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9:34:1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透明红萝卜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篇1

  莫言大家一定不再陌生了,对于莫言的作品,我很是喜欢,并且还读了一些。《透明的红萝卜》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莫言笔下经常出现承受着苦难但感觉丰富的形象。这个没有名字也很少说话的黑孩子,无疑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我觉得,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是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

  他就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金色的、透明的红萝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闪电,撕裂了黑暗,给人带来了温暖的力量。黑孩子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之所以能将自己淬炼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焚”的小精灵,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一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红萝卜,使黑孩子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人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

  莫言结合想象现实,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创造了一个宇宙,唤醒你的感觉,甚至是多种交错的感觉,从而唤醒最终的第六感——你对书中环境,书中人物产生的感情。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篇2

  这本《透明的红萝卜》里,莫言的早期文字里我读到了一种难以压抑的冲动,一种用诗化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暴力的语言去舒缓平复内心的冲动。

  由此我想到了早年的余华,余华的早期语言并不暴力,但描写的内容很暴力,同时他的眼睛一点也没有诗情画意,他的语言冷冰冰的就像医院的手术刀一样没人情味。他的文章里我读到的是残酷的理性,暴力的理性。

  而莫言不是,他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人的`渺小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升华出一种神话自然,崇拜自然的独特情怀。

  无论人世有多少的丑陋和不解的谜团,人与自然比起来都是如此渺小,自然才拥有大灵性、大智慧。一切的痛苦、迷茫、暴力、贪婪等人的略根性,自然之神的怀抱中都无足轻重,再大的苦难,也终将平复,自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你心上的所有伤口结痂。

  就像黑子背上的伤口结痂以后,竟然在白日里像两面镜子一样反射出太阳的光辉。

  通书读下来,我读到一种可怕的、沉默的力量,因而也想起已经去世的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杂文写的酣畅淋漓,但缺乏诗化的美感,太过理性了。而莫言笔下的黑子不言不语,默默承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而当他每次独自一人面对自然的时候,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前都有了灵性和魔力,如此让他着迷。每次他都可以从新焕发出生机来。仍然沉默,但更有力量去面对人世的是是非非。

  作者仿佛坚信只要黑子眼中的自然界是充满神奇的所在,只要他独自一人时和自然心心相通,浑然忘我。努力存在下去就是有意义的。

  只要黑子还能看到透明的红萝卜,只要黑子有一颗透明的红萝卜一样的心灵,他就充满力量,活着还求什么呢?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听这名透着股浓浓的魔幻现实主义味道,虽然我对莫言的认识还停留在《百年孤独》,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的了解了莫言。

  黑孩,没名没姓背景简单没有台词,单通过周围那一拨人塑造了那样一段岁月那样一个形象,无论是手法还是语言都是很棒的

  传说中这是他自个儿的形象再现那他小时候还真够苦的。

  逆来顺受封闭自我执拗倔强的黑孩对那个“泛着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的萝卜的追求着实震撼。

  那样的萝卜是什么?

  是偶然所遇见的真实存在?那充分说明这个可遇而不可求错过便是遗憾终生。他错过了,所以,悲剧。

  是天马行空绝处求生的幻想?那飞向水里的萝卜便连这样一个充满动力的幻想也毁了。所以,还是悲剧。

  结尾黑孩扒开了整片萝卜地,金色的透明的萝卜始终是不在眼前,还让守田的大爷给抓了。悲观的结局。

  似乎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那个看似无论如何都是悲剧的萝卜。那个看似注定悲剧的黑孩,也就是他。

  如果,再品结尾。黑孩还在地里寻找着始终对着阳光审视着每一个萝卜。是的,仍在寻找,埋头寻找,向着太阳审视,每一个。

  然后,再看如今莫言。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发现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里面,细节描写很多。单单提一个细节,黑孩非常看重的桥缝:

  1、“他滑了下来,肚皮上擦破了一大块,渗出一层血珠来。他弯腰抓起一把土,按到肚子上。然后倒退几步,抬起手掌打着眼罩,看着桥墩与桥面相接处那道石缝,他放心了。”

  2、“他坐在姑娘的座位上,不断地扭动着身体,变换着姿势,一直等调整到眼睛跟第七个桥墩上那条石缝成一条直线时,才稳稳地坐住,双眼紧盯着石缝里那个东西……”

  3、第七个桥墩前,他解下手绢用口叼着,费力地爬上去,把手绢塞到石缝里……“

  4、“黑孩偷觑着第七个桥墩上的石缝,心里忐忑不安。”

  四次描写桥缝,不断强调这个细小的位置,也不断拉升观者的好奇心。那里面到底是什么?黑孩为什么不安?而随着黑孩把菊子的手帕塞进石缝,这个“实施掩藏”的细节却放佛突然向观者释放了这个寡言孩子的内心。

  当然,文章的名字,那颗透明的红萝卜,本身就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也最光耀夺目的细节。

  迟子建曾经说过,作家需要先在脑中构建出一个世界,小说只是将这个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截取展现出来,而其实你的构建远多于写出来的。放到细节的选取上一样合适。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篇5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离我家相去不远,也算是老乡,久闻莫言之大名,却是从感冒加重,百无聊赖,看逻辑性较强书看不进去了之后,才跑去爸爸的书房偷出这么一本书的。

  黑孩是个可怜的孩子,大冬天里,穿一件单衣,趟在冰冷的河中,却只觉得河水温柔。黑孩是个敏感的孩子。他看得到一切,听得懂一切,赤条条的身子被煤灰染的黝黑,精灵一样生存在充满苦难的世界。

  黑孩总是要寻个精神寄托的,先是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带来的是母爱,或者,不管是什么爱了,只是纯净的关怀和爱怜。黑孩不肯和娘们儿一起在河岸砸石子,却甘愿和铁匠一起烧火受罪,这也是容易理解的,当然部分是黑孩倔强的性格使然,但大部分,在我看来,是因为打铁烧火,是一件吸引人的工作,是一件“有男人味儿”的活计。(比如嵇康很男人,他也喜欢打打铁,而且据说手艺还不错。)在河岸敲石块的女人们的东家长西家短,和另一旁的炉火汗水号子逬起的`火星溅起的水烟,完全没有可比性。不是我贱,大家尽可以想想,一堆女人聚在一起,能有什么好说的?

  然而美丽温柔的姑娘投入了中看不中打的爱人的怀抱,打铁的老师傅被小徒弟挤兑走了,小徒弟频频指使黑孩去偷萝卜……黑孩却不知是真看到了还是假看到了一个透明的,美的惊人的萝卜。之后便念念不忘,满脑子是这透明的萝卜。就像当时把绣着花的手绢藏在桥缝里一样,黑孩的爱,深情而专一。可是难道黑孩想的只是这跟萝卜吗?当然不会。透明的萝卜,完美无瑕,炉光中闪着神圣的光辉,仿佛是在微笑的注视着黑孩……这只是一种安慰,是希望,是奇迹,是在贫苦无望的人生中的精神寄托。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 篇6

  如果有一种记忆是全民皆有的,那就是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五感。用比拟的方式调动你对于五感的记忆,你自然能够同感。而一次调动你多种的感官,让你看到的同时听到,闻到,摸到,甚至尝到,你自然会迅速被拉入场景,带入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感受。我印象中的莫言在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记不真,所以又把《透明的红萝卜》这一篇翻出来看。

  还记得当年看这一篇的时候,捎带看过一点文学评论,说其中提现了非常明显的“童年视角”,是说这其中很多是孩子的视角,有了变形,夸张和魔幻,今天看是有这么些意思,但是莫言是怎么借给你一个出生在大几十年前,爹出走,娘不在,后娘老虐待的敏感孩子的眼睛呢,靠的就是通感。

  试看这一段:“河水温暖,没到了他的肚脐。裤头湿了,漂起来,围在他的腰间,象一团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他把两只胳膊?煞开、一只手拖着桶,另一只手一下一下划着水。水很硬,顶得他趔趔趄趄。他把身体斜起来,弓着脖子往前用力。好象有一群鱼把他包围了,两条大腿之间有若干温柔的鱼嘴在吻他。他停下来,仔细体会着,但一停住,那种感觉顿时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象鱼群惊惶散开。一走起来,愉快的感觉又出现了,好象鱼儿又聚拢过来。于是他再也不停,半闭着眼睛,向前走啊,走……”

【透明红萝卜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性透明玻璃隔热涂料宣传词12-28

童年读后感01-01

学生读后感01-05

《在人间》读后感01-04

《童年》读后感12-28

《活着》读后感12-26

匆匆读后感12-26

活法读后感05-15

《妞妞》读后感05-15

幸福读后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