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观后感

时间:2023-07-24 15:10:10 蔼媚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3年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10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闻周刊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2023年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10篇)

  新闻周刊观后感 1

  天我观看了已更名为《新闻周刊》的《中国周刊》。节目里提到的一个重点就是春运。

  春节快到了,在外的游子和背井离乡的人都要回家看看,收获温馨的感觉。可是中国那么多人都想回家的结果是:“一票难求”。不仅火车这样,高速路上的堵车也告诉我们,中国的春运政策尚需改进。不过,飞机还没有满载乘客,是因为机票有些贵,而且飞机能到达的'小地方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几万的摩托大军启程了,网友的同城搭车互助的队伍也越来越大,这些新的回家方式令人感到欣慰。不过,火车站的“黄牛票”和插队者,还有因此而来的裸奔讨票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不可否认,我国已经办好了亚运,办好了奥运,但是,等什么时候办好春运了,才是一个大国。在众多民众心中,奥运会拿了几十枚金牌不重要,亚运会谁奖牌第一也不重要,而春节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是春节里最重要的。

  中国花了那么多钱办奥运,办亚运,是否也应该多投入一些钱办好春运呢,我期待着。我虽然不用回家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春节的温暖和回不了家的人的焦急。通过这次收看《新闻周刊》,我更加了解春运的情况,我希望那些无法回家的人都能想办法与家人圆聚,也希望《新闻周刊》越办越好。

  新闻周刊观后感 2

  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视线追着奥巴马转了一圈,一方面展现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隐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世纪头十年快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奥巴马的赞誉,高兴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陆,整体框架明确。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上涉及到了中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关注的侯耀华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最令人揪心的还数后边的报道了,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些小孩的悲惨难道没有贫穷的诱因吗?这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节目了,想到更多的是问题。中国的社保,中国的制度。我们家乡在三年前就发生了类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闻周刊》不仅是做节目,留给观众感动,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别人。其中对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报道,让我们知道

  关爱小年龄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做新闻人就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新闻人,还有一点节目前边有高度,后边是百姓间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采编报道的内容几个方面都要具备,这才可以让观众喜欢。

  新闻周刊观后感 3

  时光逝去如流水,时代更迭花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只因热爱,所以坚持。

  王福春数年摄影诠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王福春身上充分体现。他作为一名摄影师,热爱摄影,跋山涉水数余年,拍摄记录了时代的变化,不放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王福春因热爱摄影,才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谷爱凌带伤飞翔证明”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十七岁的`谷爱凌身上充分体现。在手腕受伤无手杖辅助的情况下,谷爱凌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以及赢得了荣耀。这背后是因为热爱滑雪,才一直坚持。谷爱凌因热爱滑雪,才一直坚持到比赛胜利。

  祁宝发坚持参军体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祁发宝身上充分体现。在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后,听到高原征兵而临时变卦,最终走进火热的军营,戍边卫国。祁发宝因热爱祖国,才一直坚持戍边卫国。

  回忆谱写岁月的长卷,长卷记叙着人们的热爱,热爱促使了人们的坚持。只因热爱,方才一直坚持。

  新闻周刊观后感 4

  《新闻周刊》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用二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我想社会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学前段时间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导致明通小学短暂的关闭。这几天明通小学复课,取消了午休,学生放学分时间段进行,避免再次发生踩踏事件。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强,都在六级以上。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6.6级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而成的。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新闻周刊观后感 5

  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住进了宿舍。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面,下课后自己生火作饭,而住宿则是学校周边的民房,甚至地下室。现在国家每年补助每名小学生675元,上学期间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学校免费提供,标准是1.75元/顿。因为经费有限,孩子们多数不吃早餐,更是与牛奶和鸡蛋无缘。一个孩子说食堂吃得好,在家里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顿肉。

  学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费60万元。每当看到贫困山区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为没能帮上他们而惭愧。这些年来,一年忙着往上走,往前跑,而没有看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贫困山区的人们。现在不是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吗?我们应该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国的未来”。

  20xx年,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到天津蓟县山区下乡,看到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状况,拿出了身上仅有的50元钱,留给了那家孩子。临走前,他们热情挽留,大家吃了农家饭,但丰盛程度让我们内疚。我们是来学习的,是来尽一份力的,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但老乡家又是烧鸡,又是炖鱼,那是我上大学后吃到的最好的一顿农家饭。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也是一个容易义气用事的人,如果回到国内,到了贫困地区,我想我会感动,会捐款的。

  新闻周刊观后感 6

  X月11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关于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体系建设的专访时表示,当前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气象预警仍面临科学上的局限性,应当继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加强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矫梅燕回顾了气象预警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在当前极端天气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面临哪些挑战。她说,自气象部门成立之初,预报预警就是重要职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体系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如由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年均减少6万多。

  针对今年汛期气象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矫梅燕表示,应当认识到有效预警不等于有效防灾。她说,当前气象预报预警仍面临科学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小概率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精细化程度低,难以和精准的防灾需求相契合。从这一角度说,极端气象灾害有一定的不可抗力。此外,还面临气象预警传播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预警有效延伸力不足、不同群体的预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因此,矫梅燕认为,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对今后气象事业发展来说仍是基础工作,要动员业务、科研人员及社会力量共同创新,让核心技术有所突破。同时要提升预警信息传播能力,让预警直接传播到受影响地区的人群中,并与应急响应相结合。此外,还要进一步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应当重视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做到依法防范。

  新闻周刊观后感 7

  一名年近七十的年迈老人曾在《新闻周刊》的采访中针对自己的现状直言,他有“三怕”,一怕下楼,二怕生病,三怕出小区。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两亿人口已步入老年,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多数老年人也面临着同样“三怕”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养老服务及医疗机构不够完善。

  《新闻周刊》中一所医院曾因资金方面的问题而面临倒闭的问题。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下,院方大胆将医院进行转型,推进医养服务体系完善,将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相结合,最终不仅解决了原有的问题,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受老年人的青睐。

  然而事实上,显而易见的是,一家医院的成功转型并不能够代表广大地区的其他医疗机构,而老年人的需求更不仅于此。

  许多老年人大多数时候面临的不是患病后的出行起居,反而是当下未患病的养老服务问题。同时阻碍养老服务推荐的多种因素中也包括的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固然是孝道的一种体现,而大多数人却将其固化,使养老成为一种负担。而往往相反的是,只有不以孝道的'名义去束缚养老服务,才能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而养老服务机构资金回报周期长,专业就业人员短缺也是众多因素之中的几个。

  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不仅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我们对待老年人的一种态度。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步入老年的一天,只有国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机构数量,规范养老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服务明天的自己,才能为国家人民的发展提供保障。

  新闻周刊观后感 8

  这是一个充满哀悼、充满坚强、充满骄傲、充满伟大的祖国,在我们心中永远不倒。当我们看到灾区的同胞们被废墟深深埋在地下时,我们的心碎了;当我们看到他们从废墟中救出来,坚定的脸庞挂着笑容时,我们肃然起敬---灾区人民你们太伟大了、救援人员你们太伟大了。

  我们观看了汶川等地受灾的情景,了解到以前的汶川繁荣富强,是个旅游盛地,而现在的汶川已成为一片废墟。5月12日2点28分,汶川等地所有的楼房和学校都倒塌了,正在上课的同学们,被压在了废墟之中。有的幸免于难逃了出来。当他(她)们看到自己的学校倒塌了;当他(她)们失去了好朋友、好同学、好老师、好弟弟妹妹们;当他(她)们双膝跪地,跪在那片带有玻璃渣的地上,尽管手都被玻璃扎破,还是一直手使劲扒那废墟中所埋的遇难者;当他(她)们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家里的.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他们心中更是悲痛不已。他们漂亮的家、美丽的校园没有了,亲人一个又一个地失去了,这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5月17日早晨,一名12岁的小学生将雨航,被成功解救出来。当时他正在睡午觉,突然,一场突如袭来的地震把房屋震塌了,他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被压在废墟中。将雨航非常有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被救出去的。在废墟之中他靠吃纸和泥坚持了5天5夜。有一位救灾人员走到这里,听到有喊叫声,他非常喜悦,“又有奇迹出现了,快来人又听到有人求救了”。经过二三个小时的奋战,小男孩被成功地救了出来,这时小男孩脸上带着微笑和悲伤。

  我相信,救援的叔叔阿姨们在这次地震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他们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太感谢你们了,你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当救援队员们正在救一位妇女时,这位妇女双膝跪地,而保护一个不满三个月的婴儿。当婴儿救出时,衣服袋里有一个手机,手机还有一条未发出的短信,短信上写着“孩子,当你被救出时,我已离你远去了,希望你在今后好好学习,把家乡重建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我想高声喊道“中国的同胞们,我们四川灾区的同胞被压在废墟之中,请让我们伸出爱的双手,哪怕为婴儿买一个奶瓶,哪怕为孩子买一瓶矿泉水或一包方便面,让他们重建家园,让他们回到以前的快乐中吧!”我们祝福“祝四川灾区人民平安,祝祖国人民平安”。

  新闻周刊观后感 9

  在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段新闻周刊,由此产生了诸多感想。

  近来国家提出了扶贫新规划,扶贫是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提现,我国有些地区缺乏安全稳定的生存条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这些地区的人民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异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这些异地搬迁的移民,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方式。异地扶贫搬迁移民,面临着的是全新的生存环境,其传统文化必然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和迁入地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由于生存空间环境(人文的、自然的)的变化,移民原有的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传承的环境基础已经丧失,在新的环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须要适应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即异地搬迁扶贫中常说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由于河南校车事故事件,校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如何避免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发展校车有哪些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由此我认为有最重要的两点如下:

  一、校车不规范是威胁学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查,社会上对校车的需求很大,具体体现在:在农村,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校,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家长没空接送。一些地方通过建寄宿制学校解决这个问题。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适宜住校,而且住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也需要校车,但校车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校车干脆是私人运营,没有资质,更有甚者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接送孩子,很多时候,人多车少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校车超载现象就非常严重。家长即担心,也很无奈,明知这样的车不安全,但是没有正规的.校车,只能让孩子冒风险。正规校车缺乏,造成了“黑校车”泛滥,超载等违规行为,给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落实政府责任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核心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通过立法保证校车的路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本期新闻周刊人物回顾不管是陈志成:擦去“愧疚”还是钱志文的“良心帐”亦或是小郭的“修复之疑”都向我们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诚信的重要性。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周刊最后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新名词,阿尔茨海默症,这个老年人杀手病症,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阿尔茨海默症令人闻之色变,因为它剥夺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但阿尔茨海默症并不可怕,只要有子女的关心,家人的陪伴,身 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母们同样可以安享晚年。正确认识它,了解它,从而有效预防它,是为人子女的一道必修课。我觉得爱很重要,特别是在他们的晚年,即使做错了什么,不要训斥,更不可大声责骂,请给他们一些夸奖与包容,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爱。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出房门,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父爱的深沉,是参天的云杉,为我们遮挡风霜和炎阳;母爱的温润,是甘甜的雨露,为我们带来安适和给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我们慢慢地伸展枝桠,叶繁果硕,父母,却已徐徐渐老。有一天,倘若你发现父亲的背影不再伟岸,母亲的步履略显蹒跚,当你发现他们双鬓的白发遮掩了曾经的荣耀,迟钝的记忆淡忘了往昔的风华,请少一分烦弃,多一分理解,静下心来,耐住性子,试着去关爱他们,倾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自当结草衔环,以报春晖之恩情。让我们用心中的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保护和照顾他们,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新闻周刊观后感 10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作为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在课上观看了新一期的《新闻周刊》,对过去七天所发生的新闻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这些事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21个省区市警方开展的打击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集中行动收网,摧毁了61个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60名,解救被拐聋哑人70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手段拐骗聋哑人,并操纵聋哑人进行扒窃及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聋哑人不服从就会对他们施行殴打、虐待、体罚等行为。看了这则新闻我感到非常痛心,聋哑人因为身体的缺陷,生活不便许多条件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歧视,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却还受到犯罪分子的操控和虐待。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与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加大对拐骗残疾人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要严厉打击操纵、教唆聋哑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团伙中的普通聋哑人受到团伙头目的严格操控,而由团伙头目一般不亲自参与犯罪,在手下人员被抓获后很难对其进行惩处,整个团伙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犯罪仍然继续,甚至于变本加厉。所以要减少类似犯罪,必须设法严打犯罪组织甚至集团的头目。并且要提高聋哑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虽然现在社会上开办了不少聋哑学校,但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的聋哑人还是占少数,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受到教唆后容易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使在受教改后,重新踏上社会的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仍重蹈覆辙,自暴自弃。因此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和建设。还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样才能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环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如今PM2.5是一个热点词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燃煤、机动车数量增加都会造成PM2.5污染加剧,PM2.5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PM2.5的防控刻不容缓。首先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利用。其次要控制开放源和机动车污染,遏制扬尘污染。减少城市裸地面积,提高林木绿化率和水域面积。大量种植树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减少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的排污,要注意治标也治本,不能只是简单的把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以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这样的做法表面上可以减少污染,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PM2.5的污染依然会加剧。解决PM2.5的问题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PM2.5的防控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减少空气污染,并且减少空气污染不能只是喊口号,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多种一棵树,少开一天车,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只要坚持就能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

  通过观看这一期的《新闻周刊》我们了解到了最近发生的新闻时事,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每天只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应该多了解一些新闻和国家大事,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闻周刊观后感】相关文章:

雷锋观后感10-30

《孔繁森》观后感09-07

上甘岭观后感09-25

《兰陵王》观后感02-22

《鹬》观后感09-22

西柏坡观后感08-25

勇士观后感08-21

敦煌观后感09-21

画展观后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