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时间:2023-12-25 15:02:2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师成长力》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1

  作为教师暑期必读书目,《教师成长力修炼》是一部含金量非常高的作品,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拜读了这本书。《教师成长力修炼》是刘波的第三部作品。与刘波前两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刘式”风格:简约式的文字表述;传记式的写实内容;启发式的思想洞见;引领式的实践操作。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对前两部作品的综合和超越,可以理解为教师“教研力”“阅读力”“成长力”三部曲。

  在《教师成长力修炼》一书中,作者首先提出“找准自身的教育人生‘路线图’”,也就是教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是很有见地的。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清晰的规划,又如何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呢?那是否顺利过了职称评审关、评上“名师”等荣誉称号,就可以宣告教师“自成长”大功告成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刘波看来,教师要在“路线图”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做一个“教育文化人”。

  从操作层面看,作者用其自身以及诸多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经历,从教学、德育、研究、阅读、写作、知识管理六个维度给出建议。在我看来,这些建议都很朴实,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也都能够意识到,但实践时普遍缺少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比如在该书的第三部分,刘波提出要“做有技术含量的德育”,但不少老师死活都不愿意做班主任,一些被逼无奈的老师做班主任则把自己定位为“维持会长”的角色,连班会课都开不好,那就无从谈起教师德育或者说管理能力的提升了。再比如,我们都明白教育阅读对教师“自成长”的`意义,但不少教师总是会以各种理由“拒绝”阅读,不注重积累,到紧要关头却又在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此,作者也颇为无奈地“幽默”了一把,他说,“很多教师写文章的时候都会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名言,那么,究竟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可见,教师的“自成长”不是不可为,而是没有尽力而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曾引用一句格言:“帮助你自己吧,上帝亦会帮助你。”这与我国古代的励志名言“自助者天助之”如出一辙。教师只有自己不断自省成长、自觉成长、自助成长,才能自信成长,才能克服“本领恐慌”,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作者看来,教师专业发展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且应该永不停歇。那么如何才能让“自成长”发生呢?除了外在的平台搭建之外,“自成长”更应该是教师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2

  每一个教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正如条条道路通罗马,成为好教师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可借鉴的经验。刘波老师透过《教师成长力修炼》一书,向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向好教师的目标迈进的经历和体会,相信会给大家很多的启发。

  一、要有成长的紧迫感

  教师的教学生涯,既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刚毕业的大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时的差距是很小的,随着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延长,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如此?这与教师在自身成长方面是否有紧迫感直接相关。

  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学校为了激励我们这些青年教师,除了配备带教的老教师之外,还常让我们走出校门,到一些名校去参观学习。在某所名校,一位教导主任的本领让我非常钦佩:他能够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里某些老师因病或者因事临时有事,他自己拿起课本就进教室了,而且常赢得学生的交口称赞。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本领?是因为学校教育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教材的变化不大,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但今天教育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很难再有类似这样有本领的教导主任出现在校园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无论是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还是教育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不断发生着变化。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以及以3D打印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逐渐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倒逼着学校和教师必须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重塑教育的引领之责。

  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变革,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而且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让人目不暇接、气喘吁吁。电子书包的实验才刚刚开始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程、创新实验室、STEAM课程……等一系列和未来发展直接有关的新课程、新技术、新的教学方式,又在一波又一波地激荡起教育改革的浪花,让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充满着期待。

  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充满着挑战。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比教师自己更适应当下的环境,这让教师处在先天的劣势上;在应试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改变自己受教育时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首先要对自己固有的习惯加以颠覆;缺少课程建设和评价经验的教师,却被要求开设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撑,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和问题,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弥补,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别人拉开差距。

  有紧迫感的教师,每天都会关注教育的新发展、新趋势,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考这些新变化会对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应对这些新情况。而那些缺少紧迫感的教师,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进展充耳不闻,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得过且过。他们看上去也很努力,但这种努力仅仅局限于完成既定的任务,很少与自身的成长建立关联。慢慢地,教师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

  二、要有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每天都在成长,这种成长由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一是外因。专业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在督促着教师改变自己。二是内因。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自身希望能够积极投入到这改革的洪流之中,通过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满足学生成长的新期盼。

  被人逼着去做某件事情,是很难做得好的。前几年有一篇博文很流行,说二战期间,一位瑞士的钟表匠被关押在牢中,他非常努力地去工作,但总也造不出高精度的钟表来。文章的作者由此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并断言金字塔一定是一批自由的、有着强烈内驱力的人们创造出来的,绝不是被迫劳作的奴隶的作品。

  我们都清楚农作物的成长历程。每粒种子都有渴望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它们所需要的只是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在适宜的环境中,种子积蓄力量,突破自身的屏障破土而出,近情接纳土壤、阳光、水分等提供的滋养,在绽放自己生命的同时,也为人类奉献累累硕果。我们常说教育就像种庄稼,强调教师没有必要去做揠苗助长的事情,只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剩下的事情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教育孩子如此,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是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所能做的就是营造适宜的环境,能够给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学校能够建立起呵护教师成长的文化生态,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受到他人的无端妒忌和闲言碎语。在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要少一点大一统的`讲座,多一些基于实践智慧的课堂现场观察和思考,让教师在教学现场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和智慧。

  内驱力是指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比如说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内驱力就会驱使着我们去寻找或者烹制中意的食物,解决自我的需要。要让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内驱力,就必须不断给教师创设诱因,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我们常说的动机,其实就是由诱因和内驱力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所组成的。诱因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教师存在的精神饥渴、文化饥渴,就是一种很强烈的内在诱因。外在的诱因与教师培训有关,教师培训不能总是请一些专家将所谓的理念和学说灌输给教师,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诱因,激起教师的内驱力,让其产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机。

  内驱力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教师的成长就会更加顺畅。刘波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能够在五年的时间里出版三本教育著作,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在自身的工作上也有很突出的成绩,就与他自身成长的动机机制有很大关系。

  三、要有成长的自觉性

  做任何一件事情,养成习惯之后就好办了。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一篇读后感的?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难,但我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养成了见缝插针阅读的习惯,以及与书中的人和事“对话”的习惯,“话”多了,书写和表达的时候文字就如泉水一般汩汩流淌。这一切,都因为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所谓成长的自觉性,其实就是养成自觉成长的良好习惯。《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为刘波的这本书所写的推荐语说:“刘波老师的成长力来自哪里?一是善读,读教育书、教育报刊不停歇;二是勤写,写稿写书不停笔;三是实在,思考与实践接地气不浮夸。”代劳师所说的这三点,揭示了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三个要素。刘波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读书,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关键,也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来。在功利主义、升学主义的推波助澜下,很多学校已经成为分数的加工厂,师生都成了升学的机器,教师不读书的现象非常普遍,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教育的一场灾难,它对整个国民素质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明确将全民阅读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作为阅读的主要推动者,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一个教师的首要职责。

  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一个人能够用流利的话语和别人进行交流,能够用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的思维的连贯的、健全的。学生说话时磕磕绊绊、写出的作业文不对题,说明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想明白这件事情,思维是有问题的。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文字书写背后存在的思维障碍,就能够联想到自身的以身示范。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自己思维的跳跃,导致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若不能运用文字把自己所知所想的东西写的明白而有条理,他就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公民。”教师如果不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怎么为人师表呢?

  养成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的更加深刻。在学校中,不乏这样的教师,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很有造诣,经常有论文发表在高级别的刊物上,但课堂教学却表现不佳;也不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很高,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因为从来不读书,不进行教学反思和写作,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不出来,遇到职称评定等事情时屡屡受阻。这样的教师,都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学科教学、读书、写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它们看成了互不相干的事情。

  教育工作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每天都会面对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只有养成自我成长的自觉性,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感受成长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悦己又达人。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3

  从事教师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和《谁是最具成长力的教师》中的许多老师教龄一样,但他们已经是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而自己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十年磨一剑,教学十几年,这个时间应该属于是教师成长的称职阶段,应该向成熟阶段发展了,可自己却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每天重复着近乎机械性的工作。不了解我的朋友说我是一个事业比较成功的女性,在读本书之前,我还可以笑而不言的接纳,而读了本书之后,我却要惭愧的脸红了。与书中那些成功的教师相比,我只是在从事着一项自己不是很厌倦的职业,我把教师看做是一种谋生的工作,而不是自己挚爱的事业,怎能算是成功呢?

  回首自己的教学经历,也曾经激情满怀,也曾经丰富多彩,也曾经有汗水和辛酸,也曾经有鲜花和掌声,如今,却是波澜不惊。读了这些最具成长力的教师的故事,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工作成果,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我告诉自己: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今天起,每天读一卷书,感受阅读的幸福。

  许多成功的教师的成长都是从读书开始的。教育类的专著是这些老师们案头必备的,也是他们成功的基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的教育苦旅》《班主任兵法》《做研究型教师》《我的教师梦》……这些书像一个个学者,在开启教师走进教育的殿堂,走上成功的道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多读书,不仅读教育类书籍,各类文学著作更是必读的,那是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教师的泉眼。虽然自己平时也在案头放了许多的书籍,但总以各种借口推脱,总是搁置再搁置。从今天起,每天读书,将与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的生活必须。

  从今天起,每天步行一里路,感受与每一个孩子相知的幸福。

  每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心灵的缔造者。“教书”与“育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分开讲。学生的每一个学习习惯,作息习惯,行为习惯,都是老师教育的范围,都是老师教育的内容。一个称职的教师,会在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想到学生的知识成长,能力成长,想到学生遥远的未来。所以,我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从今天起,每天步行一里路,走近每一个需要你的孩子,给他们以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每天步行一里路,走进一个孩子的内心,从心里与学生共同成长。

  从今天起,每天写下成长的经历,感受收获的幸福。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这是成功教师共同的经验总结。李慧香老师每天都写教育日记,还引导学生写循环日记,师生日记默默坚持的乐趣,只有他们最能体会。侯长婴老师从每天逼自己写教育随笔,到现在的每天都急于要表达,这其中的幸福有几人能体会到。赵渝老师已经积累了两千多篇博文,他的快乐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人,才会从反思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才能不断的进步。从今天起,每天写下成长的经历,将是我这一天的句号,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何必,何必等到明天

  夜太长,梦太多,明天太遥远

  通往幸福的路

  就从今天、就从此刻。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4

  以前的自己,每天上课说是照本宣科一点儿都不为过,改着作业发着牢骚,照着教参抄教案,还不耽误和别的老师说笑;盼着放学,盼着寒暑假,盼着能逛街的星期天。虽然有时也觉得很空虚,无聊,莫名的焦虑,但内心也早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如果不是阅读《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一书,我恐怕会一直这样子庸庸碌碌下去,做一辈子的教书匠。

  《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一书全面辑录了《教育时报》评选推出的31位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的成长案例。他们不是名家大师,都是来自于你我身边的普通教师。31位教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共有特点就是他们真实、自然,诚恳而有耐心,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默默地改善与改变自己,也改变了他们的学生。他们像树一样,终究变得富有活力、引人注目,让人称道。

  书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成长,教师成长的故事,美妙地转化成了学生成长的故事。只有那些心地良善、不断用心于教育理解力与生命智慧的教师,才有无数感人肺腑的教育故事,他们的教育自传是以自己生命写就的,同时又可以在学生那里得到余音缭绕的回响。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成长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正是有了教师的成长,才有了学生的成长,而学生的成长,又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进一步成长。我从31位教师身上所受感动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此。

  这31位教师成长的历程中,无一例外的都体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爱与执着,他们把自己在教育中的困惑和经验方法,幸福与快乐进行了一些思索,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很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中的许多专家都曾是和我们尺码相同的人。在他们成名之前,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我们在成长中所遭遇过的失败、挫折、痛苦、困惑等,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尝受过,他们之所以与我们不同,并不在于他们的天赋比我们高,而是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打造生命。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长年累月地坚守,默默无闻地付出。

  教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展示出自己的精彩之处。如果学生的生命因为你的关注而改变,因为你的影响而精彩,那么,你就获得了成功。让我们一起辛勤地努力,让学生的生命因我们而精彩!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5

  文章中指出: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成长是一种姿态,一种昂扬、幸福、坚定的姿态;成长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路径,她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直接开出了一张保单,他说:我开一个保险公司。投保条件是:教师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理赔方式是:如投保方10年后未能跻身名师之列,公司愿以一赔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路径1:职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无论是谁,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一定会很充实,很快乐,很成功。做最好的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最好不是和别人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和别人比较,你永远都成不了最好的一个,你也永远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最好,是和自己比较,和过去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让自己成为今天最好的自己,努力让自己的每一今天都有收获,有进步。做最好的自己不在乎你昨天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在乎你底子有多多差,只要努力,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你更好,只要你坚持努力,你完全可以薄,基础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你在这方面做得很差劲,但是你在别的方面做的却很优秀,请你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不能做大树,就做小草;不能做牡丹,就做路边的小野菊;不能做大海,就做小溪;不能做太阳,就做星辰。总而言之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自己的敌人就是自己。”

  路径2: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人不再阅读之日,就是他的思维停止之时。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主要的教育理论贡献,我们应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新理念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就可能被降格为支离破碎的“教条”和“规则”。阅读,其实是在和精神的雕像对话。当我们把教育史上一座座“精神的雕像”牢牢树立在自己的心中,并自觉与之为伍、与之进行精神勾通时,我们便也能获得教育的真谛,获得做为教师应有的庄严的幸福。

  路径3:专业写作,让思想走得更远。常老师说:“专业写作,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收获是专业发展、教育的智慧和幸福。每一个教师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作。”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小的细节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研究的起因,我们可以为此作为金矿挖掘的开始,这无疑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教师的成长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观察、不断思考,写作可以使教师保持旺盛的思考力。写作可以使教师成为一名思考者,进而成为一名思想者。一个有旺盛思考力的人,会不断拓展思考的空间,不断加深思考的深度,会站在思想高处来审视教育、审视教学,审视社会、审视人生。

  对于于写作,最重要的是坚持,是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必有奇效。 教师们,拿起笔,坚持写些东西吧。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6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创造性工作是课程改革能否在教学实践层面落实的关键,故而教师的成长力修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读《教师成长力修炼》有感:成长应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成长”是生命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种标杆,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现在的课堂千变万化,充满变数,自由提升自己、成长自己方能淡化教师“单边预设、单项讲析、单定提问、单一步骤”。

  放目眼前,一线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缺乏对文本的思考,绝大多数都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的甚至根本不符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发展。一切都任之由之,完成任务算好了。另外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拿到文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而是一味地去寻找大量资料。对于这如山的资料没有质疑、没有思考、没有中心,只有拼凑。这个现状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力要提升,通过教师成长力的提升,教师会发展,会形成一种自我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会驱使教师更好的教学,对教学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以致会对文本进行重组,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若使体制内的教师走上不断成长的道路就该提高成长力修炼。于是他们对教学文本的独特理解会提高,才能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形成个人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个人自我成长。提升自己影响力的途径,有机会成为一个名师。名师有限,没有成为名师一路成长肯定收获满满。因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师的成长力修炼除了教师自己的强烈成长意识以外,也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平台。

  一、专业引领:

  采取两个步骤:请进来和走出去。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点评。在专家面前最易接受,是教师快速成长最有的效途径之一。解答教师的疑难问题,制定教师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理论,指导教师的行为,督促教师的发展。学校有专业引领教师的成长迅速而有效。毕竟这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那么教师必须要走出去。学校要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单位组织的有关于教师业务发展的培训,读后感《读《教师成长力修炼》有感:成长应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但这并不是盲目的参加,而是带有任务的参训。不管是回学校的汇报还是参训感悟,总之学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任务去。有目标,有任务的培训才能促进教师成长。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成长最普遍的途径也是最容易实施的途径。同伴可以是学校的同事,可以是认识的老师,可以是同个片区的老师……同伴互助方式也是多样化。1.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2.公开课。定期组织有一定活动主题的公开课研讨。前期对主题的了解,然后进行磨课,接着观课议课,最后反馈解析达成共识。也可以是组织同课异构,让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发现优点,取长补短。在活动中激发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成长。3.文本解读。包括单个文本的解读,整组的文本解读和整册的文本解读三个领域去实施。文本解读最需要教师去发现文本的教学点,着力于这个教学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独特想法的方式。但是你让老师自己去完成那么就会是别人的东西居多,所以指定的文本,特定的场合,规定的时间会更有效,那么学校就要搭建这样的平台。

  三、自主研修:

  阅读教育教学有关书籍、专著。这是教师的职业性阅读,体现了其专业性,通过阅读提升文化品位、职业品质,从而成长自己。在这个阅读盛行的年代里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真正把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一看读闲书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它还包括读一些杂志、报纸、微阅读等。除了阅读之外时常给自己写写反思和总结,写写教育随笔。这些都是你成长的足迹,必将成为一笔财富。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效的,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教师一生追逐。“你唯一有把握的就是成长”,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这句经典的话很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品味。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只要你选择成长,就能走在成长的路上。愿你我同行,共享成长之乐!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7

  感谢自己有了拜读《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这本书的机会。在这本书中,介绍了31位教师的成长轨迹。在这些教师的成长感悟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着教师生命的张力和职业的自信。

  “成就新型教师”,这是《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写在报头的一句话,是一种办报思想,是一种编辑指向,也是一种时刻印记在教育媒体人行动中的职业追求。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这简单的个字,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诠释的。如果我们在成长中想得到方法上的引领,“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研究报告”会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指点迷津。

  专业、厚重、新颖、实用与深入浅出,是本书的亮点。许多经历过成长幸福和艰辛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阶段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幸福指数、不同的生命动力,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困惑。这种不同的生命体验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好像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成长过程中莫名奇妙的现象,又往往会形成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巨大障碍。比如,我们常听到教师专业发展中都曾遇到过的成长瓶颈现象,这种现象尤其是到了专业发展的成熟阶段(高原阶段)尤为突出,一些在教育教学方面很有成就,很有专业思维的教师也常会产生“空虚、无聊、莫名其妙的焦虑”,到了此阶段,会有很多颇具成长力的教师从此也就消沉了下去,再也找不到职业生活幸福的感觉。

  这些教师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但是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都有那个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节点。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学校的宋军老师的“我走过的幸福的三个五年”。第一个五年是长足发展的五年,重在书写反思中历练自我,做一个不断成长的教师。第二个五年是坚持不懈的五年,在读书反思中汲取营养,做一个自我完善的教师。第三个五年是深入思考的五年,在研究反思中梳理自我,做一个不断超越的教师。看过了宋军老师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他的讲述中我感觉到他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他的幸福在于自己的不断思索,坚持不懈的反思和研究。他的幸福在于能与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翱翔。正如他说:“作为教师,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成长的喜悦,从最初的不知写什么到写的'没有价值,到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再到对一些问题有更深的思考,对一个问题连续不断地追问,书写课题研究状态下的思考。在这些感悟的过程中,我懂得坚持书写教育教学随笔的确可以拉长幸福,是自己在书写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拉长幸福的感受。”

  在这本书的介绍中我被洛阳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张洁,我用两个词来点评: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理性。张洁教师的魅力从哪里来呢?来自上进心,他读过那么多的书,看过那么多的电影,她上课的时候才有底蕴、有理性,对本文的把握才更深入。同时,她上课时又很感性,通过感性的手段,用自己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描述给学生。我可以想象他的课堂是多么的活跃,他的镇定自若和幽默,真的不是一般的文科老师也不一定能达到的。

  当一个人痴迷于自己事业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与其事业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与其事业有关。刘娟娟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语文教学与研究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生活中的一切也就融入了她的语文教学。课堂与课题,形成一个稳稳当当的“人”字,展现着她语文人的风采。

  在这本书中,每一名教师都是像我们这样平平凡凡的教师,但是他们正是在这平凡中做了不平凡的事。畅读着这些“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感受着他们的成长故事,感受着他们的优雅、智慧、快乐和幸福……原来,教师生涯还可以这样度过,似乎一双有力的手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青山秀水、溪流潺潺伴着阐明鸟啼的世界!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8

  每一个教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正如条条道路通罗马,成为好教师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可借鉴的经验。郝晓东老师通过《教师成长力》这本书,向大家分享了他在向好教师目标迈进途中的经历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谈谈对这本书一些章节的体会。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曾有过工作繁忙的感慨,但我从未想过我忙的方向在哪里?为什么会这么忙?有没有具体的目标?在读“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这一章节时我进行了自我对照,感觉自己既有专业教师的特质又不能脱离业余教师的表现,属于中介。书中提到专业教师要兼具无差别、无条件、给予学生安全感的“母性之爱”和有差别,有条件,给予学生方向感的“父性之爱”。本以为自己考编入职后已经是专业化老师,现在看来,我是差之千里,在专业化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我还缺少对后进生的耐心,对职业的认同感也有待提高。

  读“人生差距是怎么拉开的”一节,郝老师告诉我们,人与人的起点相同,而后来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机会泵”的产生,在这个能者为师的年代,首先要增强专业实力,塑造个人品牌拿到“门票”,然后明确方向和领域,最后需要背水一战的全力以赴。作为新老师,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捕捉机会、抓住机会,不断激励自己成长。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

  本书第二章第九小节“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也令我印象深刻。初读这篇文章,不太理解“吃饭”和“吃药”的关系,又复读,才明白吃药可能三两天就治好了病,而“吃饭”呢,需要我们一日三餐,不间断,而且是我们的日常。在这里,我觉得还有一个寓意,让读书和吃饭一样如常,不可或缺。读书跟吃饭是一样的道理,各种养分都要汲取,营养才能均衡,体格才能强健。人类作为一种社会物种的存在,第一要生存,第二要发展。通过阅读,可以汲取精神营养,丰富学识素养,提升内在修养,更新陈旧观念,增进理性认识,涵养人格情怀,拓展学科知识,促进教学效果。只不过阅读的作用往往是隐性而潜在的,阅读是“吃饭”,不是“吃药”,效果显现需要时间而不可能立竿见影,很难以标准化和可测量的思维来衡量。

  我自身而言,读书不精的原因主要是太过泛泛而读。随着现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纸质阅读受到碎片化阅读的冲击,碎片化阅读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占据了我的生活。然而碎片化的网络阅读看似随时可以进行的阅读,但于我而言效果并不好,因为我在读的过程中很少去深入思考。这也就致使我虽然读了很多,但是文化底蕴并未有大幅提升。在日后阅读过程中还是应该踏踏实实拿起书,认认真真读下去。

  阅读,最终指向的是心智成长和灵魂的安顿。最后用郝晓东老师的话来勉励自己:教师要为克服职业倦怠而读,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教师只有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读《教师成长力》有感】相关文章:

读《成长的味道》有感05-22

读书与教师成长读书心得精华12-22

《钝感力》读后感04-23

影响力读后感05-11

《影响力》读后感05-08

《自驱力》读后感06-14

《自控力》读后感01-30

教师成长心得05-12

《影响力》读后感12篇06-02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