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经济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1
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好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可以使在我们大脑里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20xx年里,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每读完一本书,都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分享我自己的心得,我也希望,用输出倒逼输入,提高我阅读的效果。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我20xx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在20xx年写的《读懂中国经济》。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我国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国经济今后该如何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针对克里格曼教授提出的疑问: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没有什么奇迹可言,因为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的典型观点,它忽视了东亚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蔡昉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国经济发展经历的重要阶段刘易斯发展阶段(二元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相对过剩,一直在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结构适宜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给,没有发生边际报酬递减,我国发展了符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有了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
在分析了我国经历的刘易斯发展阶段后,蔡昉教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20xx年左右普工的工资大幅度上涨,继而到20xx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出现净减少,得出了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拐点,开始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长手段的索洛增长。在分析中,他区分了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提出我们应该从供给侧发力,而不是在需求侧进行刺激。
在之后,蔡昉教授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仍然有很多潜能和短板。户籍城镇化率明显偏低,社保不健全,全国性的统一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企业间、在东中西部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雁阵模型可以有国内版,还需要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参与率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
这本书无遗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从刘易斯发展阶段到新古典发展阶段的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逻辑,坚定发展信心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心得。美好的生活从阅读开始,希望我们一起,在20xx年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2
提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国企的改革。国企为什么要改革,到底该怎么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做了阐述,观点不一,最近读罢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受益匪浅,下面分享下我的心得体会。
国企的改革之路,是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成果举世瞩目。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中国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近年来却饱受腐败、效率低下、巨额亏损等问题的诟病。同时,众多国企依旧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依靠垄断权力攫取高额利润,这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开放精神格格不入,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之间存在摩擦与冲突,解决办法:要么从一个体系彻底过渡到另一种体系;要么完全恢复原来的体系。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证明行不通,那么国企改革之路只有一往直前,绝不能走回头路。
那么国企改革到底该如何进行?中国从1978至今还没有完全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尚未解决。林毅夫先生认为,一直以来,国民经济存在“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活—乱”循环。因此,银行商业化与利率市场化,是化解这一问题的两大关键法宝。通过给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让银行根据企业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则可以有效降低呆坏账。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依靠行政来获得低息贷款,效率低下占用大量社会资源。
同时,中小国有企业,其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由于包袱较小,依靠经营其土地资源,就可以获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机会。但大型国企相对困难,因为历史负担重,委托——代理问题难以解决。传统经济中经营人员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因为市场经济不存在竞争,则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只能完全剥夺经理人员的权力。改革后放权让利,试点区有效,但放大到全社会却无效,主要是由于舆论集中问题。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市场,让竞争因素注入,这样参考行业平均利润率就可以对国企的经营者进行考核,从而制定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近期,不少地方开展国企混改,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混改,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性,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又可以减轻国家政策性负担,降低补贴,使得市场更加公平有效,增加活力。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稳定,同时又保持活力。因此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预想的J型复苏曲线,而是L型的长期萧条路径,原因在于,第一,固定资产在不同产业的转换使用存在困难,这段时间会导致GDP的下降;第二,价格自由化未必能导致市场竞争,垄断导致上下游企业经济联系中断和生产萎缩;第三,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会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由于苏东和中国都存在政策性负担,休克疗法的三个措施无法同时完成。苏东的改革思想是存量改革,中国是渐进式的增量改革。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更为有效。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之前先把作者的身家背景、教育任职经历都看一遍,经了解才知道林毅夫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在台湾服兵役时,抱着篮球穿越台湾海峡来到厦门(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一直在北大,任CCER的教授,期间又去了世界银行任职几年。
言归正传,说说书中的内容。书中涉及到的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城市改革、金融改革都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浅显易懂,没有太多专业词汇,观点自成一派,读了会觉得很有道理。在产业结构上,林毅夫一直强调“比较优势”,是发展资源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主要看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源禀赋结构是不一样的,与在校书本上介绍的一致,指出计划经济中赶超型策略的不当,这对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国企改革中,林毅夫强调国企需要有“自生能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都是以国企有自生能力为假设条件,这也是导致这些经济学家唱衰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假设。中国很多国企没有自生能力,这也是导致国企一直发展不下去的'原因。我们同样身为一个国企,研究国企改革本身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添砖添瓦。
对于中国 GDP的增长,书中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高增长保持20年应该问题不大,当然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很多,作者毫不避讳指出有些问题相当严重,不解决对未来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唱衰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很多,国外有,国内也相当多。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后发优势还存在,主要看领导人的决策及深化改革的决心。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保持高增长。
目前中国人对国内经济都有一定的恐慌情绪,尤其是中产阶级,高房价、高税收,近些年高增长都是以抽中产阶级的血来维持的。但是放眼其他国家,跟其他国家对比,中国的发展机会还是多的,因为我们有13亿的市场,我们虽然建了很多大楼,建了很多铁路,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还很落后,欧美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低了,东亚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总的来说,书中分节较多,有点像多个文章的拼凑,不过好在每个章节都是从问题出发,剥茧抽丝的分析,还是相当严谨有趣的。另外,对于很多常规解释的补充论证才是最大的亮点,以前我们学习,都是了解了我们实行这个政策,走那条道路,但是很少去探究为神魔,但是在本书中解释了很多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做出了某种选择。了解了背后的原因,对于政策的了解就更加深入,感觉受益匪浅。
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林毅夫所说,数学学的最好的人都在华尔街,化学学的最好的人都在制造毒药。那我是否可以引申为经济学学的好的都在再担保呢?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4
通观此书,从中国经济的现状,讲述了其发展历史,如何由强到弱,在逐渐腾飞。中国在腾飞的过程中,不同方面:发展战略、农村、城市、国企、金融等方方面面怎样改革,其劣势在哪,为什么不合理,出路在哪里,用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读完之后,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了整体的一个了解,听得懂很多术语和分析,也对中央制定的一些政策理解更深了一些,至少是对听懂新闻联播是会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林毅夫作为经济大家,其分析事情的方式和逻辑,对事物剖析的角度都让我觉得很受用,每一章节的探讨循序渐进,都像是一篇严谨的论文。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他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观点。例如作者指出,在一次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而把二次分配作为补充手段。这个观点大大有别于学术界普遍看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另外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也是从新的'视角出发,中国和西方的分界线在于工业革命,传统的试错法被实验代替,经验主义对于技术发明的贡献比不上实验,于是技术一落后便立马被挨打。
林毅夫看好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的增长潜力,但也在书中涉及了它的不足,如由于双轨制经济导致的如金融结构不合理、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乡发展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书中也留下了许多框架让人填补,比如企业的自身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职业经理人是否也是自身能力的一方面,长期缺失自身能力要如何恢复?林毅夫未深入探讨,但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也许结合实际的思考更为可贵。
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入门书籍,感谢推荐!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5
《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著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分析问题时,林毅夫也给出了多种解释及争论。例如对1959—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下降。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他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令人读罢掩卷,有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本书内容并不局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因此也是了解历史的极好素材。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等,书中都有细致准确的呈现,甚至对于中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它都是一本很好的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6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开放、共享发展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中国发展成就的一大优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全球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不断加快,中国正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和资源消耗效率的提升,促进绿色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同时,中国不断推出政策和措施,加强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效抑制碳排放,促进气候变化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建设。
中国经济不仅注重可持续发展,还深刻体现了开放的.特点。中国秉承、推动多边主义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促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完善贸易环境,使开放政策更加成熟可靠。
此外,中国经济以共享发展为主要理念,认识到增进平等机会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保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因此,中国经济可持续、开放、共享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也为世界整体繁荣带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7
关于本书,我只阅读了前6章免费章节部分,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章节因为对本书评价不高的原因,没有继续购买阅读。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只给本书3星的评价,书名是《中国经济20xx》,按我的理解,应该就是在分析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20xx年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机遇的分析,甚至可以相应地作出一些预测,方便读者更好地应对20xx年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但是,从前6章来看,作者更多是对过去的热点经济现象的分析,缺乏对20xx年的趋势分析,且很多时候都是基于网络、媒体上的论调,特别喜欢讲各种不同的争论,实证性的研究相对不多。因此,从我阅读的角度来看,很像是一本经济新闻的杂合本,体系性、逻辑性不是很强,虽然作者也有着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深刻观点,但用现在流利的话来讲,我个人觉得整本书中的干货不多(纯粹个人观点,不具有代表性)。
其次,简单说说对这几章内容的感受吧。
第1章,我给的评语是:标题党?没有真正讲明白为什么“20xx年是大拐点”“20xx年是新起点”,倒是用魔方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将当前的经济热点比作魔方的六个面,并以复杂的关系影响整个经济层面。
第2章,讲中国经济新周期,一开始作者把关注点放在了所谓专家在经济周期层面的争论上,这个意义很大吗?在我的感觉中,关于中国经济周期,主流专家学者应该有了一定的.共识,那就“L形”,再加上“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至于所谓的争论,要么是国外的“崩溃论”,要么是所谓专家的“博出位论”,理会太多的意义不大吧。作者后面又跳出经济周期讲企业周期去了,分析得很有道理,但多少有点和主题不大一致吧?
第3章,讲了很多东西,包括全球化、战争威胁、金融之争、减税之争、科技之争等几个层面,说到底就是中美之争嘛,讲中美之争应该从当前中美的关系,包括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出发,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而不能这么乱糟糟地来。
第4章,讲实体经济,一方面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挤占,特别表现为金融业,这点很有道理,就是感觉作者引用的数据有点夸张,不大可信。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引发实体经济的价格战,这个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也有实例证明,但是我觉得,互联网经济始终是利大于弊的,互联网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多的是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问题,与互联网本身的关系不大。说到实体经济,我个人的看法是,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就可以了,淘汰质量差的产业和模式,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新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的复苏指日可待。
第5章,讲国企改革,这一章我没什么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吧。
第6章,讲金融,作者提到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我特意将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一遍。所以,对于金融改革,我的想法就是,在国内,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国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监管,监管算是中国特色吧。
其实,严格来讲,这是一篇学习笔记,既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简单展示,也是当作对自己思维的一种训练吧。我越来越觉得,读书读书,只进不出的话,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浪费时间。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错漏之处,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8
老狼的书读起来还是有点味道的,语言很白话,读起来很通俗易懂,道理也揭示得很浅显,《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
这本书总结起来还是在阐述中国的经济模式问题,有些部分是老生常谈,但是国家政策疏于解决时,重复再重复也有他的作用。
列举书中几个观点,加深自己印象。
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危机,在于美国无法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失业、存货、出口大减等。
二、美国无法继续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的原因,就来自金融风暴后他们泡沫消费的破灭。中国也洽洽是缺失信用消费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才逼迫政府不停用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但这种方式在如今已不再神奇。通胀与炒作就是这种政策下的必然结果。
三、萧条时期娱乐经济将有所上升。这点是第一次听到的',有点新奇。
四、黄金与美元的共同持有是长期获利的对冲手段。
五、港股和美股都是神秘联动的。
港股纳斯达克A股。
三者同列,果然在写书之后港股和美股也有类似走法。
六、口红效应,虽然不知道老狼干嘛起这个名字…不过高端行业在哪个经济下都有着存在与发展的契机,这也是促成我们努力成就伟大品牌的动力。
七、几个行业的本质,这个概念我觉得提的一般,其实我认为用除开行业要素的附加值来表达更为合适一点,读后感《《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环境与氛围,其实就是附加值,不同店、不同宗旨有不同的附加值,这点不能简单述说为谁好谁差。麦当劳的欢乐气氛就一定是成就快餐的霸主吗?不一定,只是还没有人找到比儿童、快乐的定位更为大众化的附加值而已。
八、6+1的概念。书中一定强调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只懂得在劳动密集上做文章,而订单处理、物流(仓储运输)、设计、原料采购、批发经营、终端零售,都是由外企牢牢把控,中国企业要突破这个门槛,就必须掌握6+1的本质。目前国内做到的就是华为,但是他这套也是花了好几亿美元从IBM那里买来的。
简单总结如此,以后看书要多做笔记,不能傻看,一个月后都忘了不少了。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9
“单靠经济改革已经无法完成改革的使命,我们需要以社会公平和遏制腐败为目标,重新构思整个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这是郎咸平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的最后一句话,也说出了目前我国经济的窘境和困惑。
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揭露了一个事实,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内需、出口几乎失效。通货膨胀和房价的暴涨让内需显得动力不足;曾经辉煌数十年的出口也遭遇了人力成本上涨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反观现实,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出口的大好局面已不复从前;而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土地财政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左右为难,改革的呼声虽然越来越大,但是阻力着实不小。因此,“最危险边缘”的提法绝非危言耸听。
本书通过中西方的对比得出结论是,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并对经济社会进行监管。但是当今,我们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不但大范围涉及社会治理,而且深度干预社会的.经济建设,而服务和监管职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位。
而国有企业不但凭借垄断优势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银行长期成为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以致民营企业不得不到资金支持,反观现实,这样的现状也滋生了大范围的民间借贷和互联网P2P。因此,当前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表面的问题,更多地应该注重社会变革更深层次的原因。
郎咸平曾说,无论亚当·斯密,还是卡尔·马克思,他们的思想都是殊途同归,即通过不同途径打击腐败,建立和谐社会。打击腐败的关键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其服务于经济社会,而非直接控制经济社会。我国近些年在很多方面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历史潮流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破。本书希望通过“解决国有企业虚胖问题”,“利率市场化比人民币国际化更重要”,“在金融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放开比许多领域对外开放更重要”,“建立预算制度”,“减轻税负,藏富于民”等话题的讨论,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顽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紧迫。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10
1.一个理论要说明问题的实质,找到经济发展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就需要把各种解释都包含在内,做到对问题的任何一个侧面都具有解释力。
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科举制确实不好,维系稳定如果靠这种方式,这种稳定的成本有点高。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确实是不错的选择。而随着社会发展,这一选择也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是合适的。
科举制度本身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制度安排,它让那些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官场。科举制度有一个考核的客观标准,因此相对来说是公平的,是客观的。它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不断进入到官僚体系,维持官僚体系的活力。如果有能力的人不造反,那么国家就很安定,就能维持着大一统。
3.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去的强盛是相对的,而现在的落后也是相对的。
如果中国现在落后是因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挑战自然的价值取向,那又如何解释一千多年前中国强盛和领先世界的原因?因为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所以文化决定论尽管也许能够解释中国现在为什么落后,但却没办法解释中国过去为什么强盛。因此这个理论并没有真正揭示中国在现代落后的原因。
4.剥夺退社自由造成普遍的劳动力投入下降,当下降的.水平多到可以抵消掉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生产力自然就会下降,这个过程的形成是极为迅速的。
5.那么,我国企业如何发展的呢?靠补贴扶持。这不是长久之道。补贴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理念和技术指导,提高企业自生能力,真正令其独立发展。
那么,以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为暗含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工具来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时,提出的政策建议与推行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也就不足为奇了。
6.赶上有可能,但超越还需进一步改革,要做的更多。
在赶超发达国家方面之前已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典范,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发展中国家通过推行比较优势,加速发展最终赶上发达国家是完全可能的。
7.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
8.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偶然的现象”中了解其“必然的原因”,应用在此就是增加对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认识,以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林毅夫从中国现实出发构建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原因,也指出了发展奇迹背后付出的代价。
从历史来看,国内经济发展确实值得鼓掌。但是,从国际对比来看,国内经济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经济理论的解释价值和预测价值同样重要,解释可以更好理解经济现象,而预测可以更好做出经济决策(尽管经济预测成功得很少)。这时,就看你要选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好比,赶上欧美与赶超欧美就是两个目标,而这两个目标下的理性经济人决策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权衡。但不论权衡是什么,常识不能丢:自由、公平、法治、平等、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够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篇11
学生期末考完, 回家了,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买来的书了。 自己看书,一直很杂,什么类的都可以看看,这或许是自己的个性所致,不追求深入、不热衷于钻研,只是喜欢看看热闹。管他的,只要喜欢看书,就是一种享受。 这两天,看完柳红的《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后,感慨很多。
80年代,我10至20岁的年纪,最值得回忆的东西,当然,我只是对个人的美好回忆,不可能有对整个国家改革的重大事件的回忆和感受。但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真的有好多新鲜的东西,让人回顾。 现在这个年龄,看了这本书后,我感到了那个年代,那代人对改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书中好多人名都很陌生,但好多关于经济方面的专业术语,却那么熟悉,因为在报纸、书籍、电视上、教科书上出现的频率是那么高,那些词语给了我们多少希望和激动。 那个年代真的是精神的至高境界。人人在思变,人人都有激情,人人都有梦想,可现在有吗? 我还是被那一代经济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真理的执著,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名利,不在乎个人的得失,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领导真的是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命运而奋斗!读后,感慨万分。
想想现在,生活水平是在提高了,可安全感全无,物价在涨,工资太少,昨天买点苹果,还自嘲,前几年,还可以买贵的苹果,现在真的只能选最便宜的苹果,而且还嫌贵。生活不说,最主要的是对未来的追求全没了,人对梦想的热情更是无影无踪。 记住这些经济学人在那个年代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记住他们为我们这个国家创造的开改局面,我想,对于我、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种财富。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书的心得11-25
读书的心得12-29
读书心得10-07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2-17
阅读书籍的读书心得04-20
阅读书籍读书心得01-14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简爱》读书心得12-29
读书的心得范文07-12
《中庸》读书心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