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1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项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本教育也被社会提上了日程,其实这正是对上句话的一种呼应,是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要想真正落实“授人以渔”,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这次收看的网络培训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研究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的人格主动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家都在呼吁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思维碰撞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学《卧薪尝胆》时,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足够深的历史知识,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教师不能说全部知晓,但也要知道个七八成,这样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吊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会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要学习,我们都知道好发问、爱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语言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这四重本能的欲望与冲突,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指导学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在学生探索学习时,遇到难题,教师必须学会引导,遇到困难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深入理解勾践为何要卧薪尝胆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可以由引导孩子想象战争失败后的残局以及勾践看到那时的场面心理的想法到受尽屈辱时的心理的强烈反差等等一步步引导孩子,必须平等耐心的对待每个孩子,这样孩子在爱的氛围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中他才能全身心的放松,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只有让你的学生感到平等、自由时,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师生之间被爱包围着,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在我眼中课堂不仅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场所,更是师生幸福体验的场所,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追求幸福课堂吧!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2
首先,教师要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说到作为一名当教师的价值,可能有许多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须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会出现困惑和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我们万万不能简单的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徐院士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不能把追求自身利益放在崇高的职责感之上。一个学校千万不能为追求收入而淡化了它最根本的职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多看大局,放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要时刻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入。因此,最终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本着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本着对这一职业的高度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我们就一定能把目光放得更远。
其次,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入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通过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里要内涵。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超也十分重要,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一个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最后,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呢?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公正,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软和创造欲。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3
一、引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到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教师人文素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共鸣的建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我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与支持。在建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情感共鸣的建立,有助于我与学生建立起互信与合作的关系。
二、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全面素质。
教师人文素养要求我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我将学生视作对待艺术品一样,用心去培养他们的成长。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都发现了他们独特的优点和潜力,我鼓励他们去发展自己,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我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内心世界。
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我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生活的百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情感教育,我希望学生能够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快乐的内心世界。
四、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和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乐于助人,乐于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在教学中,我始终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我相信,只有把教育事业当做终身事业来追求,才能够实现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追求教学创新。
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要追求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技能。我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会,跟踪教育前沿的动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还坚持读书实践,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我不断追求自己的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总结:教师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它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心世界,更需要我们热爱教育事业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师人文素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勇敢追求教育事业,用爱和智慧去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共同创造美好的教育未来。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次暑假的师德培训,使我更深的认识了和谐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与社会和谐;与教师职业的和谐;与教育对象的和谐;与职业同伴的和谐;自己和谐。我们的工作区分于其他劳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在班主任培训时,资深的周红五博士也阐述了“把学生当人看”的'教育实质。它们不仅使我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爱,更使我懂得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懂得关爱学生的教师。
一、教师如何爱学生?
我想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爱”的艺术,用好自己神圣的爱。
前面都做好了,为什么不一如既往,有始有终呢?爱是细腻的,爱是细致的,我们要用心的让他们体会到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
二、用心、真诚地赏识学生
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以学生好的一面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三、树立以生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是更多地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是强带有强制和强迫性的,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有自己思想的人。而现代教育观则着重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也看作是学校的主人,而且要求班主任的工作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弄清学生想什么,关心什么,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因材施教,严格管理,正确引导是以生为本教育观念的主线。
认识到这些以后,我坚信,在今后任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中我一定多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树立以生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5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6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项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本教育也被社会提上了日程,其实这正是对上句话的一种呼应,是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要想真正落实“授人以渔”,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这次收看的网络培训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研究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学生的人格主动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家都在呼吁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思维碰撞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学《卧薪尝胆》时,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足够深的历史知识,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教师不能说全部知晓,但也要知道个七八成,这样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吊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会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要学习,我们都知道好发问、爱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语言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这四重本能的欲望与冲突,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指导学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在学生探索学习时,遇到难题,教师必须学会引导,遇到困难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深入理解勾践为何要卧薪尝胆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可以由引导孩子想象战争失败后的残局以及勾践看到那时的场面心理的想法到受尽屈辱时的心理的强烈反差等等一步步引导孩子,必须平等耐心的对待每个孩子,这样孩子在爱的氛围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中他才能全身心的放松,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只有让你的学生感到平等、自由时,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师生之间被爱包围着,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在我眼中课堂不仅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场所,更是师生幸福体验的场所,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追求幸福课堂吧!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7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表达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典范。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开展,为学生的终身开展奠定根底。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开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荣耀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答复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表达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8
时间像流水一样飞快的流淌着,转眼间,本学期已接近尾声。人文素养讲座的上课时间已经结束,但是,人文精神没有结束,在继续着。余老师精彩的讲解,使我懂得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余老师在这学期讲座当中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余老师还提到:平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二,怎样做人;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记得余老师讲过佛家的“智慧”,在这节课中拓宽了我们对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佛教特别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佛法的第一要素。佛教传到平,逐渐被平化,这种平化的特点就是儒学化、心性化,印度佛教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为平佛教的“心法智慧”。而这种心法智慧对于调整心态、化解心结、提升心境,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一种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禅宗思想是这种心法智慧的体现者。禅宗典籍里有许多故事和诗偈,句句直指人心,颇能启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般人经常会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里,压的自己喘不过气,偈中说的就是让我们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扰,要有平常心。
我们要学习和体悟人文知识,养成“清风亮节”和“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不仅是只有平几大家的思想及体系,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古往今来,真正称得上“大家”或“大师”的人,无不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这些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中,人们会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等无确定答案但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什么是人类的痛苦,怎么样化痛苦为幸福;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各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报社、表演团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通过一定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环境育人资源,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随着平成为继美国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其他国家与我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多样,必须与时俱进,完善我们大学生的心智、培养我们高尚情操、塑造我们的崇高品格,使自己能多方面理解社会,健康地发展自己,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成为有信仰有灵魂的人,这是时代在新时期对我们的要求,更使我们的使命。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9
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师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首先,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不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一律;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任何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名师出高徒”,这些话仍然是朴素地反映了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名言至理。教师的这种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是来自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时代要求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明白教育的目标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而且对他所致力培养的,究竟该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心中都得有根权衡的标尺。这标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灵魂工程师,而不是那种单纯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其次要有健康的身心,完美的人格态度。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所有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教育中,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品德内在,言行外显。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优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不论在哪个岗位、哪种专业,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开发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怎么能有创新教育因此,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适应世纪小康社会需要,迫切需要对传统师德观进行更新和提升,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自觉做到依法执教师生伦理关系是师德主体?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我们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的变化。师爱的特点:泛爱,不是偏爱;是严爱,不是溺爱;既育人,又交人。坚持依法执教?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法治靠他律,德治靠自律。?记住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性不可侵犯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教师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及其救济的途径。评析学校中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教师需要有体面的生活,更需要精神充实的人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热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应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教师工作,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对学生认真负责,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直、真诚、善良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学生;以尊重的态度看待学生;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要做人师,即做好以下四方面:教师要能教人以道理;教师要能教人以知识;最后,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本领,独特的教学技能。
拥有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学识和才能,还是不能保证工作的确有成绩。“教师必须自励,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这二者就是语文教师的“本钱”。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等等。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平的语文教育界真正懂得这些规律并切实地按规律去施行教学的,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目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现代化的信息素养和较强的科研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多向的教育交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位合格人民教师灵魂的体现。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10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养人文素养无疑是一道难题。在说不清、道不明状况之下,“空对空”、“虚对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学校管理者大喊“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人都要;”研究者在文章中大谈人文素养包括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层层划分,最后得出空洞的理论和无法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靠晦涩而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解决,只要遵循合理的途径,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它”不是可以触摸的,却时时体现于个人的行为举止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尤其是在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中小学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通过对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接触,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让人咂舌。
(一)功利化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欲高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淫威之下动力渐弱。即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未能幸免,教师的目光一致向能产生最大经济收益的学科看齐,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晋升机会的升学率看齐。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好学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师眼里,人文素养是虚的东西,根本无法纳入评价标准之内。把时间浪费在不能带来现实效益的读书上面,是在教师的潜在价值观中不被认同的做法。因此。时间紧张成为众多教师无暇发展人文素质的借口,进而导致教师原来满怀的教育理想和审美情趣,甚至于兴趣爱好都在逐渐的褪色和消失。
(二)失衡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出现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自然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自然教学的娴熟,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普通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写文章。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自然现象的规律;普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达芬奇和莫札特,艺术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老舍和莎士比亚。在这种教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似乎成为一个悖论,语文教师不懂得音乐,如何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强项去开发语言智能;数学教师不懂得美术,如何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强项去挖掘数理逻辑智能。
(三)断裂化的文化认知和理想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后,正面临失落的危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责任感、团结、奉献等已成为迂腐过时的思想。平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两汉的史学、魏晋南北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道哲学、炙烩人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彰显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寻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无人问津的陈词旧典。处在文化断裂中的教师正紧跟时代的潮流,崇尚效率,注重规则,学校不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是生存的名利场。
二、人文素养匮乏的归因
(一)领导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从人文素养本身的内涵来看,“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就其现实基础来说,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现实基础来看,人文素养只有经过全方面的发展,历经现实的锤炼才能形成。但是,真正的具体实施起来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由于人文素养培养效果的滞后性,效果好坏一时也是无法检验出来的,正如通过要求教师读书来提高人文素养,但教师读多读少,读好读坏,一时是无法评价的。所以。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管理者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上。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象的片面性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语文教师成为人文素养的代表,因为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责任者,是平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文采飞扬、超凡脱俗、博古通今;有审美的眼光和情趣,有感性含蓄的热情,有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除了语文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这两类人身上。研究者在论文中大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优秀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对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物理教师等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却相当匮乏。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导致其它学科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也觉得人文素养不是自己必须具备的方面,对其听之任之。
(三)科研无法成为思考的动力
中小学的科研状况一直是中小学校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学科的教师不愿做科研,也不具备做科研的能力,而学校也只是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进行教学研究。笔者通过数次深入中小学发现,很多学科的教师比如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师科研动力特别不足,即使逼着写出的文章,竟会出现文字不通。上下文不相关的情况。由做科研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文修养已经降低到了什么程度。究其原因,学校在科研管理中,不注意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教师不用做科研,便不愿去读书思考,更不愿动笔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成文字。
三、由“虚”入“实”再化“虚”培养途径的探索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素养匮乏的现状,学校管理者采取了许多的方式,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出现的结果是学校管理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形式化。校长不时的强调让教师读书,却不给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谈论教师应有爱心、责任心、人格魅力。他们似乎从未考虑过教师的感受,教师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是怎样看待人文素养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能究根溯源,只治标不治本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人文素养虽然是比较虚化的,但只要能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策略和措施。最终使教师从内心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追求自身内涵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实处。
(一)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学校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与教师的发展分不开的,关注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工作成绩,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不只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教师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一个学校教师素养和教育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因此,从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的角度,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以下条件和机会。
1、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当作自己成长的乐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节日给老师送一份关怀,来让教师产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2、创造书香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角”来鼓励教师读书,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来为教师提供分享读书乐趣和交流心得的机会。从而让读书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
3、给教师发挥专长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作品展,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给教师提供精神上的享受。
(二)创造共享的课程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教师仅仅依靠注入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逐步的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地增强,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学生需要的是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种种的变化都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文化的共享,以下建议值得尝试。
1、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在以往的听课习惯中,总是语文教师听语文课,数学教师听数学课,在这种习惯模式下,教师的知识面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无法得到新的教学灵感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2、不同学科教师互相推荐读物。不同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经典书籍都比较了解。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推荐经典书籍,可以让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它学科的状况,拓宽视野,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切磋,这样也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鼓励全员参与科研创新
中小学的科研通常只是专门人员来参与,而其他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科研的机会,久而久之,对于科研便毫无热情。其实,科研是全体教师的权利,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都会产生自己的教学心得。如果学校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去鼓励教师动笔去写,比如,把优秀论文编成论文集。那么,教师能够见到自己的论文变成科研成果,将是很大的精神鼓励。由此。也会带动教师读书的热情。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校可以把教师分成各个科研小组,每个科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最终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出来。对于科研能力层次不一的状况,可以采取结对互助的方式来进行。
总之,通过各种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具体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人文素养会随着活动的过程而逐步得到升华和提炼。最终成为散发在每个教师身上的博学与宽容、理想与激情、合作与关爱等等人文气息。这些人文气息虽无形无影,却是每位教师都能从他人和自身真真切切感觉到的修养和魅力。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11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12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养人文素养无疑是一道难题。在说不清、道不明状况之下,“空对空”、“虚对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学校管理者大喊“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人都要读书;”研究者在文章中大谈人文素养包括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层层划分,最后得出空洞的理论和无法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靠晦涩而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解决,只要遵循合理的途径,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它”不是可以触摸的,却时时体现于个人的行为举止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尤其是在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中小学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通过对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接触,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让人咂舌。
(一)功利化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欲高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淫威之下动力渐弱。即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未能幸免,教师的目光一致向能产生最大经济收益的学科看齐,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晋升机会的升学率看齐。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好学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师眼里,人文素养是虚的东西,根本无法纳入评价标准之内。把时间浪费在不能带来现实效益的读书上面,是在教师的潜在价值观中不被认同的做法。因此。时间紧张成为众多教师无暇发展人文素质的借口,进而导致教师原来满怀的教育理想和审美情趣,甚至于兴趣爱好都在逐渐的褪色和消失。
(二)失衡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出现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自然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自然教学的娴熟,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普通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写文章。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自然现象的规律;普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达芬奇和莫札特,艺术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老舍和莎士比亚。在这种教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似乎成为一个悖论,语文教师不懂得音乐,如何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强项去开发语言智能;数学教师不懂得美术,如何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强项去挖掘数理逻辑智能。
(三)断裂化的文化认知和理想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后,正面临失落的危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责任感、团结、奉献等已成为迂腐过时的思想。平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两汉的史学、魏晋南北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道哲学、炙烩人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彰显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寻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无人问津的陈词旧典。处在文化断裂中的教师正紧跟时代的潮流,崇尚效率,注重规则,学校不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是生存的名利场。
二、人文素养匮乏的归因
(一)领导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从人文素养本身的内涵来看,“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就其现实基础来说,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现实基础来看,人文素养只有经过全方面的发展,历经现实的锤炼才能形成。但是,真正的具体实施起来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由于人文素养培养效果的滞后性,效果好坏一时也是无法检验出来的,正如通过要求教师读书来提高人文素养,但教师读多读少,读好读坏,一时是无法评价的。所以。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管理者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上。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象的片面性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语文教师成为人文素养的代表,因为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责任者,是平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文采飞扬、超凡脱俗、博古通今;有审美的眼光和情趣,有感性含蓄的热情,有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除了语文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这两类人身上。研究者在论文中大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优秀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对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物理教师等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却相当匮乏。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导致其它学科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也觉得人文素养不是自己必须具备的方面,对其听之任之。
(三)科研无法成为思考的动力
中小学的科研状况一直是中小学校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学科的教师不愿做科研,也不具备做科研的能力,而学校也只是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进行教学研究。笔者通过数次深入中小学发现,很多学科的教师比如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师科研动力特别不足,即使逼着写出的文章,竟会出现文字不通。上下文不相关的情况。由做科研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文修养已经降低到了什么程度。究其原因,学校在科研管理中,不注意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教师不用做科研,便不愿去读书思考,更不愿动笔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成文字。
三、由“虚”入“实”再化“虚”培养途径的探索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素养匮乏的现状,学校管理者采取了许多的方式,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出现的结果是学校管理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形式化。校长不时的强调让教师读书,却不给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谈论教师应有爱心、责任心、人格魅力。他们似乎从未考虑过教师的感受,教师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是怎样看待人文素养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能究根溯源,只治标不治本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人文素养虽然是比较虚化的,但只要能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策略和措施。最终使教师从内心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追求自身内涵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实处。
(一)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学校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与教师的发展分不开的,关注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工作成绩,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不只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教师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一个学校教师素养和教育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因此,从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的角度,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以下条件和机会。
1、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当作自己成长的乐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节日给老师送一份关怀,来让教师产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2、创造书香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角”来鼓励教师读书,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来为教师提供分享读书乐趣和交流心得的机会。从而让读书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
3、给教师发挥专长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作品展,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给教师提供精神上的享受。
(二)创造共享的课程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教师仅仅依靠注入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逐步的`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地增强,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学生需要的是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种种的变化都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文化的共享,以下建议值得尝试。
1、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在以往的听课习惯中,总是语文教师听语文课,数学教师听数学课,在这种习惯模式下,教师的知识面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无法得到新的教学灵感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2、不同学科教师互相推荐读物。不同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经典书籍都比较了解。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推荐经典书籍,可以让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它学科的状况,拓宽视野,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切磋,这样也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鼓励全员参与科研创新
中小学的科研通常只是专门人员来参与,而其他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科研的机会,久而久之,对于科研便毫无热情。其实,科研是全体教师的权利,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都会产生自己的教学心得。如果学校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去鼓励教师动笔去写,比如,把优秀论文编成论文集。那么,教师能够见到自己的论文变成科研成果,将是很大的精神鼓励。由此。也会带动教师读书的热情。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校可以把教师分成各个科研小组,每个科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最终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出来。对于科研能力层次不一的状况,可以采取结对互助的方式来进行。
总之,通过各种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具体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人文素养会随着活动的过程而逐步得到升华和提炼。最终成为散发在每个教师身上的博学与宽容、理想与激情、合作与关爱等等人文气息。这些人文气息虽无形无影,却是每位教师都能从他人和自身真真切切感觉到的修养和魅力。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13
教师人文素养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之一,它是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和情感等方面的修养,能够深入理解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人生底蕴。作为一名教师,常常会被考验,尤其是在面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文学艺术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基石。
读书、欣赏音乐、观看电影、参与美术、写作等活动都是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人性、情感、信仰等方面的体验。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学习和体会,可以启发教师的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除此之外,文艺还可以使教师具备更开放、更包容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与学生相处时,更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二、“精神食粮”让教师更为有深度。
教师的人文素养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便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个足够有深度的课程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心灵,唤起他们内在的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让知识更富有生命力。如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寻找灵感,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与学科知识进行对接,使其更加深入生活和社会。
三、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
虽然感性和理性是不同的认识方式,但二者的平衡十分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感性和理性中寻找平衡点,不仅能够理解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还能够在思维上更加客观和深入。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多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创造、去思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和发掘潜力。
四、关注生命和社会价值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社会,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人生规划、挫折感受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和社会价值。教师可以在摆脱单一教材的限制下,引领学生去开阔视野,认识世间不同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生命和社会价值的感悟。
五、人性和善意是人文素养的宗旨。
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关注人性和善意是保持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一个教师如能始终保持人性的本真和发扬善意,无论在学生相处还是教学中,都能够有着更加广阔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在关注人性和善意的原则下,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人性的价值观、道德理念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文化的认同和价值的接受,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价值观念。
总之,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学生和自我对于教师人文素养的高标准要求。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14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力量,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妙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人文精神都是特别重要而且不行缺少的。高扬了人文精神,社会才会生气勃勃、兴盛发达,人才活得有意义,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老师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文化的传承、体现和创新。我们说老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就是由于老师担当着这严厉 的使命。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被给予了塑造同学的任务。老师的这种社会定位,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需为同学做表率,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同学。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虽然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但作用却是特别巨大的。比起一般人来,老师特殊需要学习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
“老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老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老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老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老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同学真诚的喜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老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同学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里,老师是同学最亲近、敬重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同学具有自然 的“向师性”。老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的人格。老师的素养之光对同学心灵的铸造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同学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同学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同学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同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同学的人格完善。
二、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老师,确定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足,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气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同学,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老师的影响,使同学也形成顽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擅长思索,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目标。老师的追求与理想已经深深地成为同学人生进展的指标。老师的努力与胜利,激励他们的同学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胜利。
三、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学习动机与效果
同学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心情化比较重,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肯定的影响力。一个同学一门功课的学习成果好坏,与他是否喜爱教这门功课的老师相关。老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力量当然很重要,人格修养同样很重要。同学的学习动机剧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些,而这一切还是取决于老师的人文素养。
四、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老师是同学学习的参加者、指导者与监督者,老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同学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作为榜样被同学所仿照,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老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熟悉如何,直接制约着同学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老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老师的道德修养、学问结构、力量水平、认知策略、对同学的态度及其老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在同学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老师的正确要求就简单化为同学的行动。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同学,了解和把握同学的思想,制造民主、公平、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激发同学产生情感的内驱力,培育同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能掌握自己的心情,承受外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学问、力量、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提高,共性得以张扬,真正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胜利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的进展与变革打算了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力量。而要提升自身的素养,老师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老师的读书是一种积累。学习是我们人生永恒的主题。老师的职业特性,更注定了老师的角色是一个永久需要学习的角色。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在提升人文素养,铸就老师魅力中具有永恒的力气。一个老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意的读书实践。一个胜利的老师,必需是一个擅长学习的老师,一个擅长读书的老师。读书是老师吸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老师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读书是老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前提,老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索、积累,丰富自己的学问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处在学问经济的时代,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人们不但通过读书获得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书籍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精神食粮。只有喜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育出喜爱读书的同学,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喜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老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同学和社会的风尚,读书,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老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喜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同学知道更多的学问,让同学更加敬重他。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同学、感染同学,不断培育同学的读书爱好,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同学在读书中荡涤心胸、体会人生、启迪才智、增长才能、学会学习与生存,从而促进同学全面和谐和可持续进展。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迫切地需要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改实践需要前沿性的理论支持。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培育同学广泛的爱好,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同学的阅读,我们老师首先应当自觉地投入到乐观的阅读活动中去。老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老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不断丰富专业学问、完善文化学问结构,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技能,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跟上现代教育进展的步伐。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学问的渴求。只有当我们将读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断提升自身学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才能成为新时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学问丰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新课程标准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老师乐观、擅长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工作在基层的老师走向胜利的最深刻的脚印 。当今的老师应当坚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当这样告知自己: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的学问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老师应当努力去做到的,也有利于老师专业化进展。
作为一名学校老师,担负着培育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同学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不仅要正其身,作好同学的榜样,更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思索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等,促进同学的身心和谐进展,为同学的终身进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老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敬重同学的主体性,把同学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老师就必需擅长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老师胜利的必备条件,是老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老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当实施的关键。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目标的老师。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2-23
学人文素养的心得体会06-01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0-18
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03-29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13篇05-05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0篇03-23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4篇04-18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3篇06-02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0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