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3-12-25 16:08:0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例[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例[3篇]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全国特级教师,他的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日记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2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走终身学习的道路,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多阅读多学习,就是教师自我充电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对于课堂上的差错,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华老师一样抱着一颗善待和感谢的心呢?记得刚到校第一次去听课,课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是立刻提问高高举手的学生,而是目光专注地审视一圈,再进行大面积的提问。在学生做答辩之后,并没有立即给予评价。而是快速的提问更多的学生。当时的我很不解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问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得到了完美的答案,还接着提问错误的答案呢?为什么在错误的答案出现之后不立即给与否定?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说如果一个学生回答之后,你立即给肯定或者否定,那么其余的学生就会停止自己的思考,耳朵听来的答案不如思考来的答案。即使是错误的,也证明她用心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的解释会更为深刻。

  是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不应该逃避学生的错误,应该思考如何将学生差错中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合理的因素,应该多给学生将差错完善的机会。让学生由差错到感悟,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也不失为一堂别样的精彩。

  希望自己无论是从言传还是身教,都像华老师一样,给学生一个正能量的引导。就如华老师所说,让我们守护教育,让教育像农业一样,拥有信任、耐心、期待和守望,让我们像农民那样教书,虔诚播种,感叹一声,做老师真好!夏日静谧,夜晚是观赏星空的最好时机。夏日的夜晚,褪去白天的让人心烦的炎热。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看着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感受休闲时光。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3

  最近阅读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我教学十来年,从未这样想过。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打开书后,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成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课堂上,我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使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遇到问题习惯于问个为什么。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的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2-25

经典语录:阳光和你都在,就是我想要的未来12-30

工作就是责任读后感01-29

《工作就是责任》读后感05-30

工作就是要解决问题读后感03-16

坚持就是胜利军训心得10-06

《工作就是责任》心得体会06-16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03-16

工作就是责任心得体会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