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1
记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机会和中文版《资本论》有缘,怀着好奇心读了起来。
好奇是因为小学时代就明白马克思在当时大英博物馆,经历四十寒暑才写成的。之后在朱自清先生散文关于访英记录中,也证明大英博物馆在20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马克思当年学习位置及留下的脚印。当然,这是表面而略带传奇色彩影像。更实质问题是关于《资本论》一书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个人读后感觉如下。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我政治经济学里念。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复杂公式和晦涩难懂词汇就能够略见一斑。而我说他难懂也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能够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无论谁人去解读资本论。要明确《资本论》每一个独立政治经济概念或者段落和章节,本身就是一篇论文核心思想的表达,必须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著的《马恩全集》里相关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读懂。
看起来很麻烦,但又别无选择,这就是《资本论》精典所在吧。当然,有助于阐述马克思自我论点的先人或者同时期科学研究成果,马克思本人是会恰当选用到自我著作里的。这觉不能成为之后“庸俗批评家或者卑鄙者”攻击污蔑他的`借口,因为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今日,不利用继承先人或者当今已经构成科学礼貌成果,无论在什么领域做什么工作我们仍然会一事无成的!很遗憾的是我不是个勤奋如马克思那样五十几岁仍然学了几国外语,虽然时至今日才四十有几,所以我不能读懂《资本论》原著。译著表达本身就存在曲解原文客观缺陷的!
资本论读后感2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它的出版,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
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思果”,它
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
资本论读后感3
消费升级关键一:建立“知的资本”认知的能力
看到本书时,相信你跟我一样,对书名也有一点疑惑,究竟什么是“知的资本论”?
让我们先回到消费升级的概念里。实际上,日本的经济发展,也经历过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变。增田宗昭称之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质大匮乏时期。“商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因此只要是商品就能卖出去。”听见这样的描述感觉很亲切,作为八十年代生人的我们,对这样的生活似乎还有一些印象。常常听父母讲,那时候去商场买一双上海皮鞋厂生产的皮鞋,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掏钱买东西还要看营业员脸色。买家电也一样,经常断货,排队、有时候需要等候三五十天,才能把一台电视买回家。
第二阶段,物质大满足时期。“已经不再是只要是商品什么都能卖的田园牧歌般的时代了。价值的中心由商品本身转移到了选择商品的场所,即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有一点像中国目前消费社会的情状。传统百货遭遇巨大挑战,不正是因为电商平台、购物中心的涌现吗?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迁移完成,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的平台受益更多。
第三阶段,个性化消费时期。“人们的消费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单纯地提供平台已经无法再增大顾客价值。”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化,简单理解就是市场供大于求,而企业应该需要思考合理、健康、持续地拉动内需。阿里集团的研究院早年便明确提出C2B的商业范式,最近总参谋长曾鸣先生,又提供了S2B的思路。本质上,都是对物质大满足之后,企业层面应对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化的`落地思路。
增田宗昭认为日本消费社会正处于第三阶段,需要“知的资本”来解决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这里的“知”就是一种提案的能力,一种设计的能力,“将头脑中的理念和想法付诸形状,呈现在顾客面前的作业。”包含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有行业经验的门店店员、有审美能力的策划人员等等。
他在书中表达了对传统企业运营的担忧,他认为在消费升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财务资本在前两个阶段非常重要,可是消费社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基础也必须跟随变化。“知的资本储备量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资本论读后感4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这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十分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明白,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能够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资本论读后感5
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
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
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
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资本论读后感6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7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前提。"(《资本论》第二卷381页)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间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而当时全国人民高昂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及大批先进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豪情又为此提供了主观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读后感8
第一次读《资本论》是在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应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应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职责,每个人都急需在思想上得到指导。此刻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最大的,就应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当中《资本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只有一条:破产。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忙,而他帮忙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有这种心理体会,就能够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在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也许只在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样样,在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因此也多很多。
资本论读后感9
记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机会和中文版《资本论》有缘,怀着好奇心读了起来。
好奇是因为小学时代就知道马克思在当时大英博物馆,经历四十寒暑才写成的。后来在朱自清先生散文关于访英记录中,也证明大英博物馆在20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马克思当年学习位置及留下的脚印。当然,这是表面而略带传奇色彩影像。更实质问题是关于《资本论》一书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个人读后感觉如下。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政治经济学里念。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复杂公式和晦涩难懂词汇就可以略见一斑。而我说他难懂也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可以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无论谁人去解读资本论。要明确《资本论》每一个独立政治经济概念或者段落和章节,本身就是一篇论文核心思想的表达,必须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著的《马恩全集》里相关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读懂。
看起来很麻烦,但又别无选择,这就是《资本论》精典所在吧。当然,有助于阐述马克思自己论点的先人或者同时期科学研究成果,马克思本人是会恰当选用到自己著作里的'。这觉不能成为后来“庸俗批评家或者卑鄙者”攻击污蔑他的借口,因为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不利用继承先人或者当今已经形成科学文明成果,无论在什么领域做什么工作我们仍然会一事无成的!很遗憾的是我不是个勤奋如马克思那样五十几岁仍然学了几国外语,虽然时至今日才四十有几,所以我不能读懂《资本论》原著。译著表达本身就存在曲解原文客观缺陷的!
资本论读后感10
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
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含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明确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关于阐述,很抽象。
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例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
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资本论读后感11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读后感12
资本论中诠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产生这样关系的深刻历史原因。放到当下的社会现实,资本的生长繁荣也同样有一定启示意义。纪录片《华尔街》中有一句话提到资本的力量:人类需要休息放松,然而金钱永不眠。资本自身所蕴含的无尽能量,让一代代的淘金客们费尽心机想要驾驭这种令人沉迷的魔力。显而易见,大多数人终究被金钱所反噬,唯有极少数的幸存者找到了资本的`密码。
如何实现货币到商品再到货币(G—W—G)为卖而买的飞越?而不是日复一日的走商品货币再到商品(W—G—W)为买而卖的低层次被动的行为模式。出卖劳动时间赚取劳动报酬,进而再次消费得到满足的恶性循环,始终要投入自身的时间去换取有限的几乎是一刀切的报酬,并且会遭受剩余价值的剥削。两种循环切换唯一不同的在于W的性质,看其属于消费品或是投资品,某种意义上W的属性决定了G的长远价值。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性商品的购买,提升货币G的未来现金流,如此才可实现货币滚雪球般增长。投资就是一个G—G‘的货币增长模式,也是效率最高门槛最低却成功率极低的商业行为。
跟从事任何行业一样,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物需要的不但仅是全力以赴那简单,还需要机遇与运气的不可控成分。然而能否登顶这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做到超脱物外,不计成本和时间潇洒的沉浸在其中。
如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般,在他生命中40年的光阴里纵然穷困潦倒,艰难度日,但为了揭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他站在人类社会全局的角度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目前生产力主导下的赤裸裸的生产关系。带着这样伟大使命,马克思终于写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著名著作《资本论》。
社会便是如此残酷,狂热沉迷之徒终将会被沉静强大的个体碾压。试着想象一下亚马逊森林里潜伏数天的巨蟒吞食猎物的耐心与不留余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资本论读后感13
第一次读《资本论》是在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面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面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责任,每个人都急需在思想上得到指导。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的,应该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当中《资本论》是非常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只有一条:破产。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他帮助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有这种心理体会,就可以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在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也许只在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么样,在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因此也多很多。
资本论读后感14
记得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增加人的修养。我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今天我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资本论》全书一共有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我记得有老师说过“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但是事实却不一样。
《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上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卷是对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他只有在这种连续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
第三卷对资本运动的总过程的缝隙,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层面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读完《资本论》我知道我们需要提高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对时间再劳动生产上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出了日常的学习之外,我们应当适当的做一些时间管理。
另外我需要更加认真的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中得到成长。
资本论读后感15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但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
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
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身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身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资本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资本论》读后感03-23
资本论读后感读书心得04-01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04-27
散文读后感02-08
《大学》读后感02-21
《亡羊补牢》读后感02-22
哈姆雷特读后感02-20
诗经读后感02-20
《皮囊》读后感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