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12-19 17:27:2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15篇(推荐)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15篇(推荐)

《活着》读后感1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作者余华用他那冷冰冰的笔调让我们亲眼目睹少爷福贵的荒唐,导致家族被破产后和艰难的过程。又给了我们美好的希望,让有庆长跑比赛获得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让某些时刻充满着快乐与温情。可就在结束之时,余华毫不犹豫,让角色迅速死去,毫无征兆,只留下一个错愕的神情。

  有庆是第一个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坚强的母亲说道,大多数人在这时候一定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完全丧失希望,但福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使有庆难堪。他喜爱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长跑第一名。我本以为悲剧即将结束,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正当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触手可及时,有庆却突然死去。就像我们知道的很多社会底层人们一样,有庆的血型不幸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谬,活活把血抽干至死。可那又如何?谁又会理睬一个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从有庆死后,他家中的所有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就如同一个说不清永远解不了的诅咒。最终只留下孤独的福贵和一头也叫作福贵的老牛。

  余华作者写这本书不禁让我有些战栗,薄薄20万字,却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一时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许多道理,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忍受的苦难,还要学会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艰难和幸福,富贵与贫困。又像电影《我的姐姐》里的姐姐述说的人迟早都会变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将会带来的节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贵一样伴随着死亡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2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相信所有读完《活着》的读者还都能记得这本书带来的心理恐惧经历。

  余华冷静地叙述着生活的残酷,他就像一个理智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温情脉脉的仁义假象中解构出来。每一次看到富贵可能会往美好方向发展的时候,作者紧接着都会无情地把这些幻想一一击破,甚至可以说是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将富贵推到了更加悲惨的境地。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强烈的情感冲击着,迫不及待地将整本书读完,阖上书本,胸口似乎被几大团棉花堵着,悲恸到了极致,只能无言。很难想象在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那些事情的情况下,我这个八零后竟然会被感染到了如此境地。看完了这本书,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挥之不去,是悲哀,是压抑,是无奈,又或者是其他,无话可说,言语在此苍白无力。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又如此顽强,就像富贵在经历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后还能和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或许这样的'苟延残喘已经不是悲剧所能形容,可是痛苦到了极致就带来了麻木,之后人反而得到超脱。

  对于富贵而言,他不会考虑“人活着为了什么,人为什么活着”这样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大问题,活着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余华似乎要告诉我们: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读后感3

  “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事情活着。”余华如此写道,我感到有些寒冷,虽然我找不到任何理由来反驳这句话。

  一般来说,人睡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一切逐渐增多。作者在这篇杰作里表达于此相反的观点,人在童年的时候是拥有一切,然后慢慢的失去一切,最后老无所依地死去。如此去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未免过于残酷,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拥有富贵,有一个“上辈子嗷了一生”才有的好老婆。然后所有的一切一点点的离他而去,作者作为这个故事的上帝是否无动于衷,还是说从一开始一切便已失控。不管如何我看到有庆那样死去的时候心里格外难受。金庸说他在写某些情节的时候会痛苦,余华也会为了主角而哭吗?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如作者所说“是深感幸福”?不想讨论意义之类的,但只是为了把“一个故事讲得如此之好”是否能够让人接受,不过最有趣的`是主角的名字居然叫做“富贵”。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就是一切,那么这么小说这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脚了。但萨特还说过“人的全部意义在于行动”为何在这个故事里却是如此的无力?我们无法将其归结为时代,不然这本书就右倾得太厉害。我只能说余华同志隐藏得太好,作为一个纯粹的讲述者,他无可挑剔,能够将语言运用得如此本土化,不做第二人想。全篇没有看到作家跳出来评论,只是为了故事而故事。不管怎样,我愿意给这本小说以极高的评价,我没有看过余华其他的作品,但这部《活着》无疑已有了名著的水准。

《活着》读后感4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每天看着太阳,感叹道:我还活着,真好。活着如此美好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你走出困难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挫折并不可怕。当你帮助他人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成功是多么骄傲。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看待生活,体验生活。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活着》读后感5

  活着与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而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此事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几乎是几千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自己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地主的儿子,每天挥霍家中的积蓄。尽管有了妻子,可他依旧吃喝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父亲,就连妻子及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人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母亲及年幼的凤霞相依为命。这时的福贵才体会到这生活的艰辛。命运本来就非常不公平,只要内心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去努力,命运就一定会对你产生奇迹。

  谁知,刚幸福不久,命运对福贵更不公平了。妻子与他的儿子相继死去,凤霞也成了聋哑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

  当我合上这本沉重的黑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福贵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此事的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活下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读后感6

  深夜用两三个小时读完余华的《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痛!全文没有过多的抒情,作者的情绪全靠富贵的一生带动,作为读者我的心也特别的.沉闷,其中的几段读的已是眼泪溢出。有谁能评价说福贵的一生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他如果是幸运的那他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远去就幸运吗?如果说他命苦不幸运,那他差一点就被地主的地位给害死,这能算不幸运嘛?所以说,我们也根本没有办法去判定富贵这一生到底应该算作什么???只能说:人各有命,富贵在天!

  这本书读起来会让现代人发出更多的沉思,会感谢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的负面影响!在农忙的一个中午,我走进一家敞开大门的房屋去找水喝,一个穿短裤的男人神色慌张地挡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地替我打上来一桶水,随后又像耗子一样窜进了屋里。

  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会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

  这两句话是我看懂了却不想懂的。活着却想死了一样,重复的日子,好没朝气,很多人活的像行尸走肉,生活渺茫!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活着,从来都不知道!

  文中富贵的那一点点幸福,让人记忆深刻,像儿时得到心爱的玩具,以小见大,从一个县城一个村子,富贵经历的不同时代,他的遭遇,现象那个时代的中国令人惋惜又令人无奈。

  “本身临其境,何谈感同身受”阅读之后不免让我想起儿时,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幸运的。

  “别无病呻吟了,活着吧”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着,我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仅此而已!

《活着》读后感7

  开头:三个小时,嬉闹间也许转身而逝,但同样是转眼而逝,我却读完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了解了什么是"活着".

  其实对于什么是活着,不用读也有感,因为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可是读过它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活着",什么是最朴实的活着,什么是最真实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普通的一生。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这一切趋于平静时,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外孙苦根也离他而去……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体会着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感觉,使晚年的他能够平静地讲述这一切。小说通过一系列死亡来体现"活着"的价值的写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活着或许是一场游戏,只不过它真实地连自己都分辨不出;或许真的有上帝,让人们感受希望到失望,快乐到悲伤,理想到现实。亦或许,万物只是为了冲淡时间的寂寞,陪伴它的流逝。这便是一个产生并禁锢于人类文明的思想所能想到的,其他的一切,便无从知晓了……

《活着》读后感8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可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当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异常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当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应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我走向新生,使自我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我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我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我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理解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以往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理解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读后感9

  在这个初春,我得到了一本书,是我弟弟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是余华的小说《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时候,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知足常乐就是幸福!

《活着》读后感10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一本薄薄的书,让我只用一两天就能看完的书,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却一直持续着。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而又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的动荡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的人亲近的人还陆续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金钱、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与他为伴。但尽管这样,他还是友好地去面对这个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似乎都变得那样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也能平静、清醒地去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情。

  而读到家珍的死去,这是我看到所有生离死别段落中,最宁静,也是最真实的一段。我想,人活一生,总会承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而多年以后,经过岁月的历练,沧桑的经历,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我们又是否可以面对着那些伤痛的记忆娓娓道来呢?

  这个世界的却有些不公,有人生来就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而有人却要像福贵一样,面对黄土,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而面对这样的不公,我们终要在内心去寻找思想上的解脱,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经历,我只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地去实现它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11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父母,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孙子苦根相继离开人世。最后福贵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共度余生,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但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令我最钦佩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个人的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面对苦难,福贵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心如刀绞的呻吟。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不正是当代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吗?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过大,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难以承受,还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上的压力而得了抑郁症、做出偏激的事情、寻死……

  令人心痛的是这已经是当代人们生活中很真实的写照了,比如高考生高考完后因为考试失败跳楼自杀,有的人为爱寻死……如果他们能像福贵这样的坚强,也许就不会酿成这么多的悲剧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活着就应该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也是一门艺术。

《活着》读后感12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活着》讲述了一名叫福贵和他周围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福贵年轻时因为赌博从富家的纨绔子弟沦为身无分文的农民,然后在抗战时期被抓去抗战,经历了非人的折磨,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幸运的是,迎来了红军,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在福贵晚年的生活中,他以及他的下一代遭遇了一系列的突发意外,使他明白了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福贵的一生正是当时那个年代所有社会底层人民所经历过的一生,娶妻生子,辛苦持家,然后生老病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你如此平庸度过,总会给予你意料之外的东西,战争,阶级斗争,突发意外等,总会在生活的'某一个时间来临让你措手不及。在那个年代,人们饱受饥饿,战乱,矛盾,争夺,尊严之间的选择与抉择,最终只是为了“活着”!

  无论人们身处在哪个年代,终归逃不了生活的洗礼。过去,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到处奔波;现在,人们为了精神愉悦日常消遣。终归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究竟有没有想过人到底从何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福贵坎坷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这些都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可以被打压,但是不能被打败,要努力,勇敢的活着。或许,人们活着就是为了自身而活,而不是为了人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如果要说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为自己而活,并且活的精彩,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活着》读后感13

  几天时间把余华早期的小说《活着》看完了,看介绍说是长篇小说,实际上是很薄的一本书,相比之下,可能像《子夜》《家》《春》《秋》这种才是长篇小说。

  说回《活着》,读完后心情很沉重、压抑,虽然是小说,但我感觉更像是纪实类文章,小说主人公福贵他身处的时代,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很悲惨。我以为,实际生活中会有比福贵遭遇更悲惨的同胞。

  读福贵的故事,我想到家中的'长辈们,同样是经历了国共内战,解放后的一系列动荡,人民公社、大炼钢、文革,再到改革开放,长辈们后来的生活当然是更好了,他们经历的那些事情,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影响,作为子女、作为晚辈,却几乎不知一二,以晚辈们的人生阅历,即使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毕竟不是亲历者,不可能有切身体会,只能凭想象,比较遗憾的是,经历那些事的长辈们,通过文字、通过口述记录下来的,目前来看,太少了。我也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内心,知晓他们的想法,尤其是身边的长辈们。

  想起三年前在香港书展龙应台的讲座,不知道当时她的讲座有没有影响到当时在场的听众们,他们回去后有没有去跟家族中的长辈了解上一代、上两代的故事,或者说有没有民间的人士在推动去做类似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14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中午不睡觉再来看一遍这本书。

  想想真可笑,福贵年纪大了才正经起来,年轻的时候最不是人。可在这一家子里却是活得最长的。嫖赌输光家里的一百多亩地把老子气死了,好容易悔过了,想好好过日子,被拉壮丁上战场了,别人打仗死的死,伤的伤,他躲在坑道里一直撑到被俘虏被解放。回家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媳妇家珍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给县长媳妇献血,死了。女儿凤霞生孩子,产后大出血死了。女儿死后没多久,得了软骨病的媳妇也跟着死了。再接着,女婿万二喜被水泥板砸死了,外孙苦根发烧了吃顿豆子,撑死了。

  噩耗一个接一个,总没有时来运转。苦根也死了十年了,这世上只剩福贵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了,枕头下放了十块钱,不怕没人收尸了,整个村的人都知道他要埋在哪儿了,不怕埋错了地了,活着这么苦,为什么不去死呢?可能贤惠的家珍,孝顺的凤霞,年轻的有庆,老实的二喜,懂事的苦根,这些人都埋进坟里了,总得留个人来念想,也可能他们都死光了,再活着也不会再有更难过的了,也可能买的那头老黄牛还在,两个老人的怎么也得相互做个伴,谁都不好死在头里吧。

  又哭得鼻涕眼泪横流,不开心。

  人就是很奇怪啊,明明知道终点就是死,可无论如何也不想死,明明活着就是受苦,苦难一桩一桩,接踵而至,可还是想挣扎,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吧。

《活着》读后感15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他人活,更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享受所谓的物质生活而活,我们活着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为我亲眼见了亲人是如何离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当时我只有十岁,但从亲人们的痛心与悲伤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时的我开始有了对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余华在《活着》这本书中表现的死亡更让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惨烈、或失望的死,无一不让人思考生的意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家中破产,先后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随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将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认为他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漫长黑暗的时代,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虽然亲人相继逝去,但他乐观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活着不是最大的幸运吗?

  余华说“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责任,忍受现实的幸福或苦难。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他们忍受不了生命的责任,所以生活充满了负能量,他们只看到了现实的苦难,却忘记了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忘记了活着可以欣赏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爱与幸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真切的意识到活着就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活出精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等到哪一天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心得04-14

《活着》阅读心得04-18

活着读后感01-11

《活着》读后感12-26

《活着》读后感范文05-10

活着优秀读后感08-25

【实用】《活着》读后感11-08

(精华)《活着》读后感11-11

《活着》读后感【优选】12-19

余华的《活着》心得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