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1
我们都是生活在异乡的人!
(1)法律题材作为‘公共场所’为现代大多数人所熟悉,现代法律在审判过程中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恰恰就是前科记录.生活现实表现等。
(2)于默尔索而言,他根本不会知道用于审判他的法律是如何运行的,如何一步一步将他送上断头台,法律影射现实生活,他是一个被现实生活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更大范围来讲,每个人生而必死,我们都将离开现实世界去到那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现实世界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异乡。
(3)由《局外人》到《西西弗斯神话》,再到《鼠疫》,加缪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前两部作品间隔不长,仅有几个月,透过默而索刻画出一个现代世界的局外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就像西西弗斯。但另一方面,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永不停歇,本身又是一曲悲怆.壮丽的赞歌。存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努力的过程,是明知道会失败.重来仍要坚持的努力。就像《鼠疫》中的里厄大夫.塔鲁。
局外人读后感2
加缪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积极心理的最重要的人,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像他一样,能够用一种众人以为的悲观主义的形式去讲诉对人类的深爱和悲悯,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种子,都会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壮的可能,成为我们可以继续相信真善美的证据。
与我,阅读是从心且随心的。
年少时不读加缪,因无趣,因灰暗阴冷,因晦涩;自以为成熟时开始喜欢加缪,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样的`冷静自持坚韧;现在可能真开始读懂加缪,至少开始读懂《局外人》。
当过多的外在“规则”判决和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价值的时候,或许有大部分人叫嚣着融入规则碾压别人,或许有小部分人审视屈从规则求全自身,或许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无办法,只能隔离逃避,夹缝中苟且偷生,直至无处可逃。加缪能够看见“局外人”们对世界的单一执着而又无能为力的深爱。
罗曼罗兰认为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爱生活。加缪的英雄主义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爱生活但却无能为力,然而,即便再是无能无力,加缪依然选择深爱。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加缪是悲观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加缪是极端悲观主义。)能够在荒诞中自持且坚守的加缪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个智者勇者怎么可能是悲观主义者?
重读《局外人》,是在尝试用正念技术关照体察回归自我,且略有体会之后的,读到了不一样的加缪和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3
加缪真是个伟大又非凡的人!有时读书感觉作者消失在书中,而这本书让一个才华横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让我无奈,甚至对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观看,某一刻又让我心疼,当我突然意识到他作为局外人却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时候。有时我甚至觉得这局外人有点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觉昏昏沉沉没和任何人打交道时,因为当他人出现,我必然难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骗,表达虚假的好感和忏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发多少感情,决不撒谎。这让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点痛苦,因为总会有人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个众人需要的角色。这对他个人来说,也带来清醒,确定的同时带来了虚无,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一个清醒而陷入虚无的人是不可爱的',因为若一切都没有价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个“局外人”让我动容,因为他从虚无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细腻温柔。最后加缪的讲话更让我对于真实、虚无、英雄主义的认识变得完整。加缪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实,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总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读后感4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我觉得局外人这个翻译更好,男主因为没有活在社会期待的样子里,所以认为他是异类,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在妈妈的葬礼上哭。男主心里说觉得没有什么好哭的,我爱我的妈妈,但是就是那个时候,筹备葬礼的疲累让他不去想这些事情。
我在想男主是对什么事情都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样子,不像正常人,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冷漠的.吧,有时候哭或者笑是社会期待你,你遇到高兴的事情了,就得笑。其实,真的开心,每个人都有不同表达方式,那个时候就是不想笑,但是人们或是社会期待着,所以作出样子。
再则,每个人都无法真正共情另一个人,共情太难了,因为无法理解,男主就不会去想这些事情,他说他专注现在,他不信仰宗教,按照自己的心去活,他不是冷漠,而是过于真实。每个人都是另外的人的局外人,每个人情感和生活都不一样,而大家为了迎合社会和他人,去扮演一个角色。而男主更多是为心而活。他稀里糊涂杀了一个人,那个时候的心情,也是太过平淡,凑巧。这种人在社会中是被视为异类的,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是局外人吧。
局外人读后感5
加缪,27岁写成了《局外人》,44岁获得诺奖,47岁因车祸passed away。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两人的《局外人》和《人间失格》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应该给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
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诚、实事求是(今天看新闻,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应实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复工。实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尔的这些品质都弥足珍贵,但我拒绝一些评论中称其为英雄。毕竟他在意识到周遭荒诞甚至真相后,滑向了“我怎么都行”(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这样的虚无态度,怎么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谢加缪,感谢莫索尔,这个人物是孤立无援、无法适应规则的人们的“排欲沟”,让一些被社会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学会了接纳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6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局外人读后感7
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
局外人读后感8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局外人读后感9
荒谬和疏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贯穿始终。虽然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去世可以做到这么淡定甚至不耐烦。都说,其实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确实是这样。也许我有一个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尔没有,也许我是一个重视母女情感的女儿,默索尔不是。
在看庭审的时候,我有一种越来越荒谬无稽的观感。杀人的行为判决,不是应该基于杀人动力杀人方式社会危害性等考量么,为什么跟他对母亲去世的表现拼命挂钩?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长啸就不对么?
就像现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没有在网络上第一时间表达悲痛,就会被指责。所以现在才越来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这句话。
默索尔坦诚得令人惊讶,我想律师在单独会面的时候,即使没有明说,他的肢体语言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其实很能够引导默索尔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但是他没有。他坦诚得惊人,别人丝毫不为所动。他有一种本真的坚持。不为了讨好而改变自己。我想这种坚持,在任何时候不都是应该得到表扬么?
我们为什么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妥协,越来越放弃,越来越讨好这个世界吧。
局外人读后感10
用一种置身事外的理性过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事都顺其自然,按部就班,没有过多的情感表现,不矫情,用看透一切的`态度活着,简单,合理。
而法庭上的人却过度解读,或者说表演情感丰富,站在大善人的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可能也是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目的的一种手段吧。
到最后没有觉得绝望,只是会有一点后知后觉,可以说本来是相信大家都是善良的,就事论事,但没想道大家都过分解读。
只能说,主人公是个善良的,简单的人,但周围的环境、人似乎都很复杂。
其实,生活中理性一点,简单一点不也挺好嘛,但是,社会太复杂,周围的人会用自己的处事方式审视你的做法,他们不相信你的目标如此单纯,处事如此简单,总觉得你另有所图。
如果一直坚持简单的生活方式,有人会觉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你是个可以相处没有其他心思的人,但更多的人会觉得你不好接近,他们在怎么和你熟络都熟不起来,总觉得你拒人千里之外,没有人情味。这和主人公的处境一样,他的朋友会觉得他简单、善良,但更多的人觉得,冷漠、不近人情,仅此而已。
局外人读后感11
《局外人》乃加缪的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前言里是这么评价的,而且对这部作品评价极高。
看了书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荐语都觉得如雷一击,劈到心坎儿里去了,佩服别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力。
这部作品呢,如译者柳鸣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对人性的残杀度,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而”我”在这一场对”我”的审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态度让”我”成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我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真实地把握着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读到”我”对那曾经属于自己现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气息的感知与怀念时,非常感动。对”死”的探讨我想我是没读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么去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跟”上帝已经死了,宗教已经破灭。”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为追求,以信仰上帝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以前追求的意义没了,那么”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该考虑的便是”死”的问题了?
这样,“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义?对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吧。
局外人读后感12
《局外人》乃加缪的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前言里是这么评价的,而且对这部作品评价极高。
看了书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荐语都觉得如雷一击,劈到心坎儿里去了,佩服别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力。
这部作品呢,如译者柳鸣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对人性的残杀度,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而”我”在这一场对”我”的审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态度让”我”成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我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真实地把握着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读到”我”对那曾经属于自己现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气息的感知与怀念时,非常感动。对”死”的探讨我想我是没读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么去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跟”上帝已经死了,宗教已经破灭。”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为追求,以信仰上帝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以前追求的意义没了,那么”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该考虑的便是”死”的问题了?
这样,“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义?对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吧。
局外人读后感13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
说实在的,这部小说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没看懂,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小说开篇从主人公莫尔索的母亲去世讲起,不明白为何只因棺材已钉上,他就不愿看母亲最后一眼,在追悼会时也没有流一滴眼泪。正是这些原因,反而被进行了一场审判。也是作者要表达的`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世界对于人来说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
这本书买回来打来塑封,才发现既没有前言和后记,也没有作者简介,通过手机搜索才知道,加缪是存在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还有《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他结识了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方面的爱好使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好友。1951年因为哲学论文《反抗者》与萨特等人进行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局外人读后感14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短小精炼、含蓄内敛,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写成。一个淡泊寡欲、与世无争、本分守己的小职员因为一起糊里糊涂的人命案而被司法机关以“法兰西的名义”判处斩刑,主人公默尔索善良诚实、老实本分,与社会与人群没有任何危害性、进攻性,对工作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就连多打几分钟电话、请假参加母亲的葬礼也唯恐引起上司不满;在公寓,与左邻右舍也相处得不惊不喜,可以聆听丢失狗的沙拉玛诺唠叨,又能与雷蒙坐下来聊天喝酒;对待情人玛丽更是万事皆可,结婚也可以,维持现状也可,似乎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思想,只要你想都可以。这样一位在社会边角生活的小人物因为这起命案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司法、媒体、神父以及所有关心这件事儿的人们都对他的私人生活产生浓厚兴趣,认为有果必有因,母亲去养老院的起因,没见母亲最后一面,守灵时抽烟、喝咖啡牛奶,下葬后第二天与玛丽游泳、看电影等生活细节,都成为导致他杀人的内因,他的命运已经不取决于那件命案的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取决于这所有的.“莫须有”,意识渗透到法律,决定了参与者的态度与立场,从而也控制了事件运行的结果。
《局外人》虽然篇幅短、规模小,内容比起其他司法著作内容不丰富、枝叶不茂盛,但却是法国二十世纪一部重分量的大杰作,而阿尔贝·加缪也因此而跃居世界性经典作家之列,确实非常值得一看!
局外人读后感15
加缪写作《局外人》时才26岁,难以想象,我们的26岁都在干什么、想什么?人类的悲欢也许并不相通,但是,当我们知道加缪26岁就开始写书了,我们一定都会感到震惊的吧。书写的还非常不错,让我们以知道了有些人的活法就是跟大部分人的活法不一样,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就是会存在巨大的差异的。
主要内容:小职员默尔索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在误杀阿拉伯人后被判死刑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他参加母亲的葬礼没有哭泣。
感悟一:这个社会的运作方式有时充满了荒诞,本应该用理性逻辑的地方人们确在用感性在做决策。
感悟二:这个世界在排斥那些奇异的'灵魂,尽管那些灵魂没有错,也不会给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人们就是会对于他们无法理解事情进行最邪恶的推测,所以,尽量让自己不成为“局外人”。
感悟三:伟人往往就是在“局外人”中产生的,正因为那些独特的地方,使他们脱颖而出。
感悟四:总有一些人和你我同行,只是不被你我所知。所以,孤独只是一种感觉,也是人类的感情库中的一种,与痛苦同类。
感悟五: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只是观念的不同,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种观念,也许有些奇特的观念也许更接近人生的本质。
【局外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局外人》读后感05-22
《局外人》的读书心得09-05
《局外人》读书心得08-17
读《局外人》有感03-25
[精品]《局外人》读后感15篇12-19
经典读后感05-31
《散步》的读后感01-10
(精选)《童年》读后感01-10
童年读后感01-10
孟子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