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书心得1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________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道德经》读书心得2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感受。而在微观上。
下面对《道德经》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一种自然存在现象。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
2、无为而无所不为”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无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不会游泳。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顺序。而不是给出“神造”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这一章里。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这一句话里。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较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从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体的宇宙,就是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较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社会科学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怨”更高层次的德”以德报怨”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较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较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道德经》哪个时期,总而言之。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参照系和任何道理来阐述“天地”不仁”这样的思想是摆脱了人类局限思维和个人情感的10个字。这是一句较高自然观的句子。
您发现的一切客观现象就被固化了这一参照系的正确上面,因此,较大的自然现象不应该有参照系。然而有参照系的事实是实证性的结果,换句话说实证的真理必需有参照系。1以什么为参照物将产生不同的视角效果,这是物理几何学浅显的道理。当您选择参照物或参照系时。
包括所有的数学、物理学、社会学范畴和方程式。因此,2人类对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个参照系下的结论。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类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对红移的错误理解,都是参照系统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当人类以宇宙整体为参照系和建立了动力、力动学说时,必然产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学说。
数学上是被称为悖论的问题。而我宇宙中心依据是根据力xx于宇宙中心的相对运动。当然,3至于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类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数学、物理证明在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一书上有更详细的实证性逻辑推导。
《道德经》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老子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较大的参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认为老子是具有无参照系的思想。也就没有偏见,这正是《道德经》较伟大之所在。无参照系,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
《道德经》读书心得3
老子,道德经,区区五千字,涵盖了众生所求的一切真谛,斗胆牵强附会一下:
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个字,细想来,它包涵了人生处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剖开来看。
宇宙观:从黄帝内经内容里看,它的本质就要求人与宇宙的轮回同一。顺者猖,违者亡。12字关系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规律行事,就象孙悟空永远要在如来的手掌心一样,无论你有多少变数,均在这一涵盖之中。
人生观: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为何物?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方法论: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细分析起来,水有三种特质:利万物不求回报、居众恶而谦下、柔弱而不争。
这些特质与我们今天的时事相暗合,它会影射出许多不合规律的行为。
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细细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谛,会对人对己均有裨益。
摒弃眼前,放眼长远;丢开功利,自在于心。
《道德经》读书心得4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书心得5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道德经》读书心得6
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感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教育者指出了教育总纲:教育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但是,教育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中国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能给我们教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学生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教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泉水!
《道德经》读书心得7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读书心得8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
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
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③,外其身而身存
④,非以其无私邪
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符合民众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9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书心得10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截止到这一章为止,我们是否发现老子的《道》(道德经的简略之称,下同)前四章布局是:
第一章——论道;
第二章——谈“无为”;
第三章——进一步谈“无为”;
第四章——论道。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罗列,我们应该可以隐隐地意识到,在第五章中,老子会再度回来谈“无为”。
于第四章论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继续接着谈了无为。
不仅谈了,而且还隐藏得比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举了当时生活中的两件事,借着这两件事,老子悄无声息地再一次强调了《道》这部经典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的一些自然现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夏天的阵雨。夏天的农村是非常忙碌的季节,天气的影响对当时农村的夏天的生产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晒,夏天温度高,日照充足,农民一般会抢时间将收割进来的稻谷晾晒干后入仓存储,作为整年度的口粮。
但是夏天的阵雨经常非常有趣,刚刚还是大晴天,一转眼一阵大风,一大片乌云,一声炸雷,雷阵雨说来就来了,然后晒谷场就像在打仗,大家纷纷忙着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现象是:经常是村子东头疾风骤雨,村子头却阳光普照。
因为农民已经喜欢了这种夏天的娃娃脸,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从不曾为此责怪老天不公平,更不会因为阵雨淋湿了稻子而咒骂老天不仁不义。
天就是这样,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该干旱就干旱,该洪涝就洪涝,从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会关照任何人!
冬天无论多冷,该下雪了,那么老天还是会送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寒冷进行到底,他丝毫不考虑天下有人会因为一场大雪而冻死于户外。
夏天无论炎热,日照继续猛烈进行,他从不曾顾及天下有人会中暑死亡于户外的高温环境。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老天只按自然规律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来:老天只是遵循着道来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谈及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古代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对其毕恭毕敬,虔诚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后,这货就成为了垃圾,随风飘,满地是。
老子在拿“刍狗”现象说明一点:天地无所谓仁或者不仁,天地待万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毕之后的'刍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占有它,顺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诚万分地扎出一只只的刍狗,只是为了祭祀用,祭祀之后,世人不认为哪一只刍狗是我的,哪一只刍狗是他的,那么能说世人对刍狗不仁吗?莫不是要把这些祭祀完毕之后的刍狗都收集起来,当柴火烧了才算是仁?
让事物顺着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驰,这不正是老子一再强调的无为吗。所以,得道明道的圣人,也无所谓仁或不仁,他们只是善于做一件事:无为,让百姓顺气自然地生活、顺气自然地发展生产与家庭、顺其自然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老子讲的第二件事:关于风箱(橐tuó龠yuè:风箱)的故事。
风箱,这玩意儿80后、70后一定见过,60后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镇街角那个铁匠铺里头,使劲捣鼓一下就能使炉火更加旺盛的东西。
老子不仅是圣人,更是一个思想者、哲学家,他总能透过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东西,洞悉一切深度隐藏的道。
老子认为风箱有三大特点:
其一、风箱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空气;
其二、风箱里面的空气是永远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风箱这玩意儿是越捣鼓,风就越多,风量就越大。
老子其实想说的只有一点:天地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风箱,好多事,你最好别捣鼓,越捣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难以治理;反过头来讲,你如果不去捣鼓这个风箱,那么那些风依然还是存在的,并不会消失,但是风不会扎堆一起出来,那么天下自然就宁静了。
无需继续解释了!
还是那两个字:无为。
《道德经》读书心得1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__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_欲如玉,__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经》读书心得12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说:如果你不是圣人,你就是动物。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以来,学者们最钦佩和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尚;不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也就是说,没有错误没有错,因为圣人认为他们的错误是一件大事,知道他们的错误立即找到纠正的方法,所以错误变成了乌有。后来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名言: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要求圣人对吗?先举几个例子。在古代,三皇尧舜禹当政时,政府前面都有一面鼓,供人们在击鼓后当面指出时政的弊端。朝野训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人员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三人至今仍被尊为治政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陈伯玉,每天都要反思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告下次永远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在他知道命运的那一年,前49年的`过错得到了纠正。经过50年的坚持,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侯赢得了人民的心。就连孔子也经常赞赏他。然后是曾子,他在论语中留下了一句名言,他说我三省五身。但他真的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绅士。
《孔子家语》里有一个故事,说曾子被父亲打了。被打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劝父亲停下来,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以为是孝顺。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入父亲的不义之中。听了之后,曾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参罪大了。谢谢你。在这个故事中,曾子先愚弄孝道,认为孝道,用老子的话说是不知道,是疾病;后来,他意识到孔子的错误是疾病,最后他纠正错误是不生病。”
从几个例子来看,无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必须重复三个过程,一个是普通人不可避免地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纠正错误;只有不断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升华,从平庸的毛毛虫羽毛到美丽的蝴蝶!
《道德经》读书心得13
在胡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经》。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大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不同的人读道德经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在读道德经时,从中收获的是一些成功之道,想必这和我正处在考研阶段,对成功极度渴求有关吧。接下来我将对自己的感悟结合考研谈谈个人感想,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激励。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考研也是一样,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时常受到别人的影响,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心,考研失败的人往往是不够专心致志的人。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很多同学到了考研的冲刺阶段,都容易疲惫和懈怠, 这个阶段能依然像刚开始复习那样有激情的人,一定的内心意志非常强大的。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好多同学到五月份还
没有下定决心到底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考研是考名校还是本校。成天幻想,对现状自怨自艾,对未来没有目标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时间在我们的纠结中就加速溜走了。
“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很多同学复习的时候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就想着拔尖,刚开始就挑战难题,结果反而挫伤了自己的信心。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一定要抓基础,抓细节,全方位复习,给将来的冲刺打好基础。
《道德经》读书心得14
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组织诵读《道德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本原。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讲述了以德为中心的人生观。德构成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行为的准则,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学生。
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自从诵读《道德经》以后,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15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书心得05-12
道德经学习心得03-13
道德经心得体会12-03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03-21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08-26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03-26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04-24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04-24
研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