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4-10-24 06:58:12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人生》读后感【常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读后感【常用15篇】

《人生》读后感1

  隆冬。入夜。

  一杯白开水冒着缕缕白气,它澄澈它透明它不含一丝杂质。行走于世间的人们也许很少会停下来喝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实在抵不过世间的干变万化,于是开始茫然,什么才是生活的味道?

  读《余秋雨人生哲学》亦是在夜幕笼罩中,一杯白开水静谧地冒着白气。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好似走完了一生。我悄悄跟着余秋雨尝遍“人生滋味”,体会“仁者爱人”,慎重“情理友情”,回归“漂泊心态”,拒绝“嫉妒与谎言”,达到“审美境界”。我感受我陶醉我醒悟。

  友情——纯净如白开水

  人生来是孤独的,需要友情来慰藉;人生来是独立的,需要友情来沟通。友情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于是变得不再普通,我们人为地往这杯水中加入了五味调料,它变得变幻莫测,利用友情达到经济权利的目的,利用友情开始容忍邪恶。它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做得复杂而复杂。

  其实我们应该如余秋雨所言“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也许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最易破碎,纯净的友情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的。但有时它的确很难驾驭,若彼此太熟悉,把朋友当作了自己,哪怕出现了小小的差异也会敏感。

  但不可否认,友情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抛开一切我们外加的,它就是单纯纯洁明净的。友情存在于朋友中,所有悲欢离合的日子与朋友—起经历,所有成长的烦恼与朋友—起承担,一起走过的日子是无以复制的,于是,友情就这样纯净地出现在了回忆中。

  心态——淡定如白开水

  竞争社会的重压下,心态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了竞争好职位,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自己的心态,它变得起伏不定,焦躁不安又难以捉摸。

  也许我们是该用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纷繁复杂,不必急于去寻求答案。淡定亦是漂泊吧。亦如余秋雨所言“纯粹的流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由此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在重压下保持淡定的心态,留出时间让心态漂泊,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也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亦如细细品味—下白开水,也会体会到一股若有似无的甘甜。

  人生——平淡如白开水

  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看到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包围的父母,看到了成天围着读书打转的我们,看到了疲于为生活而工作的众多陌生人。“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人生可以奢华可以迷乱可以刺激,但剥掉了这层层伪装,平谈简朴才是人生的真谛。“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不必再去抱怨人生的.无聊,不必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烦恼,“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于平实的山河间”,何况轰轰烈烈的人生并不常见于我们周围,小小的潮起潮落才是我们平淡人生的一剂调味料。

  所以说,生活是什么味道的?生活就是在夜晚喝—杯白开水。夜色使你褪去层层伪装,洗尽铅华,独留自我,而白开水让你品出生活的真谛,平淡却不无聊,简朴却不单调。

  我们每个人都犹如生活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友情嫉妒谎言文化废墟心态中缓缓而行,记住这白开水的味道,也许这叶小舟能够驶得更快更远!

《人生》读后感2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你是否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正如纪伯伦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何为初心,字面意思就是做某件事情的最初原因。初心并不是做事具体的细节,相反它是广泛的,模糊的,抽象的想法,每个人的初心不同,对它的理解不同,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我的初心是不断提高自己,增长经验和技能。说到这里,不免想到我的大学时光。有人说不翘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那时候宿舍有四个人,我经常一个人去上早课,还被同学笑说“你还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渐渐地,一切都变了。那是发生在大学四年级,也是我到现在还很后悔惭愧的事,原先通知的大学三年级上党课,由于学院更换院名,一直延迟至四年级。记得那天和同学们一起开动员大会,还发了一本小册子,动员大会结束前,同学们讨论说都毕业了上与不上都一样,于是纷纷说不上了,与老师商量后,大家排队还书,处于摇摆不定的我,最后也排起了队,老师反复确认了我的名字,终于在名单上给我画了个叉,就让我们先散了。回去的路上我郁郁寡欢,叫来好友倾诉,“我原来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现在我变成这样?”无比自责,为什么就这样“同流合污”了。当初的不坚守,成了不可弥补的错误,现在懊恼又有何用。

  初入社会,尤其是工作初期,对许多事情还一知半解,每天像行尸走肉般进行着循环反复的工作,从厦门站到北京西站,又从北京西站到厦门站,历时三天,来来回回,看不到尽头,难道我的大好青春一直要在这趟列车上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我很迷茫也很痛苦,觉得这样的工作毫无乐趣,也无意义。终于在一次和前辈的交谈中,他告诉我初入职场,适应不了新环境很正常,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当初是为何如此选择,并且坚定自己的选择。是啊,作为一名列车员的初心不就是做好本职吗?这些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一个过程,意在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如今,我虽依然是一名列车员,但我可以很好的服务旅客,乐此不疲的帮助旅客解决困难,收获的不仅是旅客的`谢意,更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守住初心,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当代诗人汪国真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最初,我们出发,满怀理想。但是渐渐地,我们的理想被名利取代,保持初心,是记得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有时候你会迷茫,所谓迷茫,不过是给自己找的一个不愿努力的借口,有时候你会彷徨,所谓彷徨,不过是给自己找的另一个不愿努力的借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关键是你为了坚守它做了哪些努力,也许真正打败你的不是残酷的现实,而是你那颗不愿努力,不愿改变现状的心。

  我们奔忙于滚滚红尘中,有时候不得不为了外界去做一些背道而驰的事情,但至少请将初心妥善保管,不要让它在丢失在喧嚣中日渐颓靡。

《人生》读后感3

  最近,我再次拜读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看着书名中的“幸福”二字,我不禁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你幸福吗?”

  回想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曾经面对一摞摞的作业、试卷,头也不抬地批改,来自于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有些时候真让我透不过气来,再想想那并不丰厚的待遇,能谈得上幸福吗?但我们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苦、累、烦的背后,教师职业的那份神圣,社会给予的那份尊重,学生眼中饱含的那种渴望和纯真,不有时也有欣慰、甜蜜的体味吗?那不就是一种幸福快乐的滋味吗?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

  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教师的幸福是教育场景中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

  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教师,带给学生幸福,其实自己也幸福。

  教师的幸福,应由我们自己来寻找,去品味。好的环境固然重要,然而只要有心,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有了伴随幸福的教育,才可能有伴随幸福的学习。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教育,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可见,只有认为做教师是幸福的,他的工作才是积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呢?热爱自己的职业,你就会幸福。把这份职业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做,满怀理想与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教师:正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这份教育事业,才能和自己的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才能那样潜心钻研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将教材用心地进行二度开发;才能坚持不懈,勤勉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佼佼者。三尺讲台,他们和学生们共同演绎着精彩,收获着快乐与成功,享受着做一名教师有滋有味的幸福。

《人生》读后感4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只怕早已换了物是人非。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每一个人当最初和你相遇,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就象春天初放的花,那种温馨、那种自然、那种真诚、那种回忆,因此就一直弥漫在了你的生命中。为什么在人的交往中会有误会、费解、猜测和非议呢?只有淡淡的如水的情怀不就足够了吗?就象从未谋面的网友,每次在网上遇到时候互相打个招呼,心中存有彼此的牵挂,不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吗?

  我想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喜欢美丽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初遇情结,真的就像一杯清水一样清纯透明。而诗人给它以诗意的注释,让人感觉到初相遇的美丽、温馨和浪漫。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初见后的分手,有如曾经挥手的云彩。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曾经,初相遇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人生若只如初见,岂不是人生最好的写照吗?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常常听人说,得到了往往就不会去珍惜。得不到才是一种境界。或者只如初见,那种淡淡的情怀倒是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安。一句心灵的问候,足以让你一生难忘,我想人生这个东西,淡然一点往往会是最好的,太过执着,则就是迷惘了,因此我情愿对于友情、恩怨、功过、得失、钱财……都看的再淡一点,情愿那初见的情节永远留在自己的梦里。

  有的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这样。

  人生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我不得而知。

  人生若只如初见,忧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你依然那么美丽如初。

《人生》读后感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这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首页上的一段话,应该是他写作《人生》的主题吧!

  小说的开头,在风雨雷电交加的环境烘托下,主人公高加林出场了,他高中毕业又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之后,突然被人顶替,先生变成了农民,巨大的矛盾和痛苦是难以言表的。可是,当他准备安心地当农民并与对他心仪已久的巧珍相恋之后,却有意外的成为了记者挤进了国家公职人员的阶层,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热恋。可是,好景不长,被告发走后门之后,他无可奈何也无法避免地回到了农村,最后很幸运又有些不信地回到了民办教师的岗位上。高加林有文化,爱好文学,才华横溢,有拼搏闯荡的干劲,敢于追求幸福,勇于追求进步。毕竟,他年轻气盛,对人生的坎坷多变,对社会的纷繁复杂认知不足。现实与理想间的巨大差距让他在人生的岔道口一次次的感到矛盾、痛苦和无奈。巧珍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美丽温顺,有如大地般宽广的情怀。然而,因其父的贪财好利和风坚守旧思想,使她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与执行成鲜明对比的是黄亚萍,她使有文化,追求时髦,追求浪漫,追求幸福和理想的国家公务员。

  《人生》写于1981年,以主人公高加林年轻使的起起落落作为小说的主线,佐以主人公与巧珍、黄亚萍间的悲剧恋情展开。上世纪80年代,像高加林一样没能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能够被招工招干而端上铁饭碗,从而成为有正式工作的市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在xx结束后不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仍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尽管,天下农民一茬人但是,呆在平穷落后的农村与呆在城镇是有天壤之别的,农民与端铁饭碗的之间更是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也正是高加林的人生沉浮以及他与两位女主人公悲剧恋情的根源之所在。社会小天地,人生大舞台。社会的繁杂多变是个人的`一生起落沉浮,而人生的起落沉浮往往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变革。世事多变,人生沉浮,三个人场一台戏。

  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及批判了不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才的埋没,也倡导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人生观,还体现了当时陕北农村的风貌,农民的淳朴以及作者对农村的深深热爱。作者沐浴了建国的洗礼,成长于文革年代,在拨乱反正的大趋势下,路遥和好多文化人一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写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伤痕文学我觉得《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人生如梦,虚浮变幻;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注重现实,珍惜现在,把握未来。成败、荣辱、福祸、得失,人生不如意者10之8.9,面对挫折苦难,我们能否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在我们慢慢的人生中,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即使使平庸的日子,平常的生活,平凡的人生,只要细细品味,也能品味出那隽永醇厚的滋味来!

《人生》读后感6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自己“衰老”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人类无法挣脱的宿命——《我的人生已走近荒芜》

  本书的作者是萨曼莎?哈维,这本《我的人生已走近荒芜》是她的处女作。

  她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六十多岁的一个老人,用他回忆的零星散落的过往记忆碎片来拼凑整个故事。一段段不完整的回忆式事件,将我带入这个已经衰老并且即将走近荒芜之地的花甲老人的一生,揭开他过往的种种谜题。也许衰老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放弃自己。

  《我的人生已走近荒芜》 一个六十多岁的建筑师,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退休阶段他该如何选择?因为患有老年痴呆,过往的记忆变得模糊。妻子海伦是怎么去世的?儿子亨利又是怎么进的监狱?女儿艾莉斯失踪了,她去了哪里?还有那一封封写给妻子来历不明的信……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自己渐渐老去也让他极度感到焦躁不安,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老年痴呆也令他痛苦不堪,越是想努力记住点什么就越是记不住,是否有一天会将所有的一切都忘记,甚至是自己。

  “衰老”这个词很沉重,虽然我还年轻,但我却不敢去想我衰老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它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无法避免和逃脱。而衰老也就意味着退化,意味着逐渐走向死亡。每个人在面对这一阶段时可能都会感到困惑,我该如何去过好剩下为数不多的日子,让自己不再留有遗憾。究竟是像年轻人那样继续努力拼搏,还是选择静谧的慢生活呢。它会让我们害怕、恐惧甚至是想逃避,可最终还是会妥协,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 衰老并不意味着放弃,不代表尽头。

  它只是让你换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从前没有享受过的安静、悠闲的生活。它更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和所拥有的一切。也许从前从未在意过的东西会在此刻重拾,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你可以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还有时间就不应放弃。

  说实话,在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没太看懂。因为是一段段记忆组成的,所以跳的有点快,也许是我的思维不敏捷。在这部小说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主人公杰克剧烈的思想斗争,同时也揭露了人性的脆弱性。由于主人公是个建筑师,所以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有许多关于建筑方面的谈论,也为本书增添了几分色彩。

  “当往事有如千变万化的'风景在杰克脑海中逐一闪过时,他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重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无论怎样,衰老的事实无法改变,人还是要抱着希望活下去。杰克在最后选择了勇敢前行,不放弃自己,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即使老去又怎样,即使走近荒芜又怎样,只要保持希望不放弃自己,便可以战胜一切。恐惧终究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你不把自己逼到绝路就没有什么能击垮你。在面对衰老时,我们要重拾信心才能不惧怕生活。让自己更快乐的享受以后的生活才是真正要做的事情,所以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即使衰老也能活的很好。

  衰老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已经放弃了自己……

《人生》读后感7

  力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活出了不设限的生命奇迹。他不仅乐观幽默、坚毅不屈,更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他样样皆能,甚至超越了其他健康的一般人。在他看来,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天下没有难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故事,鼓励其他人,让他人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人生的希望。

  他十分热切地与人分享对于更加美好人生的信仰和盼望。从他激励的语言中,我们发现:当你找到生命真正的目标时,热情就会随之产生,你就会为了追求这个目标而活。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距离赛跑。你渴望活得有意义,就表示你还在成长,还在超越极限、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时时检视自己身在何处,并思考自己的行动和优先顺序是否符合你的最高目标,是很健康的做法。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则么办,是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追寻合理的希望,还是一味执迷不悟消沉下去?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是啊,我们无法改变和控制自己所处的种种不尽人意的环境,但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做事的方法,要看到出路,相信雨过终会天晴!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的视野有限,根本看不清前头有什么,预料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我们要面对现实,以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所做的决定。

  认识自己的价值很重要。通常生命中的挑战会让我们更明白自己真正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经历一些可怕的时光后,我们的信仰和人生目标意识才逐渐变得坚强。要忠于自己的天赋,让天赋发展,并和他人分享,然后从中获得喜悦;这就意味着不再追求自我满足,而是追寻意义和圆满。要改善别人的生活,参与某件无私的.事、创造正向的改变。当我们奉献自己时,会得到最大的回报。生命的重点不是拥有,而是存在。当天赋与热情找到交集,全然发挥时,你会得到心灵的满足。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物质上,要看看生命的所有层面,向内观看。认清生命的目的是最重要的事情。

  奇迹只会发生在抱持希望的人身上。当然,有时祷告会得不到回应,即使祈祷,抱持信心,不幸的事还会发生。或许发生在身上的事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回应。我们确信,只要仍有呼吸,就有希望。心存期盼,即使面临最糟的状况,也要尽全力为最好的结果做准备。现在的事可能不是太顺利,但只要你能挺住、只要你继续向前,任何事都有可能。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力克的人生态度,会给我们面对生活挫折的激励。他就如同一盏明灯,激励我们满怀信心、努力前行!

《人生》读后感8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创作并发表小说,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的《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散文,直到现在,还是赢得一片赞美之声。近年来集结成册出版并为大众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触颇深。

  该书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爱情、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谈感悟,细细品读,感觉自己在同大师对话,对人生的体会也随之得到净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老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承担责任”“有所作为”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若非要要求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并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就有些矫情了。但是一个成年人能够在单位和家庭里都承担好相应的责任,还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在供职的单位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里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创造并保持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认为,做到这些也是“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也实现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铭是陶渊明的诗作《神释》中的最后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认为:成功来自于天资加勤奋加机遇,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是有我们自己决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己要做的事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其他不必多虑。中国古话说得好:“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

  书中季老强调:“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其实在生活中芸芸众生大都是平凡人,没有一个是一个完满的人,我们可以一直去追求完满但不必强求得到,只要脚踏实地工作生活,尽到自己的责任和本分,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畴内不懈努力,争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9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读此句,就似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只是,若要再深刻下去,我便怅然无措。这些诗词掩藏下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情,我不知道。于是,纵然重复至深刻在心,总还是少了些什么。

  诗词,那么古典的称谓,于我眼中,它仿佛成了高雅文学的代名词。我距离它好遥远。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在我心中形成。我试图追寻,却恍然发现,彼岸盛开美丽的花朵,竟是我无法触及的。毕竟,我读不懂,我也不曾属于那个世界。一旦最初的附庸风雅的新奇被枯燥的'理解取缔,我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

  她,安意如,一个具有古典气息的女子向我提示了那个不曾了解的世界。每首诗词背后都有它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多愁苦的文字,也可以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似是沉沦了。若说,她的文字无关风月,可是字里行间皆是情;若说她的文字即是解诗,可是你无从寻找那木板的翻译。原来,诗中本有情,解诗,便是解情,解诗人的感情。诗人将诗视作婴儿,投入心血,投入汗水,筑就了诗那有灵魂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而她,只是一个善于洞察诗人内心的传递者。她像一个在诗中探索乐趣的执着的孩子。那窥探到诗中奥秘的乐趣让她暗自欣喜。然后,她一笔一笔记录着诗,也记录着情,也记录着自己。她传递着,展现了那个诗背后的世界,将故事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不知不觉中,我似就懂了。或许,她用她的视角解读诗的涵义不一定全然正确。只是,因她,诗不再是干涩难咽的文言文。她以新的方式提供了我们新的阅读诗的视角。

  复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恍然明白了,这里的忧伤缘自一种遗憾,一种心痛,一种无奈。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每时每刻都能拥有最初的美好。是呀,最初的开始总是以美好渲染氛围,殊不知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的无力苍白。

  曾经想过,帝王的爱会是惊心动魄的。只是,于班婕妤,却是那样的淡于水。一时恩宠,转眼即逝,当她服侍太后时,是否依然回忆起当初的浓情蜜意。阵阵冷风,阵阵叹息,那深似大海的宫门湮没了她一生的幸福。心痛伴随着结果终于结束,在最后一刻,眼前耳畔似乎还是有他的音容笑貌。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可以,就让我忘记后来的后来,只记得昔日,我们的琴瑟和谐,山盟海誓便好。忘却一切,因为,我们终于还是在一起了,重新开始,好么?请等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她最后所念想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似有一种魔力,它平淡无奇,可是,却又有多少人为此不断追忆,追忆相遇的那一刻,或是灿烂的晴天,或是缠绵的雨天,共同拥有的都是那份纯洁美好。世事不变变化,人处在其间,懵懂地走着,看不清终点等待的会是怎样的结局。是呀,命运怎会让你知道它最终的安排。多少年后,想必每个人都忍不住叹一句,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就像安意如所说的,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人生》读后感10

  在网上看了几篇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此见》,很有感触。古老的东西经这样一发挥,就一下子活了起来。尤其是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更是显现出了一种现代的生命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这是《辞海》上对纳兰性德的介绍。上面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小令,全名为《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作为清代词人,其声名自然不能与宋人相比,但这首词却是深得年轻人喜爱的,许多痴男怨女都能吟上几句。但我以为人们对这首词的理解未必确切。下面就是时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读法。

  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哪里还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事情。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

  这是一首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怨词,我很同意这种说法,但如何来怨,这是理解的关键。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哀婉的怨,一种认命的怨,一种无可奈何的怨。

  就上面这段翻译来看,前面两句的解释是较为准确的。三四两句就有些模糊了。从两句的关系来看,似乎是说:“负心的男子轻易地变了心,痴心的女子还在安慰自己:大概这男人跟其他人一样本是容易变心的吧。”这样,那后二句就好理解了:“你看那唐明皇当年不是在深宫之中缠绵之后曾对杨玉环海誓山盟吗?等到马嵬坡被赐死,苦雨凄铃之中,杨玉环又何曾怨恨过李隆基呢?”最后两句的理解关键在于“何如”二字。这两个字很容易理解成“怎么像”或“哪里比得上”,这样讲,与上文就连不起来了。其实这两个字还有一解,那就是“如何”,“如何”是“何如”的倒装,“如何”也可说“奈何”,“如之何”或“奈之何”相当于说“把什么怎么办”,项羽在乌江边上就曾说过:“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虞姬虞姬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啊!”如这样讲,这两句就能和上两句连起来了:“明皇那样负了贵妃,贵妃都不敢有怨言,我又能把那个当时信誓旦旦、说要永结连理而今又变心了的薄幸锦衣儿怎么办呢?”这样解释,这怨就不是怨恨了,而是一种幽怨了,从形象上来说,也比较符合传统的`女子形象。

  无论怎样解读,这首词都有一种凄美,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因为生活给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如此,两个人在一起,无论能否长相厮守,“人生只是若初见”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得有新婚时的感觉,都是需要小别一下的,何况一辈子都在你看我,我看你呢?其实,对于爱情,是还有很多种评价标准的。比如平淡,比如真诚,比如以沫相濡,比如彼此搀扶,若能这样,即便没有了当年初见时的激情,也应该是值得期盼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11

  选择《人生海海》这本书的原因一是作者麦家盛名在外,比较期待他的新作,二是被书名《人生海海》吸引,看到题目第一感觉就觉得这是一篇鸡汤文,所以很想一探究竟。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时,我发现这本书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关于本书的信息只能从正文中获取了。当我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他们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经历,正是特殊时代特殊背景才显得小说人物命运的颠荡起伏。而这时我才对作品名称“人生海海”有了一点理解,它原是一句闽南语,大意是人生如同茫茫大海,潮起潮落,漂泊无定,暗含着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小说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就很好地诠释了“人生海海”这一词。

  小说中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是苦而不屈:主人公上校当过国民党的上校,杀过人,拿过枪,又自学成才变成军医,救了无数人,其中包括一位共产党的领导。他上有一老,有过许多金银财宝。他潜伏过日占区,当过特务,还在抗美援朝中立过一等功,可谓战功显赫。但他在村里不受待见,被称为“太监”。他还被红卫兵污蔑为造反对象,遭受辱骂,遭受。上校经历以上种种,却还是对他人能帮就帮,毫无芥蒂。他一辈子都在逆境中尽力活成好人,遭受委屈时他不辩解,不抵抗,不牵连他人。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无情的世道让上校饱受催残,甚至最后直接被逼疯,但他都默默收起所有委屈,坚持对世界行善。

  同样苦而不屈的还有文中“我”的前妻,她的父母曾是浙大教授,被红卫兵折磨而死,只有她一个人逃难出来,为了生存,她用自己的身子抵出头费,才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虽然她的生活艰苦,又饱含屈辱,但是她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独自挑大梁开门做生意,努力开创新的生活。即使到了弥留之际,她撑着最后一口气对我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就是从这里,我理解了作品名称的含义。人生海海,人生复杂多变,像大海一样宽广,要好好活着。这话就出自“我”的前妻之口,即使自己的生活再艰苦,周围环境再恶劣,她也依然向往明天。

  其实这样的人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十几岁被迫离乡在外打拼的“我”,比如照顾上校后半辈子的林阿姨……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都跃然纸上,彰显着他们不屈的战斗精神。虽然这是小说的人物,但是谁能说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不适应呢?现代社会同样像大海一样潮起潮落,无法预测,我们能做的只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现自己不屈的战斗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逆境面前不妥协。我还记得当我刚看完这本小说时,遇到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表现出精神不振的样子,有同事就问我怎么了,我下意识脱口而出:“唉,人生海海啊!”说完,我愣住了,回过神来又觉得好笑,而同事似乎也懂得了“人生海海”这词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却也能体会这句闽南话的意思。所以即使生活有多么的困苦,带给我们有多少压力,我们都应该要努力说服自己,扛住压力,用另一种思维来看待生活。人活一世,不用让自己生活地极度压抑,而要用自己向上的一面来面对世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12

  "人生若只如初见"

  女儿托人带来一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安意如著),供我茶余饭后解颐,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书中夹有一纸文字,算是"读后感"。看后有同感。故摘抄如下,与之分享:

  我读唐诗宋词是高中阶段做的事,大学里总是以中外几个名人的小说为伍,走上社会后,忙于家庭与工作,无暇于书刊,简直与文盲无异。说来惭愧,竟然不知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更不多知红极一时的安意如小姐。

  周日,闲来跟风,与几个要好的老同学逛书市。一本题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同学说,都已看过,值得一读。于是就买了下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咀嚼之,却有道不尽的缠绵,耐人寻味--是美好?是回忆?是遗憾?是流连?可见,说这话的人,必有些许的忧愁和无奈,更是喜好在梦呓里神游,正如纳兰容若的生平。

  安意如(张莉),毕竟是80后的小女子,说实在的,我心里总带着一点"不屑"。你小妮子有几分功力来说古?向来只觉得像周汝昌那样的老苍头才有能耐往我等跟前一站,说说三、道道四,也不乏有几分"文风"的肃穆,即便评论一下"林妹妹"之类也觉得是高高在上,而别人不得亲近,就像早已作古的56年版的《红楼梦辩》,能从故纸堆得到一本也是个难,读后感《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细细品读,果真出人意料。文笔显得俏皮诙谐,字里行间还杂带着几许新潮流的东东,辞句读来飘逸轻松,对原诗原词的评品既入骨又温婉,每一个故事都讲得娓娓动人,喜怒笑骂怅然真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从班婕妤到唐明皇、杨贵妃,到白居易,到李白、杜甫、杜牧、孟浩然,到薛涛、霍小玉、柳永、李清照、秦观、苏轼、晏小山,再回到纳兰容若;从《诗经》说到诗、词,再说到故事…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缠绕,理不清的是爱情的永恒。

  文盲如我读后,方晓苏武除了气节,还有对结发妻子的恩爱;才气横溢的杜甫还有孤舟漂泊的'悲惨;气魄如虹的陆游,不只有"铁马冰河"的未酬壮志,还有一生难忘的沈园梦;挑灯看剑的辛弃疾,除了铿锵情怀,还有"灯火阑珊处"的回望…

  问世间,

  情为何物?

  只教生死相许。

  万花纷落,

  月华如水,

  春草清辉邂逅缘。

  浅斟低吟,

  一切都在诗歌外。

  满篇才子共佳人,

  说情说坎说无奈;

  一纸的才情艳句,

  道天道地道人生。

  清丽风雅话际遇,

  谁解其中味?

  如有来世,我愿做那柳荫下或泛舟中的婉约才女,或笛、或琴、或棋、或画,伴着和风细雨,与君浅尝低吟。

《人生》读后感1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季羡林先生在1993年写下的,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季先生的赤子之心,他们那一代人的赤子之心,感染着我,像无数双手推我向前。

  翻开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在你们身上》,季老对我们每一代的大学生是寄予很深的期望的,他亲切的称呼我们为“亲爱的人”,但是,看看身边,每天在饭桌上听到大家谈论的问题还是饭菜是否可口、衣服哪家好看等等的话题,真正谈论学习、谈论国家、谈论其他有意义的人甚少。我想,季老称呼的可爱的人是时刻围绕在他周围的那群可爱的北大人,想到这里,我也会陷入深深的自卑。但回到现实,面对这些环境,我们需要的不是自卑,或者不知是自卑,自卑只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开始,要用行动去改变。

  人们总说,如果定的目标是五分,那么达到的只是三四分,真正能达到五分的人很少,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目标定成十分?同样的,在面对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只想到自己这个小集体,而不去想我们的国家,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国家,那么我们的`目标就不再是我们小小的五分,达到的也不再是三四分,国及其强盛了,我们自己才会收获更多,才会有更好的生活。我国现在也处于社会转型期,更需要我们相互团结、共同奋斗。前几天还看到新闻报道,昆明火车站的暴力事件,实在是让人痛心,让人心寒。

  季老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表露出自己的谦虚,但是季老的谦虚并不是像一类人一样,过分的谦虚,让人觉得虚伪。比如,季老觉得自己现在的知识受不起“国学大师”等的称呼,用季老自己的话说,他是有自知之明的,并不是矫情,面对这些受不起的称号季老感觉到的是惶恐不安和惭愧,这些都是那么亲切的表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这或许还是那一代人的谨慎。

  在治学方面,钱先生强调最多的还是勤奋,要静下心来多看书。先生收益最大的是在德国的10年间所读的书,那时候的季羡林是一贫如洗的,唯一可以让他获得自由的地方就是图书室,他可以任意捧一本书,随意的读。联系到我们,现在读书读得少了,是不是因为外物的干扰太多了?如果我们都不能驾驭自己,去克服这些外物的干扰,那未来的道路一定不是光明的。我们所处的社会飞速发展,诱惑会越来越多,我们不能丢弃心灵的一方净土,因为那才是耕耘的开始。

  文人都是重感情的人,季老也不例外,他感谢那些帮助过他、教导过他的老师们,有德国的,有国内的,尤其是对陈演恪先生,季羡林是充满说不完道不完的情愫的。我们平时也要尊师重道,积极与老师交流,感谢他们赋予的知识。

  季先生是一个实在的人,他也是敢说话的。季先生说:我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原本以为,读大师的文字会有令人震撼的感觉,但是我错了。每读一篇文章,都是平易近人的,又让你产生无尽思考的,这或许就是大师的真正魅力。

《人生》读后感14

  她强调,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和财富,而在于生命本身的意义。她强调了爱和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通过爱和理解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杨绛写道:“懂得包容,懂得爱,懂得给予,懂得理解,在我们走到人生边上时,才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财富。”杨绛深情地探讨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她提到了许多她所经历过的例子,展示了生命力和人际关系对于生命本身的影响。

  她的文章充满了生命的感悟和热情,让读者们感到无比温暖。她在书中写道:“懂得包容,懂得爱,懂得给予,懂得理解,在我们走到人生边上时,才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财富。”

  杨绛,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女作家,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与时代奋斗的人生导师。当她走到了人生边缘时,面对孤苦无依,却依然坚强乐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人生启示。可以说读懂杨绛先生,就能读懂人一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杨绛在百年的人生旅程中,思考了很多问题,包括人生的意义、家庭的情感、人生的价值等等。其中,她最为重视的宝贵人生经验,就是她亲身体验的孤独和爱的价值。杨绛生活中的孤独,可以追溯到她儿时丧母的经历。母亲的离去,让杨绛从此失去了亲近人的温暖和安全感。随后,她的父亲也因为事业所迫,经常离开家,杨绛独自面对严峻的生活和求知的'道路。

  时代的浪潮推着杨绛往前,她的人生经历很快描绘了一副辉煌而又悲壮的现代史画卷。从海外留学归来,到参加抗日战争,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杨绛生命历经磨难,却依然保持着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不过,一直以来杨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极为丰富,她认为,只有经历过孤独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身边亲人的珍贵,更好地感悟人生的真谛。她在自己的书中慨叹:家,不过是让人得到温馨和恋爱的场所;爱,也不过是让人对生命产生希望和追求的感受。

  杨绛的人生哲学不得不说真的很有份量,她认为,人生的奋斗本质上是一种面对孤独和自由的必要探索。当一个人深刻体验过无助、无依、孤独时,就会更加珍视周围的人和事,更加懂得人生的可贵和平凡。她说过:“人生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把它搞复杂了。”这句话凝聚的正是杨绛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其实,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一种从生到死的过程,我们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更好地崇尚爱和陪伴。杨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爱,是一种沉淀。人生是从无到有的,而爱却在自己有限的时光内沉淀,和被认知,这样,才能更加明白人生的价值所在。

  杨绛先生的人生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峰峦叠嶂的人生经历,更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华丽篇章。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座灯塔,指引着读者前行,也是一份极具震撼和启示意义的人生道路,启示我们:

  珍惜爱与时光,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然后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随着人生的步伐,坚持真正的自我。

《人生》读后感15

  当看到这题目时,我便被吸引住了。脑海中深深刻下烙印的是夏令营中的中日孩子们的较量,我们中国孩子的劳动能力真的是太差了。据统计,世界各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的时间是:美国1。2小时,法国0。6小时……而我们中国儿童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

  作为中国人,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入骨的刺痛,11—16岁的人连10公斤的东西都背得腰酸背疼,说出去就不怕被人笑话吗?看,矮小的日本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生病了,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向老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住的!我一定要走到底!”

  这么有毅力的话,我多么希望是中国孩子口中说出的,但中国孩子却好吃懒做,而他却在医生的再三劝说下,只好休息一下,又继续坚持前进……现在社会竞争这样激烈,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好吃懒做的.人会被社会淘汰的。

  更可气的是,那些中国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但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呢?只有自己动手做的饭菜吃起来才有滋味,不劳而获的果实是吃不长久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培养自身的劳动能力。

  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无论是农民的锄禾日当午,还是在机器旁穿梭忙碌的工人;无论是医生在手术台聚精会神,还是在讲台上讲课娓娓而谈的老师,都是创造,都是奉献,都值得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劳动是光荣的,爱劳动的人永远焕发出美丽动人的光彩。我们不仅要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果实,更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告诉我们勤劳是人生的根本,人们切莫辜负了这人生的春天。让我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把我们的中华民族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要爱我们的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们绝不忽视这一点),我们要感到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不是有一句格言吗,“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到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也都是一样。”这就是劳动得到的回报。

  让我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这个爱劳动,勤奋的活动中,用我们的智慧使它充满向上的力量,用我们的热情使它时时洋溢着温情魅力,从而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记。

  劳动和勤奋就像一个路标,它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引入了纯洁的圣地。劳动和勤奋像永不凋零的鲜花,将它们的美丽和芳香洒满人间。中国孩子们,让我们守住劳动和勤奋的阵地,笑看劳动和勤奋之花遍地绽放!希望这次“中日学生夏令营”的事,能给我们中国孩子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们争做一个热爱劳动、勤奋好学的好少年,使我们的中华民族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3-19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6

《人生》读后感02-01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7

人生读后感02-04

人生读后感02-21

《人生》读后感(精华)11-09

路遥《人生》读后感05-16

《人生海海》读后感05-20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