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实用的中学生演讲稿3篇
演讲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现在社会,我们使用上演讲稿的情况与日俱增,那要怎么写好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演讲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演讲稿 篇1
首先,我在这里,想要问同学们,在场的有多少人知道我校的校风:朴茂整肃,铭记于心的同时又是否去践行?一个一类示范性高中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学生,是否令人感到悲哀?
一周之内,课间操风貌焕然一新,课间改革这一变化让我们从10分钟到不了场地到现在的迅速集合,整齐做操,秩序井然,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好高中的学生所该具有的风貌,而私下里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对此意见频频。
可设想,如果一个优秀生,分不清是与非,搞不清楚懒散与整肃的定义,将进步的事情嗤之以鼻,那不禁令人疑惑,优秀的定义是什么?我想,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大国需要工匠精神,浮躁的时代需要沉静的心,校园亦是如此,临近上课,教室里稀疏几人。课间操迟迟未到,这是散漫。
优秀的学校靠学生打造,优秀的学生靠品性成就,只有尽心学习,踏实前进,去理解朴茂整肃真正的定义并去践行,我们才能更好的为xx中代言,毫不怯场。
青春的我们,不必浮躁,不必盲目。尼采曾说过: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一个优秀的人是思考静得下心,学习时沉得住气的.年轻是拼搏的资本,而不应该是懒惰的借口,所有拒绝拖延,杜绝做事三分钟热度,一个优秀的人,会坚持,且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所以优秀的人也需要不怠于勤,善与求勤的精神。
一个优秀的人需要升国旗,唱国歌时的庄严肃穆,也需要课外活动时的阳光活力。一个优秀的人需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精气神,也需要做小事的严谨,做大事的气魄。
而现在的xx中正需要这样的优秀,所以,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求真务实,朴茂整肃,让我们成为xx中的代言人!
中学生演讲稿 篇2
“人无信而不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反复主张。一个人若没信用,它就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它在社会中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恐怕一天也不能被社会接纳。因此,信是为人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坚守对别人的承诺,才有可能发展相互间的友谊关系,产生深厚的感情,从而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反之,一个人若把所说的话当作儿戏,翻云覆雨,那就会丧失别人的信任,游离于人际关系之外,陷自己于一种冷冰冰的社会氛围中,经受孤独的`可怕煎熬。诚信的基础是信赖。对他人诚信就是信赖对方,同时让对方信赖自己。我们要相信,人总是善良的。在与人为善中做到互相信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给人以透明、稳定的个性和处事原则。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只有完全真诚,才能迎来永远的快乐。美好的气质也会随之而来,熠熠生辉。莎士比亚说:“一双好腿会倒下去,;一丛黑胡子会变白;满头秀发会变秃;一张漂亮的脸蛋会干瘪;一双圆圆的眼睛会先落下去——可是一颗真诚的心哪,是太阳,是月亮——或者还不如说,是太阳,不是那月亮;因为太阳光华灿烂,从没有盈亏的变化,而是始终如一。”亲爱的同学们。从现在努力培养吧,让诚实守信之花永远在我们的生命中灿烂开放。
中学生演讲稿 篇3
年少的我,轻易拥有了太多,不懂珍惜,未尝失去之痛。
我们拥有耀眼的阳光,却忘记了有一天我们也会失去太阳,我们拥有沁人的蓝天,却忘了有一天,我们也会失去蔚蓝。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珍惜才会拥有。”年少而幼稚的我,只知道一笑,傻傻的笑。90后的我们,新时代的我们轻易拥有了一切,所以失去的太少,自然不懂珍惜了。
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她的母亲每晚都会打一个电话给她,嘘寒问暖,可她却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她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她感到很不安,于是她拔通了家中的.电话,是奶奶接的电话,奶奶悲伤地告诉她,妈妈今天出车祸,永远离开了……一瞬间,她崩溃了,泪如雨下,她恨自己,她后悔自己没有珍惜,没有珍惜妈妈那一分一秒的关心,没有珍惜每天准时响起的电话,没有在乎过那爱着自己的母亲。但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
年少轻狂的我们啊!有了太多不是,请珍惜吧!哪怕是一丝月光,哪怕是一口甘露,哪怕是别人的欢声笑语。
时间从指间划过,失去了太多,既然已经珍惜了,那一定会有收获吧!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后悔,才知道什么是痛苦。
珍惜生命,让生命更精彩,珍惜关爱,传递爱心,怜惜时间,创造辉煌。各位同学,珍惜才会拥有,珍惜才会精彩,请珍惜吧!
【中学生演讲稿】相关文章:
中学生演讲稿09-22
中学生演讲稿08-21
中学生的励志演讲稿11-12
中学生升旗演讲稿10-22
【精】中学生演讲稿08-08
中学生感恩演讲稿08-24
中学生励志演讲稿08-24
中学生课前演讲稿12-12
初中学生的演讲稿12-14
中学生开学演讲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