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读后感

时间:2023-09-20 17:30:0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读后感

生物读后感1

  新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影响我国教育的一件重大事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正在或者已经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使中小学老师的一系列观念和行为得到了规范。对于新课程的改革绝不是仅仅换了一套教科书那么简单,而是关乎教育界的一次彻底性的改革和革命。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和广度的推进,课堂教学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合适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本质上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程度。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随着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广大的生物教育者,特别是老师都需要得到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对于新入职的老师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上好一节生物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老师把新课改简单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有的老师认为是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活动与交流当做新课改实施的典型事例;还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就是教学方法的重新改革。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片面和错误的。在这里我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首先是理念要新。面对新课改我们最先要更新的就是我们的理念。只有我们的理念新了我们才能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及体系。“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包括关注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例如:我们以前上课只是一味地把我们的学习目标灌输给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们一遍一遍的强调着知识点。但是,我们从来不关心一节课上完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新课改不仅要求知识目标的实现,它还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我们在讲《生物圈》这节课时,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圈为人类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让他们懂得和认识到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从而达到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的理念一定要新,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考验。

  其次是方法新。其实翻阅我们的书籍你可以看出,现在教材要求学习的知识点和我们当初上学时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内容几乎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方法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优秀的老师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现在我们决不能机械式的将知识强灌输给学生,学生知识被动地接收。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肯定是变化多样的。比如《减数分裂》这节课,以前我们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等老师把整个减数分裂的图像在黑板上画完了,学生也快睡这了。现在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黑板上画,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和黑板画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让学生剪接不同颜色的纸片来演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

  面对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模式并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同时,教师让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也是新课程能不能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生物读后感2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生物读后感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表里的生物》在读之前,我有数不清的疑惑:表里面会有什么生物呢?如果有的话,那会是什么呢?课文围绕这件事情讲了些什么呢?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课本。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作者)因儿时城里没有工厂而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父亲的表里却可以发出声音,所以他认为父亲的表里有活的生物。

  一天他想看看表里的“世界”却遭到了父亲的阻拦,这并没有减少他对表的好奇,反而更想看看表里的世界。

  一天,父亲也许见他太可怜,就把表拔开来给他看,却不许他动,但作者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许动表。

  父亲说:“那是因为这表里有一个蝎子一动就要折你。”

  他虽然吃惊,但也很高兴,因为这种事了作者的想法。

  本文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稚嫩的小男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我也要向小男孩学习学习,他那种求知若渴,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我在平时就是一个迷信权威盲从事实并不喜欢探究的人。我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像他那样才可以取得成功。

  快看!那书中有凶猛的剑齿虎、高大威猛的猛犸象、身躯娇小的小老鼠……

  这是什么书?那么有趣?这就是《远古生物大百科》。

  一天,我走进书店,看见的第一本书就是《远古生物大百科》。

  翻开第一页,只见有马头、马尾、马腿、马身的一个动物,就是鼻子非常特别——像一只袜子,有很多条纹,滑稽极了!让我捧腹大笑!它就是马的祖先。

  再翻一页,就是剑齿虎。只见它两颗牙齿就像一把锋利的镰刀,这牙齿咬住一头鹿的脊背,鹿疼得一大口浓血从嘴里喷涌而出,让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这就是老虎的祖先。

  继续往下看,一只不知放大多少倍的树懒,身高足足有六米多!快看!它用大爪子把树轻轻一推,树就倒了。它又用大嘴来啃咬树干,力大无穷!这是树懒的祖先?长颈鹿的祖先?还是……

  我赶紧把这本书买了下来,一回到家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走进了史前动物的世界。

  原来,在白垩纪,恐龙家族统治着地球。最可爱的`是鹦鹉龙,它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为了小鹦鹉龙健康的成长,妈妈带着它向更安全的地方迁徙。白垩纪的恐龙可多了!有霸王龙、三角龙、翼龙、海拉尔龙。它们有的高大威猛、有的背部长满尖刺、有的行动灵活、有的行动迟缓。

  这本书对我来说,实在太有趣了,特别吸引人,把我带进一个奇特的世界。我会把它好好珍藏!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寒假里我看了《史前生物档案》这本书,这本书向我们讲述的故事。

  地球的历史被划分成了好几个阶段,从距我们最远的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距我们最近的新生代,每个代都被分成了好几个纪,每个纪都历经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的是地球上的生物从最初的有硬壳的生物进化到哺乳动物。

  在最早的古生代,是没有恐龙,也没有哺乳动物的,有的只是早期生物,比如说奇异虫、双笔石、头甲鱼等等这些有硬壳的生物,在古生代末尾才渐渐有了恐龙的足迹……到了中世纪的,出现了三叠纪生物、侏罗纪生物、白垩纪生物,而恐龙,就是在三叠纪时期开始出现的,这时也慢慢的出现了哺乳动物,到了侏罗纪时,已经是恐龙在统治着这个地球了,这时的恐龙品种繁多,有鱼龙、滑齿龙、翼手龙、剑龙、冠龙……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已经全部灭绝。到了新生代,我们人类的远祖开始进化,大型的哺乳动物和巨大的食肉鸟类在这一时期出现,在冰河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冰川和哺乳动物,人类出现!

  读完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识和乐趣,特别是有关恐龙的进化和种类,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同时也让我更加清楚了地球几亿年的进化是多么的复杂,人类的出现是多么的可贵啊!

【生物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物培训总结05-05

生物自我评价07-26

生物实习报告02-18

生物教育实习总结03-25

生物教研活动总结11-19

生物实验课心得12-22

生物工作总结11-03

生物专业实习报告02-19

生物专业的实习报告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