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时间:2021-08-06 15:12:36 自我评价 我要投稿

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领内涵和外延入手,初步确定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可作为评价内容,提出了从不同层次进行评价的方法,最后探讨了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对于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迅速反馈到教育界。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不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但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整套的评价体系作为保证。才能切实达到培养目标的落实。本文将对在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谈些粗浅的看法。

  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1、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新变化

  早期的创新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属于经济学范畴。广义的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是指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成了创新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是指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新的需求和动机,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愿。创新意识支配着对创新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创新的动力,是创新基本素质结构的核心。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创新的愿望。创新能力是指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我们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包括敏锐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 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学问题意识是对科学问题敢于质疑。工程问题意识即是对具体工程技术上的缺陷十分敏感,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必备素质,没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要创新是不可能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把“想到”变成现实。动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科学和工程意识、设计试验制作能力和社会调研能力。因此普通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科研、技术开发能力,还要有将成果转化的基本能力。后者既包括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又包括经济、法律的知识运用能力。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创新能力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的积极作用。高等教育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更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参与,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个性优势。

  (2)实践性。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个人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协作性。创新能力的协作性表现为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就影

  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基于协作精神的树立,这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4)发展性。创新能力的发展性表现在,创新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潜在的综合能力,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保证要素中每一个的质量才能确保整体创新

  1、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前提,离开了这个动力基础,人的创新活动就无法开展,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形成,它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是形成和发挥创新学习能力的动力和底蕴。个性是滋生创造力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意 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创新动机和树立创新目标,就绝不会产生创新成果。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者个性品质、能力素质的总和,良好的创新学习能力应该是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善于捕捉新信息、主动更新知识和标新立异等。创造性个性品质是创新者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好奇性、坚忍不拔的毅力、科学理性的独立精神以及热情洋溢的合作精神。

  2、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全新的东西,而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空间。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也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突破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之外,还必须使学科专业知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基础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互为所用。

  3、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成果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的观察、发现、联想、想象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目标的确立需要经过创新思维的审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思维进行全程判断、分析和验证。由此可见,创新是在创新思维的主导下进行的,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是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能动的思维发展过程,求新的、无序的、立体的思维方式,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创新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1)独创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创新思索过程。思维主体不受传统思想、观念、习惯的束缚,能够独立进行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发现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设计等等,具有首创性、开拓性。

  (2)灵活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的思维发展过程。思维主体能够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调整思考的角度,自动改善思考的方法,思维非常灵活。

  (3)多向性

  多向性是思维主体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跨越障碍,灵感活跃,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努力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思路开阔,具有多向性。

  4、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5、创新环境

  新思想的孕育和成长,有赖于宽松、有利的环境;学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性的产生离不开自由环境的滋养。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在基础。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特尔福德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在这里,我们仅从学校创新环境方面来研究。

  (1)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传承下来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理念,世界一流性大学都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并以此熏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剑桥大学长期来注重学识渊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深深影响着历代剑桥学子,使他们不仅学术功底深厚,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出类拔萃,诞生了一大批科学巨匠和杰出人士,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诞生最多的世界名校。

  (2)教学环境的营造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和重要场所,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的方法训练引入教学当中,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展创新潜能。在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一直以来都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仅以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机,制约创新潜能的发挥。通过建立一种真正开放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3)科研环境的营造.

  科研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又一重要的团体环境,组织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兴趣小组,也可以是科研协会,还可以是课题组,等等。通过群体的讨论,互相启发,产生“碰撞的火花",从而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产生;通过互相协助,共同完成课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结构和创造性人格。知识是创新的

  基础,所谓创新的知识体系,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有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打破原来的专业狭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新型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是指。人在观察、思考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具体由创造性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组成。创造性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态度倾向,创造性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认为,在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加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的进一步补充,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以我们来看创新能力的结构(评价)应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发明能力和成果转化市场的能力。科研能力可用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水平、大学生发表论文数来进行量化。能力的评价可用申请专利件数、各种创造发明竞赛获奖等级和次数作为标准。成果转化市场的能力评价比较复杂,既包括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又包括经济、法律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从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综合性评价指标,比仅仅看重分数,能够更全面地评价人才。未来社会需要复合性人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掌握综合评价指标时,不能机械地要求学生处处都好。还应该设定一些专项评价标准.给那些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以肯定。如在国际上获取某项奖的学生,可以加大评价分数的加权。或可以免修某门 课程等。只有正确评定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进取精神,才能真正造成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动局面。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不同的水平进行。制定全面、客观的.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

  1.评价现实创造力

  现实的创造力是指凝结在创造性产品中的创造力。那些仅仅停留在主体思维中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半产品,并不具有现实性,只是类创造力。现实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产品的创造性水平直接或间接地衡量。我们常用获专利的件数、大学生。”挑战者杯”创造发明竞赛的成果衡量一个人的工艺设计等。也可用引文分析间接地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即采用论文被引用次数和更科学的指数计算办法来评价作者的创造力。评价现实创造力,最容易把握,但缺陷是对创造性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不利。如果都要在取得创造性成果之后。才能确定一个人的创造力.那么。一切有关人类智慧的研究都没有了意义。

  2.评价潜在的创造力

  潜在创造力即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物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技能水平而预测出来的创造力。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还未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的创造性产品还相当稚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提供被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性产品。因此,对大学生的创造力的评价来说,还应强调潜在创造力的问题.避免只看现实创造力.而看不到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忽视开发训练的实际意义的倾向。

  3.评价前创造力

  前创造力是指“以创造为目标,表现出某种大胆但不成熟的创造,或是处在准备阶段的创造力。也可称其为创造力的雏形或前创造力。”例如,处在学习和模拟创造水平上的大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许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或局限于技能,或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其创造性进行评价。甚至还因学生前创造力的幼稚性,而冠以“怪”、“荒诞”直接挫伤

  了学生的创造性。

  具有潜在创造力者,容易产生前创造力。也可说创造力是他们的自然流露,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潜在创造力水平高的人最有希望做出现实的创造。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在创造力开发训练模式制定上,可遵循从潜在的创造力水平入手。经过发展前创造力,而转化为现实创造力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由于潜在创造力或前创造力并没有已经成功的创造产品作为客观标志,便必定存在着被扼杀的可能,因而注意及早发现和培养就是必要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尤其如此。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传统教育以分数为核心评价体系,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人们认可的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尽管也有。“三好学生”的评选,但实际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以学习成绩人微言轻推荐学生和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指标。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在,这一局面之所改变,主要是一些新型企业用人观念有所不同才产生了影响,但高校内部的评价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培养的学生总是摆脱不了学习知识型的窠臼模式。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始终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会生存。能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其次,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至于掌握必要知识和技能只排在第三位。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来说,发表再多的议论、空喊太多的口号没有用,关键是个性现有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评价体系意味着他以什么标准来培养人才,对学生来说.一切反馈都在告诉他们.学校鼓励是什么,提倡的又是什么。分数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分数不能成为一节。把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2.有利于较早地在年轻人中发现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苗子

  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智商概念的影响,一些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才,或因为考试成绩、或因为较强的个性,往往受到埋没、甚至扼杀。如果能通过全面的评价,给他们的创造才能以肯定,就会减少或制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有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由于没能从事适宜发挥其才能的工作而被浪费,实施创造力测评,也有助于使这些人才的创造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一般来说,在科技方面显示出创造潜力的个体,从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热爱自然、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制作、向往科学以及倾向自由思考等行为特点。其中有的人.尽管非常喜欢学习,善于思考,但却不喜欢学校,尤其厌恶考试。对此,爱因斯坦就曾说到过他在苏黎世阿劳中学深切感受到的“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对他的好处,而不是仰赖训练和考试。

  所以,在一些具有较高科技创造潜力的学生中.有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很好。如果仅以考试分数衡量.就有可能扼杀其潜在创造力。反之,由此有可能为他们打开一条成功之路。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唐世明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但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创造志向高,曾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前,因参与一科研项目没时间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凭其学习成绩不够免试条件。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李心灿教授的力荐和学校破例批准免试录取。读研究生三个月后。他和导师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三级倒立摆控制系统”取得成功,后获得部级科技进一步一等奖。此外,他还曾以与同学共同研制的作品。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并荣获“最佳创意奖”。重庆大学机械学院在第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得奖的两面三刀名本科生都不是优秀生,其中一位获得多项专利的学生.因时间精力用于创新活动过多,好几门课程补考,面临没有得到学士学位。如何看待他们,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件好事.也对其他同学具有意义。大学必须为断修订对学生评价标准,以符合现代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意义重大,亟待解决。

【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相关文章:

沟通能力自我评价07-16

个人能力自我评价04-24

学习与创新自我评价10篇03-02

个人能力自我评价6篇07-01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07-03

大学生自我评价06-0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08-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08-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08-06

大学生实习的自我评价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