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1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文章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xx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xx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xx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梦。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里,大多数人都憧憬着一片遥远的隐士天地,渴望摆脱现实的桎梏。而在19世纪,梭罗就勇敢地来到澄澈纯净的瓦尔登湖边,开启了他的新生活。
当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精神越来越浑浊时,《瓦尔登湖》能带我们回归心灵的纯洁世界。“把你的心安静下来”是序言对每一位读者的要求。
诚然,在“抖音”、“王者荣耀”流行的今天,静心却成为了一件难事。扭曲的价值观,物质至上主义正在进一步侵蚀我们的大脑,客观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忘记生活的原汁原味,本末倒置地追求外在,而澄清的心灵早已被杂质掩盖。
“走自己的路,不和盛装打扮者招摇过市,过平淡的生活,而想要离开神经兮兮,热闹喧嚣,鸡零狗碎的.19世纪”,是梭罗的人生追求。更可怕的是,把时间改为21世纪,这句话仍然适用。科技的急速发展,是否正在造出倒退思想的时光机?绝大多数奢侈品,不仅没有带来舒适,反而是带来限制与条框,你被禁锢在某个“小圈子”里无法逃离,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你的“身份”,这不再是人格塑造外在,反倒是脑子被外表限制住了。既然如此,大脑清醒尤为重要,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拥有思想。可是谁又愿意放弃15秒洗脑小视频带来的多巴胺,而选择一篇上万字晦涩难懂,却能洗涤灵魂的书籍呢?
在金钱方面,绝大多数人也是做不到清醒的。大家似乎从来没想过买房子意味着什么,只是看到别人有房子,便想着自己也要有一套。有的人拥有着珍贵动物皮毛做的衣物,却仍然抱怨生活没有给他一顶皇冠!《瓦尔登湖》绝不是隐逸者说,而是对于内心本真的渴求,是对清醒思绪的向往,是“黎明的公鸡热情啼唤,以便唤醒我的邻居”。梭罗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清醒的生活,而不是追求模仿父母和邻人。
当今中国,需要梭罗振聋发聩的语言去唤醒的梦游者很多。有的人为三室一厅四处奔波,为一日三餐忧心如焚;有的人做上千元的发型,为明星打投百万,买来网上流行的一切,却依然感到空虚与痛苦。请读一读《瓦尔登湖》吧,学会如同大自然一样悠然地活着,别因为坚果外壳和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翻了车;让身边的人该来就来,该走就走,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尽情扎根于生活,勘探心灵的维度,寻找人生的新大陆,吮尽生活的骨髓。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出世和入世也可以这般和谐地统一。梭罗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后,再一次搬回城市,为废除黑奴运动四处演说。这是他将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化解,把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之处便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清醒。就如陶渊明所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论你是痛苦地为了生计奔波,还是结庐在车马喧嚣人间,只要心中有一方乐土,那么便能守住你的那一片桃花源,守住纯净心灵里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3
我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徘徊,当看到这本《瓦尔登湖》时,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正是午后,我坐在火炉旁,看着灰尘在阳光里跳舞,四周很安静,心里很安静。
对于《瓦尔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评论:乔治?艾略特说《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E.B.怀特也说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梭罗)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
小王子说,如果爱上你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我们无法给幸福定义。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家知名网站做了一项测验,题目只有一个:你认为梭罗幸福吗?结果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有近六成的人认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有多少人为自己现有的生活而心甘情愿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羡慕梭罗吧?
《瓦尔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畅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它的作者—梭罗,更是被誉为感悟大地诗意,实践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这本书中,梭罗带我们走进他的真实生活:他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而隐居在瓦尔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谈不上精致,但很结实,主人将它修缮得很完美,能够抵挡风雪而且与自然相融。他的家具大部分是自制的,简单且实用,他在开阔地上种植粮食,在湖中钓鱼,以应付生活必需,他在这里生活、与人交往,一切都是闲适的。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领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园诗情,还有相伴而眠的雪湖美景,惹人沉醉的万般春意……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身临其境。随作者参观那温暖舒适的小茅屋,仔细聆听林中的天籁之声,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他以优美的笔触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关于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就像一个迷人的故事,让我们沉醉于春天的万物复苏,夏日的生机勃勃,秋季的天高气爽,冬天的银装素裹。更有那婉转的鸟啼,缤纷的野花,参天的树木,诱人的浆果,冰封的湖面……最让人难忘夏日的午后,是那样的单纯和宁静,作者或在林中漫步,或徜徉在书的海洋,每一个片段都让人舒心,让人感动。
读他的书,心中只剩宁静。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它不同于康科德镇的忙碌与躁动,而是充满了祥和、平静的一方天地,并非不惹尘埃,却更多了一份淡定与安然。
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在喧嚣世界中找寻一片心灵的净土,在书的海洋中探索生活的奥妙,选择《瓦尔登湖》,收获真诚与平和。
《瓦尔登湖》读后感4
一场小雨过后,知了拼命地叫着,鸟儿也吵着,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小小的村庄也因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来。早晨,只听见一声雄鸡报晓,接着其他鸡鸣之声此起波伏,还有几头牛叫声、几条狗叫声,与它们相互呼应,山边的太阳慢慢冒出了头来,还裹在山间的白云慢慢散开,而人们才刚刚苏醒。
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山林上空,只见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饭,煎炒昨天从竹林里掰来的竹笋,只听见锅里炒菜“滋滋”的声音、电饭锅里米饭的“扑通扑通”冒泡的声音,只听见“吃饭了”一声,便有无数脚步声、说话声汇集一处,接着声音变小了起来,这是一家人在吃饭了。
今天吃完饭的主人家,要到田里插秧。收拾好农具的主人家来到田里,男的拉起了耕种天地的拖拉机“轰轰”地耕种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丢入田里,女主人带着斗笠,弯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里,这时天边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还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他们明白这夏天的雨是变化无常的,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以直到一块块田地被绿秧盖满,方才满意回去,这时只听到水田里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声,这便告诉人们,该回家吃饭了。
一到晚上,马路上的路灯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此刻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车上面除了司机,似乎还有运货的商人、赶路的游客、回家的路人,一个个坐着车向山的尽头飞驰而去。
这时候,山里的知了、鸟、昆虫、风、的声音慢慢变小了,晚上猫头鹰会在某棵树上乱叫几声,吃过晚饭的人,静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脑袋里:
过去的声音、现在的声音、未来的声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闪过,应该没有此刻更安静的时候了吧!
这时,他拿起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慢慢看了起来,直到看见了这一首诗歌:“
我的梦想
不是装点诗行;
我无法比居住在瓦尔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风拂过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莹
闪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里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胜地
高踞在我心里。”
我在想,梭罗难道不是陶渊明吗?他一个人从城市回来,住到了纯净的瓦尔登湖:一个人在湖上钓鱼、划船、吹笛子;观赏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涨落和湖水的颜色。
从湖里的鱼、水草和湖边的动物和湖底的树木、想到了湖的传说:因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个人在湖边自给自足两年,只为践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
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正如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到乐趣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瓦尔登湖》读后感5
记得,歌德曾说过:“读书,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说话。”诚然,读上一本好书比一座灯塔,指引人们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飘过惊涛骇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灯下面,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一切的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美丽、纯洁……
《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先驱梭罗的作品。梭罗于1817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就是因为茶叶事件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那个小镇,他亦是人类不抵抗运动的先驱,现代环保主义的鼻祖。梭罗认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纪(1848年)干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劳动6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这样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之后将湖畔生活写成了被称作超验主义圣经的《瓦尔登湖》一书。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在梭罗生前,它的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死仍然极为痴迷。
在我还未接触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前,我从有关书刊上了解到这本书作为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不管从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于把每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去处。梭罗找到了瓦尔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更会思考、沉思。
现在,仿佛我就站在瓦尔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了,沉醉于瓦尔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开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对于明亮而言的,是瓦尔登湖那幽蓝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显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谓的目击,正是因为如此,才具有威慑力。而对于幽暗,目光的力量犹如利箭遇到了柔软的藤盾,无声息地被弹了回来,力量锐减了不少,我对梭罗的看法也许正如此,所以我内心的愧疚和难为情渐次增多。在幽暗中阅读这个世界,将失去许多能够感人的东西,也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曲解和变异。
《瓦尔登湖》读后感6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瓦尔登湖》读后感7
因为平时生活的忙碌,工作的繁杂,最重要的是因为自己心思散乱,不能抓住一切时间读书,所以时至今日是一半都未读完这本《瓦尔登湖》,但也有许多感想,所以特此记下。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美国的作家梭罗,书中有很多他对生活的观点,人生的观点,当然,有一部分我是不认同的,但也有一部分在细细想来后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就做一个自己做一个汇总,梳理一遍自己所读的内容。
梭罗在一开始费了很大的笔墨用来写自己的思想,而在后面写自己的具体的措施,将自己实践的各种数据纪录下来,他在一开始就指出一个观点:“我们被农庄、房舍、牛群以及农具给束缚了”。
我们为什么会因为我们这些不动产或者动产给束缚住了?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财富么?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的财富,现代的我们有了房子,首先也就意味着有了邻居,博学而多才的鸿儒邻居自然是让人欢喜的,可倘若是一个恶邻呢?
在我读过的一份期刊了就有这么一份案例(假使是真的话):因为邻居的吵闹,主人买了一个“噪音神器”以暴制暴,最后被愤怒的邻居用刀捅多处。
这固然是一个个例,但也未尝不显现出我们被自己房子给束缚的道理,现在有一部分人买了房车,或许就是因为房车可以不如莫摩斯所嘲讽的'房子那样不能移动罢?我们用大半生的积蓄,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租买房子上,而却没有想过实际上房子本身就是很简单的一样东西,我们花大量的钱购买城市中心区的房子,可能是因为离工作地点近。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早点休息早点起来了,而不是将花的那大量的金钱换来的每日几十分钟或者一二个小时用在娱乐上呢?或者说倘若是因为那一二小时也是在工作中的,那这房屋除了回来休息以外,它还有任何价值么?你甚至可能连早餐都是急急忙忙的在路途中吃的。
梭罗还提过年轻人不应该听老人的话语,甚至说年长者对他话语对他来说没有一条有用,在这一点上我是不理解甚至反对的,但是他在这之后提出的人的衣物、房屋的装饰的理论,我却是十分赞同,甚至可以说是推崇万分的。
衣服仅仅就只是衣服罢了,而房子中的装饰品在外表上也就仅仅显示出它是装饰品罢了,它们本身真正的价值也就是那些生产他们的材料费用罢了。
是什么让衣服,装饰品有了价值,有了灵魂?是人。
最后,当我们在见到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愚蠢的、食古不化的一些人的时候,在见到一些还用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要求要求自己的人的时候,当我们遇到那些尽自己的全力在实行善行的时候,请不要嘲笑他们,他们其实并不傻,并不愚蠢,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脱离时代了,他们只是在用自己那内心的标杆,内心的道德要求着自己,为社会做着贡献。
我们可以不像他们一样做,但也请不要嘲笑这些行为,也请不要嘲笑他们。
《瓦尔登湖》读后感8
“被人们赞扬并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
是的,尘世间所有世间之人都追求着金钱,荣誉,地位,认定获得它们即为成功。然而,生活这本大书千变万化,何曾有固定的形式?平凡而普通的人把生活写成一本小说;然而,我们也能像梭罗一样,把生活写成一首首音韵和谐的小诗,或是一篇篇笔调优美的散文。
社会制度在发展,但并不总是带来好的的影响。曾经,人与大地那么亲近,曾经,人多么自由自在。我们裹着朝阳的光芒出门种作,披着落日的残霞回家休息。自我是多么完整,生活是多么随性。但是,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效率的要求。人们对各方面的要求都比以往都要要更多,且更迫切,而为满足这些要求,人们必须组建出一台效率极高的机器——社会,每个人都要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零件:医生专门负责医治病人,机械工专门负责组装各种机械……这样一来,人就被零件化了,人硬生生整了一个个器官,来组成一个巨大的人——社会。文明的效率,由于分工,的确提高了,但人还是原来完整的人吗?
这,对于梭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处于社会之中,就必须接受“零件化”。所以,便只好悄悄走到一片可以与社会分离的地方,一个人,处于别人不依靠我生存,我也不依靠别人生存的状态生存。而这片安置着心灵的宁静,整个人,自里到外自人格至双手之独立与完整的神圣土地,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
为了人的独立与完整来,只是顺道欣赏自然,可《瓦尔登湖》中依花大量笔墨来写自然之景,笔调同样都十分清丽,营造出朦胧而高远的意境,具有很浓的浪漫色彩。为何?只因自然能使人忘却红尘中的纷纷扰扰,遇见最最纯粹的“我”,认识到世界只是折射到自己意志中的表象。虽说意志与表象同为世界的`两面,但毕竟表象是通过意志才到达我们主体的。如果天天疲于奔命,总是看着人情百态,只会忘记自己的神圣,终日浮于表象之上;如果日日辛劳,忙着逐名逐利,便会失去人性中最高洁的品性,使对自身意志的感知渐渐麻木。
我们其实可以拿梭罗与陶渊明作个对比。陶渊明是因看不惯世道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不仕,他最直接的目的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但我们从他的《桃花源记》仍能看出,他于社会的理想。梭罗则是为保全自己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来到瓦尔登湖,他从未有过隐居江湖之中,寄情山水之间的想法,他也未曾对社会有过理想。二者首先于社会的看待姿态有很大不同,陶渊明为社会之暗逼迫而出世,但自始至终未忘记人民之疾苦,自始至终未放弃对理想社会之追求,于社会情结颇深;而梭罗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完整,偏重于“我”。肯定会有人说,梭罗过于自我,未免会有自私自利之嫌。这观点我不妄加以评判,但我还是喜欢梭罗,喜欢他的随性,喜欢他对人的完整性的追求。
毕竟,若我们只是社会中一个个小小的零件,我们如何仰望那黑色夜空与那点缀其间的点点繁星,如何为之深遂,沉寂而心痴如醉,如何以之洗尽我们沾染红尘的灵魂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梭罗说自己也很喜欢交际,所以不是隐者,居住在瓦尔登湖上只是实验一种生活方式,怎样把人对经济的依赖降到最低。
与访客交流需要空间,太近反而无法倾听,谈话保持一定的距离,交流起来才是佳境,宏伟才被显示出来。窃窃私语,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显得人很猥琐。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里是天然的会客厅,人们在那里可以畅所欲言,一两个人时还可以用餐,访客多的时候,就只吃精神食粮。招待访客不必大讲迎接排场,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来取悦访客,这样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后再去拜访的可能性减小。最重要的是有话要说,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灵高贵,越宁静越称心。
距离可以筛选朋友,大老远来拜访的肯定不是因为琐碎的`事情,交际减少,才能安下心来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东西。一位常年在这里工作的樵夫,生活在这天然的地方,是那么幸福,那么满足,他童心不眠,他都没有想过这天然的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他对钱对社会机制的解释,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解释的很好。他对诚实与美德深信不疑,但他只是简单的生活,没有什么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的思考瞬间,就像最早的人类开始思考人们的生存机制一样。
由这个樵夫,梭罗想到,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也会生活着人类的天才,尽管没有被发现,他们却在真实地生活着,思想虽未开化,但却深不可测。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这个社会需要公平,需要给任何人机会。
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当时就是很另类的人与事,所以惹来一些人的参观,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穷人、有奴隶,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乱者,有身体残疾而思想活跃者。有来寻欢作乐的,有来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来学谋生的,有来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么能生活下来,有来看看在野外的寝室厨房是怎样的,有来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风险最小也好给自己不再去奋斗找个事做。这些人全都认为梭罗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多数担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险,梭罗觉得他们这是庸人自扰。试想,我们所见所闻的大多不都是他们这些人吗?对死亡极其恐惧,单是恐惧所带来的害处,就让人身心俱疲,疾病渐生。生命何时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胁呢,社会怎样革新却改变不了这一事实,重要的还是在于精神上的勇敢与健康。可能拥有物质越少精神越丰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对此心存不满。
梭罗喜欢的访客,有孩童、散步的工人、渔夫、猎人、诗人、哲人,因为这些真诚的人,抛开世俗社会到野外是来寻求自由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诚哉斯言!在“快节奏”的今天,生活就像被按下了复制粘贴键,每天重复着平淡索然的内容。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当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这番诗意的表达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在那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周末,我静坐窗前,细细品读。没有珠圆玉润的藻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洗尽铅华的质朴。他平静的叙述总是给人以穿透心灵的洗涤和愉悦。渐渐地,让人卸下了身心的负累,远离了喧嚣的烦扰。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梭罗的木屋前,聆听这片湖的故事,品味着“向内生长,向外探索”的生活真谛。
向内生长,意味着我们要心怀笃定,热切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余秋雨认为:“水边给人愉悦,山地给人安慰。”在宁静的氛围中,我们往往更能获知自己真实的声音。王维隐逸山林,体会到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然闲适,柳宗元遭遇仕途蹭蹬之后依然坚守操行,感悟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恬淡自在。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式去生活,他就会勇于冲破现实的某些桎梏,去开辟活出真我的新天地,正如梭罗的小木屋。于是,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苦不再是贫苦,生活中属于自己的美好将渐次呈现。
向外探索,需要我们简化生活,使生活更为纯粹,从而得以在更高层面对人生、人性乃至人类的终极关怀作出有意义的思考。为了摆脱无聊琐碎世务的烦扰,梭罗追求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他写道:“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其实,探寻真理的路径有很多,可以坐拥书香,可以探幽揽胜,可以皈依佛道。而梭罗选择了归隐田园。生活的'有趣有很多种,追求生活的意义,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当你还没有想好要开始怎样的生活何不先简化生活,追寻真理呢?
初读《瓦尔登湖》这本书,不一定有所收获,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那种感觉确能使我有获得真理的快乐。正如梭罗在《阅读》中所说的那样:“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读完这本书,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思索是不同的,我以我心绘风景,风景迷人因我心。有思索的人生值得每个人去过。
“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如果说太阳是海子的名字,那么瓦尔登湖就应该是梭罗的名字。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有思索的生活,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世界上所有的遇见并非是偶然。生活愿并没有如安排那样的美好。久转奔波的生活,有时候会点缀出一点小欣喜。
原先听闻的伟大,终有一天降临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准备,向前走,生活就在那里,不远不近。早就听闻《瓦尔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华书店买来此书,是为了送给某个朋友看的。可却,生活却偏偏转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怀。因为世界上所有的遇见并不是偶然。
没有送出去的书,也不将有遗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读。
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阅读我觉得有必要写几句话了。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它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今夜月色依旧来临。我走在道路中央,没有人群。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我不遗憾,我欣喜遇见这本书,而认真的吸取了里面的精神粮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谓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边。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寻找宁静——读《瓦尔登湖》有感
那两年,时光像一条清澈的溪流在他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沐浴着冬日阳光的铺满松针的小径,那些在清澈湖水里游弋的银色鳟鱼;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时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还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桥,那串挂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当然,他一定会记得在田埂上挥动锄头的日子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他看着它融进土地,内心生出满足愉悦的情绪;在悠然荡漾于湖面的午后,他伸手轻轻拨动碧绿的湖水,一只细长的虫子摆着身子惊慌地跑开了。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抚摩这本《瓦尔登湖》,感受到一种令人震惊又无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两年的光阴离群独居,以证明人类实际上只需要最简单的物质资料即可过上正常而充实的生活。梭罗,他于简单的生活里寻觅着宁静,他心如明镜,涟漪不起。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淡定从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
或许,物欲横流的当今,人们已经遗忘了阿卡德米学院的林荫道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世的幸福”的争论;人们也许不屑于“荒山野屋间二三素心之人培养之事”的成就境界;人们也许偶然听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时低头一阵轻愁,终究还是匆匆而去。
是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们原本明澈的双眼,是喧嚣嘈杂覆盖了朴实和谐的自然之音。灯红酒绿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不安的灵魂游走在寂寞的都市里。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还有人忙碌地奔走,却陷入更茫然的空虚。我们在红尘里沉浮,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是何物?为何眼前总有漫天尘埃?
茫然间,窗外有一阵清风拂来,吹开桌头《瓦尔登湖》的书页。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袭来,我一声叹息,仿佛这一声叹息可以减轻我思索不得的苦恼。低下头,细细抚摩着右手粗糙的茧,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过了十八个春秋了。为名次痛苦过,为富足得意过,却终究未能参透生活的真谛。我望望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准不是在为更舒适的生活忍受着压在肩上的沉重担子?(范文网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关注心灵太少,所以,我们注定浑浑噩噩地走在路上,寻不得片刻宁静。
一千多年前,一个人写下这样几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龛上盛开的白莲,朗朗的声音清泉般滋润世人燥热的心田。他就是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第六代祖师慧能。若有这样一份境界,纵然山崩海摧,沙起云行,总得一份超然清幽。纵使在霰雪无垠的冬季,纵使哲人的脚步声已经远去,我依然记得瓦尔登湖碧绿、深幽的平静湖面。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每次抬头仰望天空,我知道这再也不是我们小时候居住的环境,然而只有在我们真正的家乡,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记忆。
春天,我走在麦田里,广阔的麦地似乎只有在蓝天下才突显的那么翠绿。田间的沟堑里长了一些春风吹过的小白花。麦田很大,我知道,再广阔的麦田,我从这头也可以走到那头,但是我还是只走到了麦田中间,老人说,人走累了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我知道我走了一路,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但我还是停了下来,躺在麦田中间歇了一歇,直到白云吹尽,村烟袅袅,不用田头有人喊,我知道要回家了。
夏天,我在进树林里,有人说里面有啄木鸟,于是我走进去一直在寻找,每次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我知道她一定在啄木头,似乎一点点的告诉我,她在哪,可是我就是找不到。我慢慢的往前走,看到一口枯井,我小心翼翼的探着头,我知道里面不会有宝贝,甚至还有蛇,因为我看到了井口长满了红色的野草莓,大人说,那是蛇吃的,小孩子吃了会中毒,我知道大人有时候也会骗人,后来我吃了一口,也没中毒,但我感觉我如果我再吃,有可能就会中毒,因为我心里还是害怕,我知道恶毒的事物都会用美好而艳丽的颜色去包裹。于是我倏然的跑出了树林,走回了家,我没有把吃野草莓的事情告诉父母。
秋天,我爬到了山上,人们都说这里站的高,看的远,这里其实就是一座荒山,红褐色的石头裸露在外面,熙熙攘攘的松柏布满了尘土,显的是那样的老气萧瑟,唯一的景色是这里有一片苹果园,不是红彤彤的苹果,结满的是青涩的'苹果。我知道她一定很酸,果农说,酸就是要收敛。可是这里却没有孜孜矻矻的秋收场景。我沿着山涧的溪流走,沙石都被时间打磨的那么圆润,我听到他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他在告诉我,原来他也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现在他却是这个样。
冬天,我哪也没去,就站在雪地里,看那绿皮的火车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驶过,异常耀眼。转那间,看到雪地里一条小动物留下的觅食的足迹,足迹是那么轻,那么浅,可是还是被我看到了,我知道,那一定是刺猬在走过。
是的,我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我走过了四季,却没走进你的心头里。我开始怀念小学里那颗一到冬天就白发苍苍的乌桕树,开始怀念一到夏天就果实累累的菜园地,开始怀念一到秋天就麦场地。我知道先生,那就是你的家乡。
我也知道等我老了,我也会怀念现在的城市,因为这里是我打拼地方,那里同样有不一样的麦地,不一样的啄木鸟,不一样的山,甚至还有我没有看过的大海,但我已经知道他们会是怎么样,这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岔开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近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平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1-03
《瓦尔登湖》读后感04-11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01-13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02-13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04-22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03-03
瓦尔登湖读后感集合15篇03-12
瓦尔登湖读后感(汇编15篇)03-12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4-24
阅读瓦尔登湖心得体会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