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4-11-05 16:53:0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荐】《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荐】《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一书。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吸引:“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将教育比作“农民种地”,怀着对这一本书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一本书。

  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华老师在课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中,他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初步认识分数”中,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深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让学生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许多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而华老师却很善于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最后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终于,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过。要比较,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考后创设了这样的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个滑梯,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最佩服华老师不仅教数学,还在数学中让学生体味人性的美好。他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经过大量的检索资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却在书写教案时,心里一惊:“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摊主的不易,于是他把情境改了“摊主少收了钱”,而妈妈会怎么做呢?这又是一种可以折射出妈妈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诚实?华老师把数字一改,情境如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人格伤害,一样可以培育学生估算的意识。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对话互动,唤醒了生活的积淀,体味到人性的美好。

  认真研读了这本书,深入研究了华应龙老师,让我震惊,从他的随笔中,我品出了一个词:精致。其实只要用心,每一个热爱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像华老师这样的人,多读书,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日益完美,这样,我们不仅能获得事业的快乐,更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整个人生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2

  第一次阅读《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读越有味。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从书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数学教学的乐趣。

  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和特点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华老师作为数学教师,他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学数学有趣。华应龙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对数学的理解。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从书中更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精品课堂的执着追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他的种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督促着我去不断的学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3

  不久前,我有幸亲眼见到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来到香市小学授课。第一次接触华老师的教学风格,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华老师,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他的视频和专著。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他是北京教育界的名人,拥有众多荣誉头衔。出于好奇,我购买了华老师的两本书:《我这样教数学》和《我就是数学》。其中,《我就是数学》这个书名吸引了我,逐渐地让我进入了他的教学世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他的教学思路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一次在上“角的度量”的课程时,他巧妙地运用了滑滑梯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肯定会爱死这样的数学老师,因为他总能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有些同学甚至连下课铃声都听不见,这就是华老师的魅力所在!

  华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课堂上,他经常会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来调节学生们的情绪,比如说戴着帽子上课,就会问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戴帽子,然后不管学生回答什么,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个谜”。还有一次,他借了班上的橡皮擦,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借橡皮擦,学生们纷纷献策,最后他笑着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些平凡无奇的话语里,透露出华老师随和又风趣的性格,更体现出他掌控课堂的能力和魅力。我记得,在《序》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过一篇文章,称赞华老师极少关注结果的好坏,却总是对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兴奋。他总是不断研究、琢磨,甚至会废寝忘食,直到找到答案。这样的态度和实践,塑造了华老师独具特色的个性和教育方式。

  我深受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所感染,他认为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一件非常踏实、惬意和幸福的事情。我也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理念让我从“误到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领域。这种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错误都可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4

  今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敲下几个字,提醒自己:你读书了吗?

  最近一直在读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翻开书页,犹如捧着一盏飘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来自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与信念的叩问与追寻,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

  华应龙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诗意?这本随笔里尽是答案。这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部分。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书中随处可见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的执着,他站在讲台的那份欢喜...这一些,这一切,都是我,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老师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他在每篇随笔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去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从书中能见出,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应该是每位大师成长的共性!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我,写下:“写于读书日一一曾经,满心欢喜,流连于书本间,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灵动;渐渐,懒散、浮躁、匆忙中,书落尘埃,心灵空白,叶绿,不再青翠。唯愿,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静里,暖暖地捧你在手,让恬淡伴随着身边的日子,听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迹,或深,或浅……”

  在此刻,也记住,再次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5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xxx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荐】《我就是数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2-25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例[3篇]12-25

这就是我自我介绍05-11

经典语录:阳光和你都在,就是我想要的未来12-30

《工作就是责任》读后感05-30

工作就是责任读后感01-29

成功就是翻越远方的大山读后感01-09

工作就是要解决问题读后感03-16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读后感03-21

【荐】《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荐】《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一书。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吸引:“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将教育比作“农民种地”,怀着对这一本书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一本书。

  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华老师在课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中,他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初步认识分数”中,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深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让学生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许多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而华老师却很善于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最后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终于,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过。要比较,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考后创设了这样的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个滑梯,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最佩服华老师不仅教数学,还在数学中让学生体味人性的美好。他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经过大量的检索资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却在书写教案时,心里一惊:“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摊主的不易,于是他把情境改了“摊主少收了钱”,而妈妈会怎么做呢?这又是一种可以折射出妈妈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诚实?华老师把数字一改,情境如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人格伤害,一样可以培育学生估算的意识。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对话互动,唤醒了生活的积淀,体味到人性的美好。

  认真研读了这本书,深入研究了华应龙老师,让我震惊,从他的随笔中,我品出了一个词:精致。其实只要用心,每一个热爱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像华老师这样的人,多读书,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日益完美,这样,我们不仅能获得事业的快乐,更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整个人生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2

  第一次阅读《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读越有味。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从书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数学教学的乐趣。

  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和特点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华老师作为数学教师,他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学数学有趣。华应龙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对数学的理解。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从书中更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精品课堂的执着追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他的种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督促着我去不断的学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3

  不久前,我有幸亲眼见到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来到香市小学授课。第一次接触华老师的教学风格,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华老师,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他的视频和专著。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他是北京教育界的名人,拥有众多荣誉头衔。出于好奇,我购买了华老师的两本书:《我这样教数学》和《我就是数学》。其中,《我就是数学》这个书名吸引了我,逐渐地让我进入了他的教学世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他的教学思路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一次在上“角的度量”的课程时,他巧妙地运用了滑滑梯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肯定会爱死这样的数学老师,因为他总能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有些同学甚至连下课铃声都听不见,这就是华老师的魅力所在!

  华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课堂上,他经常会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来调节学生们的情绪,比如说戴着帽子上课,就会问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戴帽子,然后不管学生回答什么,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个谜”。还有一次,他借了班上的橡皮擦,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借橡皮擦,学生们纷纷献策,最后他笑着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些平凡无奇的话语里,透露出华老师随和又风趣的性格,更体现出他掌控课堂的能力和魅力。我记得,在《序》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过一篇文章,称赞华老师极少关注结果的好坏,却总是对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兴奋。他总是不断研究、琢磨,甚至会废寝忘食,直到找到答案。这样的态度和实践,塑造了华老师独具特色的个性和教育方式。

  我深受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所感染,他认为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一件非常踏实、惬意和幸福的事情。我也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理念让我从“误到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领域。这种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错误都可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4

  今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敲下几个字,提醒自己:你读书了吗?

  最近一直在读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翻开书页,犹如捧着一盏飘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来自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与信念的叩问与追寻,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

  华应龙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诗意?这本随笔里尽是答案。这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部分。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书中随处可见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的执着,他站在讲台的那份欢喜...这一些,这一切,都是我,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老师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他在每篇随笔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去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从书中能见出,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应该是每位大师成长的共性!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我,写下:“写于读书日一一曾经,满心欢喜,流连于书本间,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灵动;渐渐,懒散、浮躁、匆忙中,书落尘埃,心灵空白,叶绿,不再青翠。唯愿,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静里,暖暖地捧你在手,让恬淡伴随着身边的日子,听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迹,或深,或浅……”

  在此刻,也记住,再次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5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xxx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