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读后感

时间:2023-10-09 18:15:0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走近经典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近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近经典读后感

走近经典读后感1

  根据县局安排,经胡股长推荐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教育精华《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只读到第一辑第二节,就是这两节内容刷新了我对学校、教师的认知,朱教授用他那诗词一般的语言阐述了他心中最理想的学校、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每每读到都让我心潮起伏,收获颇多。

  其中第二节的“我心中理想的教师”这一内容是我感受最为颇深的,朱教授说: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远,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理想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里。想想自己曾经也有理想,也有梦想,但浑浑噩噩几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理想和梦想都已被时间所淹没。拜读了朱教授的教育精华后,我认为自己必须重新拾起自己最初的梦。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地让自己更优秀。

  书中说道理想的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最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我认为朱教授的说法是根植于教育土壤最完美的解释了什么是最理想的教师。我决定以后用这样的“镜子”来检视自己的工作,自我的责任感和爱心及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对照这样的理想教师我才发现自己距离真正的优秀还有很远很远,但我愿意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克服现实缺陷,慢慢朝着原有的教育目标前进,期望能离理想教师更进一步。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和挑战的人。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准备,随时准备着挑战困惑,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的人生极限。人的追求往往是无止境的,有自信心的人,能够通过自强不息的挑战将困难和自己心中的情性踏之脚下。挑战困境的同时,挑战人本身这一屏障,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オ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走近经典读后感2

  《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使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视事业高于一切,无私奉献、不畏强暴的陶行知爷爷。

  这本书介绍了陶行知爷爷的一生,主要讲述了他生在旧社会,从小就立志报国,让中国人摆脱穷困和落后。长大后,社会的腐败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他一面用教育来改变国人的思想,一面为民主中国而奋斗······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曾和同学谈论过长大以后干什么,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以后去外国当专家,在外国定居。因为中国实在太穷了。”陶行知爷爷却不以为然,他说:“无论中国再穷再落后,但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一个小孩子能说这样的话,可见陶行知爷爷是多么爱国。

  陶行知爷爷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一次演讲时他说过,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即使学了也是学而不化,如果学生能自愿地学习,就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对《四块糖》这个故事特别有印象,还记得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巴砸了另一个男同学,陶校长看见了,连忙制止,叫王友放学后来他的校长室。放学了,王友来到校长室,见陶校长还没来,便默默地等着。

  陶校长来了,他掏出一块糖对王友说:“我叫你放学后来我的校长室,你很准时,所以我奖励你一块糖。”他又说:“我刚才叫你别砸你就不砸,说明你很懂事,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很是疑惑。

  陶校长又说;“我已经了解了事情,是那个男同学先欺负女同学的,你用泥巴砸他说明你很正直,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伤心的哭了,惭愧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吧,即使他欺负女同学,我也不能用泥巴砸他呀!他毕竟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呀。”陶校长又奖励他一块糖果。就这样陶行知爷爷用了四块糖就让王友认识到错误,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真是奇特有效,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爷爷的`故事深深的教育着我,我要向他学习。原来的我很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嫌中国不发达。但我读完《走近陶行知》后,知道了要想让中国发达,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走近经典读后感3

  婴儿靠优质乳汁的哺育发能健壮,青年靠精神食粮的丰富方能长足发展。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个朝代,阅读是获取精神养料的极其重要,极其有效的途径。

  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对自然、社会、文学艺术、古代、现代的、东西方的读物,都要有所涉猎,开阔视野,这对我们十分有利。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学习繁重,一定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走进经典一书就是为我们高中生度生订作的。它让我们轻松地去阅读,获取全面的知识,作为我们高中生,很有必要去读这本书,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走进经典的.编者们有这样一个信念: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果。所以,这书没有从文学史的角度,也没有从科学史的角度去编排,它的特点是“散”,意在让学生广为涉猎,接触不同的知识。

  我手中的这本走进经典编排上分20个部分,有浪漫诗情,盛唐之音,至美纯情,纯真年代,品味苦难,挑战生活,科学精神,……

  在每一章节前,都有一段文字介绍标题的含义和所例文章的特点,在每一章节后,都有“知识卡片”介绍所例范文的作者的情况和作品的内容。这种编排,让我对此书很有兴趣,为它的创意,更为书中的内容。

  在“浪漫诗情”这一部分里,摘抄了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夜阑人静,我品着香茗,默默地念着这首诗,一丝伤感,一丝宁静,感受着那份诗情,那份浪漫,那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在“刀光剑影”中,节选了二月河的雍正王朝,看着作家笔下的这一王朝,又回想着历史上的这一时期,感觉到了一丝差异,不过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更能打动我,使我震撼,让我感受清王朝卓越的历史。

  在“源头活水”中,摘录了中华五千年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经典,诗经的诗句朗朗上口,歌颂的都是最平实的东西,五千年之诗国皆饱受“诗经”的滋润哺育,我不禁也念到“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谁说历史与现代不能相容,五千年风雨过后,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出那永不干枯的文化血脉,在“荒诞的存在”中,我接触到了从未涉猎的荒诞剧。没有完整连贯72d8的剧情,有的只是零乱的舞台形象,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胡言乱语,极度夸张,违反逻辑的行为状态,这就是荒诞剧,不过,看了两则莫名奇妙的荒诞剧节选后,细细回味,倒也能感受到这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闹剧也有另一层含义。

走近经典读后感4

  “樱桃杨桃亦香甜,不如小陶乐开怀。学习行知好习惯,陶花朵朵沁心田。”读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对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孟禄先生和杜威先生。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我了解到陶行知是一个爱国、爱满天下,求真、有思想的伟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凭借着他爱满天下、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怀抱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学习、实践的道路,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是个爱国人士,除了将毕生心血致力于教育外,还大力支持革命。在一次与同学的谈话中,陶行知和他们谈起长大后有什么志向时,有人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到外国当教授”。陶行知听了很不快:“为什么你不回中国?”那人说因为中国太穷太乱了。当时,陶行知就怀有胸怀大志:将来学成之后,回国让每个人都受到教育。可见,一颗报效祖国、爱国的心灵从小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们能免受战乱的影响,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他要让人们从封建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在与孩子的接触下,陶行知越来越爱孩子们,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包括对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有人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陶行知却说“孩子是现在祖国的主人,现在做不好主人,将来也做不好”。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超越了对亲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物质、精神了。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打人了,陶行知竟还给孩子四颗糖。第一颗糖是因为孩子准时来到;第二颗糖是因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颗糖是因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为打的那个人欺负女孩子;第四颗糖则因为那孩子主动认了错。相信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对孩子和蔼可亲的爱,错了也不责怪他,而是鼓励孩子的正直善良,用亲切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正是如此爱满天下,教导亲切……

  陶行知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高大永驻,精神光照千秋。轻轻地您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那满满的爱,永不磨灭;轻轻地您倒了,树立起来的那份爱国情怀,坚韧不拔……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学做“小陶子”吧!

走近经典读后感5

  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一章章感人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牵手你我,与爱同行”这一章,让我看到了许多爱的奇迹。

  你相信一个人能感动一座城市吗?你必须相信,因为孟祥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寒风凌洌的冬日,这位年青的军官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江水中,用尽全身力气将女子托出水面,而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年仅28岁的生命。这位年轻的解放军叔叔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奋不顾身,什么是舍己为人!

  你相信会有一位老奶奶有家不回、省吃俭用只为建一座福利院吗?你必须相信,因为洪云兰就是这样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洪奶奶就起床烧水、煮饭、洗衣、扫地,服侍孤寡残疾人穿衣、洗脸、梳头,而她自己却只草草的扒几口咸菜早饭,接着又到山上的果园和菜地劳动。她从不求回报,一心只为付出,洪奶奶就像一泓爱的清泉,流在世间温暖人心。洪奶奶的奉献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无私!

  我想,和谐就是像孟祥斌叔叔一样,在普通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写下不平凡的人生,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我想,和谐就是像洪奶奶一样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幸福,把不相识的人当作朋友,彼此牵起手来给予温暖的力量。

  老师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邦,在我们的社会中需要互助,需要付出,需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和谐之美。

  如果我们平时坐公交车,多起身让座给更需要的人;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开车时,多一点礼让、少鸣一声喇叭,那就是和谐。

  如果我们多一点文明,多一点礼貌,自觉地说好每一句话,做好每一件事,不随口说脏话,不随地扔垃圾。那就是和谐。

  如果我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谅解,原谅别人的失误,多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创造美丽与温馨的生活。那就是和谐。

  和谐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桥,需要一滴滴晶莹的露珠汇集才能构出它,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携手,才能让和谐撒满我们的身边,让明天更加美好!

走近经典读后感6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独苗,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送给太太吃,家人还夸我懂事;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但买回来后又不玩了;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个个好吃的,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觉得不好吃,就一直搁在那儿。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经典读后感7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走近经典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走近读后感】相关文章:

背影读后感06-27

《边城》读后感06-27

春酒读后感08-11

简爱读后感01-07

《恶意》读后感01-10

《人生》读后感02-01

《皮囊》读后感02-27

项链读后感02-27

《刀锋》的读后感02-27

走近经典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近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近经典读后感

走近经典读后感1

  根据县局安排,经胡股长推荐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教育精华《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只读到第一辑第二节,就是这两节内容刷新了我对学校、教师的认知,朱教授用他那诗词一般的语言阐述了他心中最理想的学校、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每每读到都让我心潮起伏,收获颇多。

  其中第二节的“我心中理想的教师”这一内容是我感受最为颇深的,朱教授说: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远,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理想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里。想想自己曾经也有理想,也有梦想,但浑浑噩噩几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理想和梦想都已被时间所淹没。拜读了朱教授的教育精华后,我认为自己必须重新拾起自己最初的梦。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地让自己更优秀。

  书中说道理想的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最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我认为朱教授的说法是根植于教育土壤最完美的解释了什么是最理想的教师。我决定以后用这样的“镜子”来检视自己的工作,自我的责任感和爱心及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对照这样的理想教师我才发现自己距离真正的优秀还有很远很远,但我愿意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克服现实缺陷,慢慢朝着原有的教育目标前进,期望能离理想教师更进一步。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和挑战的人。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准备,随时准备着挑战困惑,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的人生极限。人的追求往往是无止境的,有自信心的人,能够通过自强不息的挑战将困难和自己心中的情性踏之脚下。挑战困境的同时,挑战人本身这一屏障,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オ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走近经典读后感2

  《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使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视事业高于一切,无私奉献、不畏强暴的陶行知爷爷。

  这本书介绍了陶行知爷爷的一生,主要讲述了他生在旧社会,从小就立志报国,让中国人摆脱穷困和落后。长大后,社会的腐败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他一面用教育来改变国人的思想,一面为民主中国而奋斗······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曾和同学谈论过长大以后干什么,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以后去外国当专家,在外国定居。因为中国实在太穷了。”陶行知爷爷却不以为然,他说:“无论中国再穷再落后,但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一个小孩子能说这样的话,可见陶行知爷爷是多么爱国。

  陶行知爷爷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一次演讲时他说过,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即使学了也是学而不化,如果学生能自愿地学习,就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对《四块糖》这个故事特别有印象,还记得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巴砸了另一个男同学,陶校长看见了,连忙制止,叫王友放学后来他的校长室。放学了,王友来到校长室,见陶校长还没来,便默默地等着。

  陶校长来了,他掏出一块糖对王友说:“我叫你放学后来我的校长室,你很准时,所以我奖励你一块糖。”他又说:“我刚才叫你别砸你就不砸,说明你很懂事,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很是疑惑。

  陶校长又说;“我已经了解了事情,是那个男同学先欺负女同学的,你用泥巴砸他说明你很正直,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伤心的哭了,惭愧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吧,即使他欺负女同学,我也不能用泥巴砸他呀!他毕竟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呀。”陶校长又奖励他一块糖果。就这样陶行知爷爷用了四块糖就让王友认识到错误,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真是奇特有效,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爷爷的`故事深深的教育着我,我要向他学习。原来的我很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嫌中国不发达。但我读完《走近陶行知》后,知道了要想让中国发达,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走近经典读后感3

  婴儿靠优质乳汁的哺育发能健壮,青年靠精神食粮的丰富方能长足发展。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个朝代,阅读是获取精神养料的极其重要,极其有效的途径。

  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对自然、社会、文学艺术、古代、现代的、东西方的读物,都要有所涉猎,开阔视野,这对我们十分有利。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学习繁重,一定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走进经典一书就是为我们高中生度生订作的。它让我们轻松地去阅读,获取全面的知识,作为我们高中生,很有必要去读这本书,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走进经典的.编者们有这样一个信念: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果。所以,这书没有从文学史的角度,也没有从科学史的角度去编排,它的特点是“散”,意在让学生广为涉猎,接触不同的知识。

  我手中的这本走进经典编排上分20个部分,有浪漫诗情,盛唐之音,至美纯情,纯真年代,品味苦难,挑战生活,科学精神,……

  在每一章节前,都有一段文字介绍标题的含义和所例文章的特点,在每一章节后,都有“知识卡片”介绍所例范文的作者的情况和作品的内容。这种编排,让我对此书很有兴趣,为它的创意,更为书中的内容。

  在“浪漫诗情”这一部分里,摘抄了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夜阑人静,我品着香茗,默默地念着这首诗,一丝伤感,一丝宁静,感受着那份诗情,那份浪漫,那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在“刀光剑影”中,节选了二月河的雍正王朝,看着作家笔下的这一王朝,又回想着历史上的这一时期,感觉到了一丝差异,不过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更能打动我,使我震撼,让我感受清王朝卓越的历史。

  在“源头活水”中,摘录了中华五千年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经典,诗经的诗句朗朗上口,歌颂的都是最平实的东西,五千年之诗国皆饱受“诗经”的滋润哺育,我不禁也念到“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谁说历史与现代不能相容,五千年风雨过后,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出那永不干枯的文化血脉,在“荒诞的存在”中,我接触到了从未涉猎的荒诞剧。没有完整连贯72d8的剧情,有的只是零乱的舞台形象,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胡言乱语,极度夸张,违反逻辑的行为状态,这就是荒诞剧,不过,看了两则莫名奇妙的荒诞剧节选后,细细回味,倒也能感受到这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闹剧也有另一层含义。

走近经典读后感4

  “樱桃杨桃亦香甜,不如小陶乐开怀。学习行知好习惯,陶花朵朵沁心田。”读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对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孟禄先生和杜威先生。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我了解到陶行知是一个爱国、爱满天下,求真、有思想的伟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凭借着他爱满天下、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怀抱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学习、实践的道路,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是个爱国人士,除了将毕生心血致力于教育外,还大力支持革命。在一次与同学的谈话中,陶行知和他们谈起长大后有什么志向时,有人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到外国当教授”。陶行知听了很不快:“为什么你不回中国?”那人说因为中国太穷太乱了。当时,陶行知就怀有胸怀大志:将来学成之后,回国让每个人都受到教育。可见,一颗报效祖国、爱国的心灵从小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们能免受战乱的影响,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他要让人们从封建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在与孩子的接触下,陶行知越来越爱孩子们,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包括对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有人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陶行知却说“孩子是现在祖国的主人,现在做不好主人,将来也做不好”。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超越了对亲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物质、精神了。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打人了,陶行知竟还给孩子四颗糖。第一颗糖是因为孩子准时来到;第二颗糖是因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颗糖是因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为打的那个人欺负女孩子;第四颗糖则因为那孩子主动认了错。相信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对孩子和蔼可亲的爱,错了也不责怪他,而是鼓励孩子的正直善良,用亲切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正是如此爱满天下,教导亲切……

  陶行知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高大永驻,精神光照千秋。轻轻地您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那满满的爱,永不磨灭;轻轻地您倒了,树立起来的那份爱国情怀,坚韧不拔……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学做“小陶子”吧!

走近经典读后感5

  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一章章感人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牵手你我,与爱同行”这一章,让我看到了许多爱的奇迹。

  你相信一个人能感动一座城市吗?你必须相信,因为孟祥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寒风凌洌的冬日,这位年青的军官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江水中,用尽全身力气将女子托出水面,而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年仅28岁的生命。这位年轻的解放军叔叔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奋不顾身,什么是舍己为人!

  你相信会有一位老奶奶有家不回、省吃俭用只为建一座福利院吗?你必须相信,因为洪云兰就是这样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洪奶奶就起床烧水、煮饭、洗衣、扫地,服侍孤寡残疾人穿衣、洗脸、梳头,而她自己却只草草的扒几口咸菜早饭,接着又到山上的果园和菜地劳动。她从不求回报,一心只为付出,洪奶奶就像一泓爱的清泉,流在世间温暖人心。洪奶奶的奉献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无私!

  我想,和谐就是像孟祥斌叔叔一样,在普通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写下不平凡的人生,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我想,和谐就是像洪奶奶一样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幸福,把不相识的人当作朋友,彼此牵起手来给予温暖的力量。

  老师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邦,在我们的社会中需要互助,需要付出,需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和谐之美。

  如果我们平时坐公交车,多起身让座给更需要的人;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开车时,多一点礼让、少鸣一声喇叭,那就是和谐。

  如果我们多一点文明,多一点礼貌,自觉地说好每一句话,做好每一件事,不随口说脏话,不随地扔垃圾。那就是和谐。

  如果我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谅解,原谅别人的失误,多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创造美丽与温馨的生活。那就是和谐。

  和谐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桥,需要一滴滴晶莹的露珠汇集才能构出它,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携手,才能让和谐撒满我们的身边,让明天更加美好!

走近经典读后感6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独苗,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送给太太吃,家人还夸我懂事;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但买回来后又不玩了;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个个好吃的,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觉得不好吃,就一直搁在那儿。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经典读后感7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