感受到快乐,为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教师更要将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为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上网查资料,请教身边的老教师,不过有时学生们并不领情,课堂上东倒西歪,我也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过分“活跃”而沮丧过,心想这些学生与想象中的乖巧可爱真是差别太大了,他们每个都是那么“活跃”,那么的不听话,上课时总是给你捣乱,真是令人心烦。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学到很多方式方法调节自己和管理学生。我这才终于明白了“爱学生”的真谛,不仅仅是爱听话的孩子,还要爱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也是那样的可爱和聪明,走近学生的心灵,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就算他们偶尔的调皮捣蛋,也不会觉得心烦气躁,只会更觉得他们天真、可爱。

  读了这本书,使我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艰难的,自己在工作当中不能因为这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多与自己身边的老教师交流,要学会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相处,为自己树立一个职业理想并追逐下去,只要有恒心,我相信成功一定会属于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2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7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2-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2-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2-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篇03-1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合集15篇)02-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